熟悉三国故事的读者朋友肯定知道,三国中的蜀汉开国君主刘备,在《三国演义》中曾经有过一段剧情,小说二十回中,汉献帝刘协见到了刘备,就问刘备的出生,刘备回答道:"臣乃中山靖王之后,孝景皇帝阁下玄孙,刘雄之孙,刘弘之子也。"而汉献帝还真的取出了宗谱进行查看,发现刘备竟然真的是汉室宗亲。而且按这个宗谱排下来,刘备还是汉献帝的叔叔辈。所以,刘备也被很多人称为"刘皇叔"。

刘备是真的皇族后裔吗(刘备本是汉室宗亲)(1)

不过,《三国演义》毕竟还是以历史为蓝本的小说,有虚构的成分,而关于这段查族谱的部分,正好就是存在虚构的情节。在正史《三国志》中,的确记载了刘备作为汉室宗亲的身份,但是除了知道刘备是中山靖王刘胜之后,以及刘备的祖父及父亲的身份外,并没有记载关于其他的宗族世系的情况,而《三国演义》中"皇叔"的身份更是无稽之谈。但是,刘备汉室宗亲的身份的确是毋庸置疑的。那么,为什么本是汉室宗亲的刘备会沦落到卖草鞋为生呢?

刘备是真的皇族后裔吗(刘备本是汉室宗亲)(2)

要讨论这个问题,我们就要了解在汉武帝时期发生的两件对汉室宗族影响堪称深远的事件。那就是"推恩令"的颁布和"酎金失侯"。

首先是推恩令的颁布,这是汉武帝时期出台的一项为了削减诸侯封地,削弱诸侯王势力的一项法令。由于汉高祖刘邦在建立汉朝后总结前代兴亡的经验,发现周朝采用分封制,王室虽然衰弱,但国祚绵长;而秦朝虽然采用郡县制并得以统一六国,但却迅速走向灭亡。于是,刘邦决定采用郡国并行的制度,认为这样就充分结合了分封制和郡县制两种制度的优点,更加便于治理国家。

在西汉初年,诸侯王的继承方式是采取用严格的嫡长子继承制度,由嫡长子继承封爵和封地,而其他子孙则得不到尺寸之地。这一制度的问题是,诸侯王的势力并没有在继承中削弱。随着社会发展,诸侯王国的实力会随之慢慢增强,威胁到中央的统治。

在汉景帝时,晁错试图改变这一情况,提出了《削藩策》,希望能够以此解决诸侯王国的势力坐大,威胁中央的问题,但其政策措施过于激进,在短时间里就削减各主要诸侯王国的大量封地,导致中央与地方的矛盾迅速激化,最终爆发了七国之乱。虽然最后叛乱被周亚夫平定,但晁错因此被汉景帝处死,削藩的计划也因此被搁置。

刘备是真的皇族后裔吗(刘备本是汉室宗亲)(3)

到了汉武帝初期,诸侯威胁中央统治的情况依然没有得到完全的解决。在元朔二年(前127),汉武帝采纳了主父偃的建议颁布"推恩令"。改变了之前晁错强硬削藩的方式,让诸侯王在让世子继承王位的基础上,让其余诸子在其本来的封国内成为列侯,而新的诸侯国不再受到王国的管辖,由郡直接管理。

这一做法表面看是雨露均沾,让各个诸侯王的子嗣都得以继承封地,但实际上却是变相地削弱各个藩国的封地面积和势力。如果子嗣不多还好,要是子嗣众多,那每个子嗣所获得的封地就会把原来的王国分解地支离破碎,再也无法形成对中央的威胁。而刘备的先祖刘胜,就是子嗣众多的杰出代表。刘胜颇好酒色,儿孙共计一百二十余人。

刘备的先祖刘贞,在这一法令下得封陆城侯,封地于涿郡。照理来说,虽然在推恩令的影响下,这些王侯的权势会不断地削弱,但也不应该落魄到像刘备这样卖草席为生。(东汉开国皇帝刘秀家也是受到推恩令影响,但家族势力依然是一方豪强。)这就要讲到另一事件——酎金失侯。

刘备是真的皇族后裔吗(刘备本是汉室宗亲)(4)

酎,指一种经过反复酿造而成的优质酒。汉文帝时期规定,每年八月在国都长安祭祀高祖太庙饮酎献酎之时,诸侯王和列侯要按封国人口数献上黄金助祭,每一千口人要俸金四两,如果无法整除,多余的人口多余五百口的按四两核算。南方封地的诸侯以珍宝代替黄金核算。

当诸侯献上助祭的酎金之时,皇帝会亲自收受其酎金。这也意味着如果诸侯所献上的黄金成色不足或分量不够,那就是欺君的大罪,如果是诸侯王,就会削减封国属下的县;如果是列侯,那就会直接剥夺封国。


汉武帝元鼎五年(前112),齐国的国相卜式上书请求攻打南越,汉武帝很高兴,重赏卜式,赐予了他关内侯的爵位(汉代无功不得封侯,李广一生也未曾封侯),赏赐黄金六十斤,田地四十顷。并且还布告天下,希望更多的人响应到征讨南越一事上。但列侯们畏首畏尾、装聋作哑的行为,惹怒了汉武帝。

刘备是真的皇族后裔吗(刘备本是汉室宗亲)(5)

为了惩罚列侯,并且进一步削减列侯的势力甚至削夺其爵位。汉武帝专门授意掌管府库的少府严加审核列侯们上交的酎金,查验其成色和分量。最终,包括卫青的两个儿子在内,以及之前因为征讨匈奴得爵的列侯共一百零六人,因为黄金的标准不过关,被剥夺侯爵之位。刘备的祖先陆城侯刘贞,也不幸位列其中。这就是所谓的酎金失侯。

在被剥夺爵位后,刘贞这一脉依然定居在之前的封地涿郡。刘备的祖父刘雄还被推举为孝廉担任过县令,但也没有担任过更大的官职,而其父刘弘更是早逝,使得刘备年纪尚小就只能与母亲相依为命,靠着族内亲戚的资助,以及编织草鞋、草席为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