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辑:人生如书

六、茶事

诸事毕,心绪定,坐而品茶,感觉很妙,有一种“宠辱不惊,任窗外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望天上云卷云舒”的淡定与幽闲。

每每听兰斋里,仨俩知己小聚,煮上一壶陈年普洱,兰花的幽香、鸟儿的嬉戏更渗入茶香,把人间一切烦恼抛之脑后,不知不觉人也醉在其中。

品茶既是一种物质享受,也是一种精神享受。茶以物化的形态生长,经采摘、杀青、烘焙,再予以包装呈现在人们面前,品茶的过程则渗透着文化和精神的元素。于是,在我国历史上,早早就产生了茶文化和茗饮之道。

茶与文化礼仪的渊源,最早可以追溯到《诗经》。《诗经·邶风·谷风》有:“谁谓荼苦,其甘如荠。宴尔新婚,如兄如弟。”的诗句。茶在这里成了婚姻的重要聘礼,也成为订婚仪式上的主角。这里的“荼”就是茶,先味苦,回味甘,是夫妻同甘共苦创造幸福生活的象征和祈愿。南北朝时“荼”读音改“茶”,民间还将“荼”字减去一画,作为俗字使用,正式场合仍用原字,直到陆羽著《茶经》之后,“茶”字才逐渐流传开来。据《唐韵》记载:“荼字,自中唐开始变作了茶。”从此以茶称谓,延续至今。

“茶”字笔画只有八笔,拆开来就是“人在草木间”,然而,这一个字所承载的历史信息、人文信息、艺术信息、美学信息却不是一个“茶”字所能道尽。当茶马古道的秦月唐风伴着中国茶叶经西域大漠传到欧洲时,一个深深的民族情结便成为中国茶叶最深厚的内涵;当华夏古国在历史长河中历尽沧桑巨变时,茶叶也随之演变成了不可或缺的文化载体;当茶树生长在山野,沐四季之长风,饮天地之甘露,涵乾坤之灵性,茶叶便得到了一个雅号:“人间瑞草”。

茶由物质而文化,走过了漫长的演变之旅。古人习惯把饮茶叫做吃茶,《诗经》中,吃茶是“伐而掇之”,砍倒茶树摘鲜叶煮熟吃,其味“甘如荠”。春秋齐景公“食脱粟之食,炙三弋卵茗菜耳。”三国两晋时代,吃茶有二,一是俗世将茶和米混合熬成“茗粥”;二是寺院里把几种中草药和茶混合先熬成糊状,再以糯米搅拌煮熟用以充饥,名曰“茶苏”。唐宋年间,还盛行吃“饼茶”。将一块或多块茶饼放置于壶内,用水浸泡,吃时,将其倒入陶罐里置文火慢慢烹煮,并掺以一定量的葱、姜、桔皮等香料,煮熟后,连汤带香料、茶叶一并吃掉,丝毫不浪费。

到了唐代,民间还在煮茶、吃茶,上流社会则开始“讲究”了,任何事物,一旦讲究了,复杂了,就可以成“道”。开始把吃茶复杂化,茶,提升到了“道”的高度。

煮茶本是一件很简单的事情,简单到只要两个动作就可以了:放茶叶、倒水。但是在茶道中,那就成了一套完整复杂的仪式。茶开始有了等级,泡茶开始有了专门的器具,连泡茶的水也分了级别,所谓山泉为上,江湖水为中,井水为下。茶,脱离普通大众,开始进入奢侈品行列。

这一切源之于茶圣陆羽的《茶经》。在《茶经》中,陆羽颠覆了传统的煮茶法,提出了烹茶法。所谓烹茶,大致的流程是:把饼茶,用小火慢慢烤,然后磨成粉,筛选后备用。再选用山泉水,经过三沸的过程,第一沸,加入盐或者其它佐料,也可以不加;第二沸,加入茶末;第三沸,把面上的泡沫去掉,这时候就可以把茶给茶友分享。

