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说:“人的无知,不知礼,不知义,不知情,不知好坏善恶,很迷昧幼稚,见识短浅,思想鄙陋;无知的人,比贫穷更为人所贱视。”一个无知的人,不能认清世间实相,不能明白因果道理,不能圆融人际关系,做事也不容易成功,所以无知是人生最大的悲哀。著名小说家叶兆言先生曾说:我觉得承认自己愚蠢,是一件非常愉快的事情。我知道一个人,如果总能得逞,就会显得太累。我相信我的作品是写给那些聪明人看的,因为我知道自己的智商不高,有很多人恰恰又不爱看聪明人写的东西。聪明人太聪明了,有时候,他们需要一些聪明之外的东西。正是有着这样的想法,它不仅在写作上获得了可观的荣誉,也同时为自己赢得了良好的声誉。希腊著名哲学家苏格拉底在雅典一在告诉他的门徒,:你只知道一件事,就是一无所知。而英国,十九世纪政治家查士德斐尔爵士则更加直白的训导他的儿子:你要比别人聪明,但不要告诉人家你比他们更聪明。自古以来就讲究守拙,守拙,即在别人面前故意装傻,糊里糊涂,掩盖自己的聪明才智,让他人觉得比自己聪明,以赢得别人的好感。可以说守拙,一种掩饰自己,保护自己,积蓄力量,等候时机的人生韬略,更是一种做人的大智慧。所以,不管是生活还是工作中,即便你已经有了完全能够战胜别人的把握,也要守拙,不要显示出你比他更聪明,只有这样,你才能在众人皆醒我独醉的情况下,做一个真正的聪明人,有这块盾为你抵挡住外界更多的风雨。老子说:“大道之行,不责于人。真正有修养的人,从不会苛责他人。他们不怨天,不尤人,躬身自省,不断改正自己。伟大人物之所以伟大,不是因为他不会犯错误,而是因为他懂得时刻反省自己。善于自省,才能少摔很多跟头,少走很多弯路。自省能潜移默化地改变一个人,这是一种能力,更是一种境界。愿你我都有这样的自觉,每日三省吾身,努力成为更好的人。做人,最重要的就是认清自己,而不是狐假虎威、虚张声势。最无知的人,往往会认为自己的能力超凡脱俗,全然忽略外部的力量。都说人的成功绝非偶然,有一定玄学成分在其中,天时、地利、人和,缺一不可。所以,我们应该辩证看待成功与失败,勿骄勿躁,否则今日的成功只能化作泡沫,站得越高,摔得越痛。著名投资人查理.芒格说过一句话:"要得到你想要的东西,最可靠的方法就是让自己配得上它。"你想要豪华的大房子,想要年薪百万,想要开豪车,过顶级的生活,这些都没问题。但前提是少拿文凭说事,好好努力,让自己的实力足够去争取到这些东西。实力不够,就算这些东西摆在你眼前,你也没办法去得到,只能眼睁睁看着他们溜走。正如《霸王别姬》中所说的:人,得自个成全自个。少一些“精英”的心态,多一点脚踏实地的行动,成功其实并不遥远。记得作家李尚龙在《要么出众,要么出局》中写过一句话:“别把平台当作你的能力。你要明白,每个人都是一个个体,离开平台剩下的,才是你的本事。一个人即使有点真本事,但也不应该高估自己,因为优质平台往往会放大自己的能力。你以为的人脉和光环,其实常常得益于平台的加持。地球离了谁都能转,没有人是不可替代的。你家的母鸡不下蛋,别人照样做蛋糕。人一生中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失望,其中不少失望是因为你高估了自己。不高估自己的实力,不高估自己在别人心中的位置,在平台上抱有一颗平常心,才能活得坦然,做事从容,才会少一些无谓的烦恼和不必要的损失。在这世界上,没有人是完美的,古人云:人非圣贤孰能无过,人无完人,人活着,本身都有优点和缺点存在,人总是会有犯错误的时候,不可能处处都完美。吾日三省则吾身,做人理应懂得常思已过的道理,严以律己,要慎微,在任何时候独行之时要谨言慎行,反躬自省,通过自我反省才能够让我们不断前行。在生活中,人人都不完美,我们要学会用宽容的心态去对待他人的缺点,要善于用发现美的眼睛去发现别人的长处。如果眼里容不下别人,那么,别人又怎能容得下你呢?我常常放在心里的一句话:敬人者,人亦敬之,善待他人者,才能得到别人的尊重。