狸猫也叫狸猫(老北京话猫儿腻)(1)

“猫儿腻”是老北京方言,指搞鬼,搞私弊,也写作“猫儿尿”(比如齐如山先生的《北京土话》),此外还有“猫 儿匿”、“猫儿溺”等,老北京尚有一句类似的土语,即“猫儿盖屎”。猫在便溺后,会主动用沙土掩埋,这是长期野外生活形成的生存技巧,以防天敌循迹而来。 表面上看,老北京这句方言是用猫来比喻那些行为不端、遮遮掩掩的人,其实,这是一个典型的误会。

“猫儿腻”原出波斯语,最早写作“马儿密”或“码儿妮”,本指“隐情”、“阴谋”,在1937年出版的《北平风俗类证》中,写作“吗儿逆”,后 来逐渐汉化。由于大多数人对它的来源不清楚,便嫁接到猫的习性中,甚至还进入官话系统,写作“猫儿佞”,不仅在北京流行,且传遍周边地区,派生出“藏猫 猫”、“猫糊”等词。

波斯语对北方方言的影响,比较大的有两次,一次在唐朝,一次在元朝,前者以西安最明显,而后者,则在老北京最具代表性。今天陕西面馆中常见的麻食,即“秃秃麻失”的简写,此外,向达先生认为,风靡唐宋风的食品 ,可能就是波斯语中的手抓饭。

唐代是一个开放的时代,来自西域、中亚的商人、艺人、贵族大量涌入中原,而元代忽必烈对汉人充满怀疑,不肯重用,故特别仰仗西域商人,给予高官,正因为如此,马可·波罗这样的西方人才可能出仕。

蒙古在崛起过程中,得到过“斡脱商人”的帮助,斡脱是伙伴的意思,以波斯人为主,专门从事长途贩运,被称为“黄金缆绳”,在他们的帮助下,蒙古 贵族们不仅获取大量财富,且增进了战争实力,所以元代设有专门的斡脱户,由西域人专营,直接为贵族们服务,可以放高利贷。此外,在经略中亚的过程中,大量 匠人、学者、医生被带回中原,其中相当多的人被安排在元大都,这对老北京方言产生了巨大影响。

比如鼠迷,指的是倒霉,不景气,比如“鼠迷透了”,后来也用来说人“看你那鼠迷样”,比喻人一脸倒霉模样,摸摸索索不大气,汉化以后又和老鼠连接在了一起,成了“鼠媚”。

像这样的词还有很多,比如定夺、入土、没起色、怂孩子、拧丧种、鼠民桶、官茅房、大鸡子儿、干饭。在老北京牛街,长辈不称大爷、叔叔,一律称伯伯(音掰),凡此种种,都或多或少融入了老北京方言中。

语言是一个相互涵化的过程,老北京方言受阿拉伯语、波斯语的影响,与此同时,也对它有所改变,在不断磨合中,形成了“猫儿腻”、“鼠媚”等既形象传神又准确的方言,可见,外来语也不是洪水猛兽,它也能丰富本地文化。

本文资料主要引自《北京地方志·丰台区志》

狸猫也叫狸猫(老北京话猫儿腻)(2)

阅读往期内容请点击“阅读原文”

阅读往期内容请点击“阅读原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