陆羽为了推广烹茶法,还发明了一整套的茶具,一共二十四件。然后还附加了很多审美环节,即把品茶和茶艺、茶器结合起来,遂成就了一代茶圣之名。这一套饮茶的方法,一经推广,很容易把贵族和平民区分开,因为,平民是玩不起这些复杂的东西,只能大锅煮茶,大碗喝茶。贵族和文人墨客则可以用这样的形式,显示他们身份和地位的不同。

由吃茶、喝茶到饮茶、品茗,越来越清雅淡泊,越来越具茶道精神,于是饮茶之风也越来越流行于知识分子和文化人中。茶圣陆羽说茶“最宜精行俭德之人。”宋徽宗赵佶说,“茶有真香,非龙麝可拟。”茶道,经过千百年演绎,渐渐变成一种本真简约的人生态度和清静高雅的生活方式。

中国的茶道包括献茗、受茗、闻香、观色、尝味、反盏六道礼序,每一道礼序都涵盖国学的精华——礼。中国人崇尚恬淡静谧,追求宁静以致远,淡泊以明志。数千年历史的茶文化,即是这种高洁闲逸的情结象征。

饮茶品茗讲究一个心态和境界。细细地品味,是茗饮中的一种品位和境界,通过品茗啜饮,静思人生,品味生活,何尝不是一种闲适幸福!

秋高气爽,丹桂飘香时节,捧一壶陈年普洱,端详茶叶在沸水的激活下,活跃地旋转腾挪,优雅地舒展飘逸,摇曳婀娜澎发满壶,仿佛饮茶人的身心也为之舒展通泰。慢慢地清水被渲染得胭红透亮,那一抹胭红润泽了眼神。轻轻呷一口,陈香满齿,一点点滑下喉咙,养胃润肺,滋润身心,很是怡然自得!

周作人曾写文章说:“喝茶当于瓦屋纸窗下,清泉绿茶,用素雅的陶瓷茶具,同二三人共饮,得一半日之闲,可抵十年的尘梦。”现代人的生活节奏虽然与过去不同,但是,只要有心,这个半日之闲应该还是可以得到的。

我也常常偷个半日之闲,享受饮茶的真趣。饮茶久了,我从中悟到三个字,曰静、曰怡、曰真。

静:茶自身的清、纯特质便是静之本。饮茶需在安静的环境,心平气静,安然恬适地啜饮,以求环境与心境的宁静、清净、安逸。宋徽宗赵佶在《大观茶论》中写道:“茶之为物,……冲淡闲洁,韵高致静”,此论深得茶之三昧。静不仅存在于茶中,也可推及万物。老子说:“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静曰复命。”由静可及万物之本质。庄子说:“圣人之心,静,天地之鉴也,万物之镜。”静,又如一泓清泉,水静如镜,可以鉴天地。“茶须静品”不虚也。

怡:怡者乃和悦愉快之意。无论是文人雅士、达官贵人还是贩夫走卒、平民百姓,均可在饮茶品茗中得到生理上的快感和精神上的畅适。得茶之珍品,固可品茗养生,修性怡情,捧粗茶一杯亦可去腥除腻,涤烦解渴。茶给人带来的怡悦之感已成为我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真:真乃真品、真心、真性。萧军兄曾送我陈年普洱茶膏,鉴其一片真心也。饮茶特别讲究求真,茶叶、茶具、茶境、茶友乃至茶味俱要真品、真心、真性。饮茶时,要有发自内心的真情真诚。在道家哲学中“真”和“自然”是同一概念,求真就是要领悟自然的真谛。一切以自然为准则,做到一举一动都合乎自然之道,从内心到外表都透明澄澈,朴实无华,从而实现返璞归真。在品茶中悟到自然的真谛,便到达了品茶的最高境界。

茶的故事文稿(麻凡文集第二辑)(1)

茶的故事文稿(麻凡文集第二辑)(2)

茶的故事文稿(麻凡文集第二辑)(3)

茶的故事文稿(麻凡文集第二辑)(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