probnp与bnp的区别(BNPNT-proBNP的七大误解你中枪了吗)(1)

说起评估心力衰竭的最重要实验室检查指标,莫不想到BNP和NT-proBNP。然而,对于BNP和NT-proBNP,我们常存有一些误解,不知道您中枪了吗?

作者:王玉伟 金迪 潍坊市益都中心医院

本文为作者授权医脉通发布,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误解一:BNP就是“心钠肽”

正解:BNP曾用名“脑钠肽”,现用名“B型利钠肽”

BNP最初于1984年由日本科学家从猪脑中提取出,并于1988年报道,命名为“brain natriuretic peptide”,故早期的中文名为“脑钠肽”,其后又有了“脑利钠肽”、“脑钠素”等多种姓“脑”的中文名字。后来研究表明,多种脏器都可以分泌BNP,主要是由心室分泌,其后BNP改姓了“B”,又诞生了“B型利钠肽”、“B型钠尿肽”、“B型钠利尿肽”等名字,这些名字中最规范、最官方的是“B型利钠肽”。

那“心钠肽”指的什么?利钠肽系统中最早被发现及命名的是ANP(atrial natriuretic peptide),于1955年被发现,早期被称为“心钠肽”、“心房钠尿肽”等,目前名字为“A型利钠肽”。此外利尿肽家族还包括CNP、DNP、UNP等,此处暂不讲解。

误解二:BNP是由NT-proBNP变来的

误解三:NT-proBNP简称BNP

正解:BNP与NT-proBNP是“兄弟关系”,不能混为一谈

这两种误解可以通过了解BNP的“生产线”得到解释。

BNP以前体的形式存在于心室隔膜颗粒中,心室肌细胞受牵连刺激后会分泌B型利钠肽原前体(pre-proBNP),随后释放一个26AA的信号肽,并转化成B型利钠肽原(proBNP),proBNP被激素原转化酶furin或corin等分裂为BNP和NT-proBNP(图1)。

probnp与bnp的区别(BNPNT-proBNP的七大误解你中枪了吗)(2)

图1 BNP的生产线

NT-proBNP,全称N-terminal pro-B-type natriuretic peptide,中文名字“N末端B型利钠肽原”,与BNP均为心衰治疗中重要的评估指标,目前多数医疗机构的心衰监测指标为NT-proBNP,只因名字太拗口,常被医务工作者简称为“BNP”,这种“图省事儿”即不正确,又容易产生误导作用。

误解四:检测NT-proBNP,是因为它比BNP更“有用”

正解:BNP具有生物活性,对人体而言,比NT-proBNP更有用

诚如上文所述,多数医疗机构的心衰监测指标为NT-proBNP,但不代表在人体内NT-proBNP比BNP更有用。

BNP具有利钠、利尿、扩血管等生物活性,主要在大血管降解,NT-proBNP不具有生物活性,主要经过肾脏排泄。如果把proBNP比喻为“珍珠蚌”,那么BNP就是“珍珠”,NT-proBNP仅是“蚌壳”。那么为什么我们要去“数蚌壳”(测NT-proBNP),而不去“数珍珠”(测BNP)呢?

误解五:NT-proBNP比BNP更稳定、更不易受影响

正解:NT-proBNP虽然比BNP更稳定,但更易受年龄等因素影响

尺有所短、寸有所长,BNP虽然具有生物活性,但NT-proBNP更适合检测。

BNP的半衰期仅为20分钟,在体外的稳定性较差;NT-proBNP的半衰期为120分钟,在体外稳定性较好,有效监测时间长,血液中含量相对较高,相对于BNP更适合用于临床监测。此外,奈西利肽等外源性人重组BNP制剂、沙库巴曲等脑啡肽酶抑制剂均可以导致体内BNP非生理性增高,导致BNP在一定药物周期内不能客观反映心功能状况。良好的稳定性兼之不易被药物影响,多数医疗机构更倾向于监测NT-proBNP,但不代表NT-proBNP就是完美的。

NT-proBNP比BNP更易受年龄和肾脏清除率的影响,性别和体重等因素也可以影响NT-proBNP水平!随着年龄的增长,NT-proBNP水平也相应升高;有研究认为GFR每降低30ml/min,NT-proBNP水平增加一倍;女性NT-proBNP水平比同年龄男性更高一些,NT-proBNP水平和体重指数成反比;有研究认为房颤患者的NT-proBNP诊断截点要升高20%-30%。

误解六:NT-proBNP的诊断截点很可靠

正解:NT-proBNP诊断截点受众多因素影响,其排除截点(300pg/ml)相对更可靠

NT-proBNP对于急性心力衰竭的诊断截点是呈曲线变化的(图2),要想掌握曲线方程精确计算诊断截点,对于临床医生来说无疑是困难的,于是根据年龄的不同,NT-proBNP的诊断截点分成了三段:小于50岁的患者,诊断截点为450pg/ml;50-75岁患者,诊断截点为900pg/ml;大于75岁的患者,诊断截点为1800pg/ml。

probnp与bnp的区别(BNPNT-proBNP的七大误解你中枪了吗)(3)

图2 NT-proBNP随年龄变化

这种分段虽然简化了诊断流程,但是却是粗糙的。作者在此调侃一下,假如患者目前74岁,明天就要过75岁生日,他的NT-proBNP为1700pg/ml,仅仅按照这个年龄分层判断,今天的诊断标准符合心衰,明天岁数增长后需更换诊断标准,结果排除诊断,这个神奇的生日“治愈”了心衰!

除了年龄影响外,还有研究根据肾功能的分级提出了不同的NT-proBNP诊断截点,再加上性别、体重等因素,如果您真的想认真考虑上面提到的方方面面对NT-proBNP的影响,那您真的需要一个最强大脑。目前认为NT-proBNP的排除截点可靠程度大于其诊断截点的可靠程度。

误解七:BNP/NT-proBNP升高就是急性心衰,BNP/NT-proBNP正常就可以排除急性心衰

正解:导致BNP/NT-proBNP升高的疾病众多,急性心衰患者BNP/NT-proBNP也可以正常

即便是我们排除了上述因素对利钠肽系统的影响,BNP/NT-proBNP水平升高仍不一定提示心力衰竭失代偿或即将出现失代偿,因为临床稳定的心力衰竭患者也常伴有BNP/NT-proBNP水平的升高。急性冠脉综合征、各种高动力状态(败血症、甲状腺功能亢进、肝硬化等)、严重肺部疾病(肺动脉栓塞、肺动脉高压)患者的BNP/NT-proBNP水平也可升高。同样,BNP/NT-proBNP正常也不能完全排除心力衰竭,比如缩窄性心包炎的患者即使心力衰竭,但患者左心室压力仅轻度升高,钠尿肽水平并不会升高。

BNP/NT-proBNP作为一项重要的检测指标,为诊断心力衰竭并判断其预后提供了极大的方便,其贡献是卓越且不可磨灭的!但仍应当注意,辅助检查不是万能的,仰望星空时还需脚踏实地,结合临床实际作出准确判断。

参考文献:

1.Bonow RO, Mann DL, Zipes DP, et al. BRAUNWALD心脏病学[M].人民卫生出版社, 2016.

2.张铭, 郑炜平.心血管内科医师成长手册[M].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17.

3.王红光.利钠肽家族成员基础与临床的研究进展[J]. 中华神经外科疾病研究杂志, 2016; 15(3), 277-27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