思已过,便是自我反省的一种途径,一种对自己和他人负责的表现。善于自我反省的人,在错误中成长,慢慢走向成熟的标志,同样,也是一门自我反省的必修课。其实,我们要学会在遇到事情时,首先要学会冷静思考,学会从自己身上找找原因,做到不推卸不逃避责任的人,遇到事情少点怨天尤人。如果一个人有90%以上的痛苦是自己造成的,那么,它将无人替你受罪,接下来的路还是要自己去走,做事先做人,反躬自省,发现不足,就要学着去改变,这样,才能成为更好的自己。可在现实中,我们常常习惯性地掩盖自己的错误,不敢面对,甚至与人闹了矛盾,也只是一味地指责别人的不是,从不懂得自我反省一下,殊不知,一个人唯有懂得自我反省,才能自醒,才能清楚地看清自己身上的不足,从而总结吸取教训,才能收获成功。人活在世上,就应该多一些扪心自问,少一些勾心斗角,多一些问心自省,少一些针锋相对。而且,生活不易,我们又生而为人,请务必善良。一个善良的人,不仅仅是要心善,更要时刻保持自己的言行,做一个会说话的人。做人,静坐常思已过,闲谈莫论人非,是最好的自我修养。现在这个社会中的人,太多人都非常的注重物质,他们只关心自己的工作能否得到一个高薪只关心自己能不能够有大把大把的钱去进行消费。其实你经历了几十年之后,生活中的一切都得到了锻炼,有了很强的生活经验,这时候你会发现,人生中最大的悲哀并不是没有钱可以花,而是这三种下场。自己的身体健康垮掉了。很多的事业型人,他们会拼尽全力把自己的一切都放到工作上面,希望恨不得24个小时都扑在工作上,扑在赚钱上。一些饮食上的不规律,不注重自己的身体健康,包括晚上拼命的熬夜等等,这些因素都会对身体上造成很大的劳累。等到你的年龄到达了一定程度的时候,你才会发现,如果身体真的累垮了,那么争取再多的钱财又有什么用呢?再多的钱也买不回一个健康啊。所以说希望大家更多的时候是把精力放在自己的身体上面,不能够完全放在事业上。身边的亲人都远离自己。很多的人,他们会打着让自己的家人过上好日子这样的借口,让自己的时间都放在事业上面。特别是像现在这样快速发展的时代,很多工作狂人根本都不把家庭放在心里面,但是等到真的老了之后,可能事业上有的一定的成就,回身发现自己的亲人都已经远离自己了。那么在这个时候,你缺失的不止是身体上的空虚,更是精神上的虚脱。人们生活在这个世界上最后无非都是要离开的,那么在最后的那个阶段中能陪伴自己的只能是亲人。所以大家一定不能够把所有的事情都放在自己的追求和想当然上,一定要跟亲人有所相处。不注重属于自己的兴趣爱好。一个人一定要有自己的兴趣爱好,明白自己究竟喜欢干什么,想要干什么。可能我们没有找到适合自己兴趣爱好的那一份工作,但是我们可以在奋斗了很久之后有了自己充分地积蓄来发展自己的能力。你想一想,如果一个人老了之后,他没办法,没有体力去工作了,那么剩下的只能是通过自己的兴趣爱好来度过每一天。在人生最后的时光里能还干着自己喜欢的事情,这才是幸福。一个无足轻重的位置只会换来卑微和委屈,感受不到任何的价值。爱别人之前首先要学会爱自己,世界这么美好,除了你喜欢的人,还有你喜欢的事,喜欢的风景,哪一样都不能少。撕开对方伪装的面具虽然很难,但是它能够让我们重新去学习人际关系,真正成长起来。马云在与白岩松对话时曾说:“大概任何国家都有1%左右的脑子撞坏的混蛋,如果我们多关注了1%,而忘掉了99%善良的人群,这是人类的悲剧和悲哀。”那么我想我们一生会遇到很多人,如果用遇到的那1%的人渣来否定另外99%的善人这是不合理的。这个世界,人心险恶,但同时更多的是:人间值得!无知是缺乏知识和重要常识,不明事理,不知深浅、没有见识的浅薄。其表现有多种形式,最常见的有以下五种表现:一是盲目骄傲自满,自以为是,自满自大,目中无人。二是追求短期利益,唯利是图。三是以偏概全,没有全局眼光,没有大局胸怀,只见眼前利益,不见长远利害。四是标榜一些模糊的、无标准的事物,盲目跟风,盲目攀比,价值观扭曲,是非观不清。五是在固步自封,趋于偏执。凡此种种,都是无知浅薄的表现。喜欢耍小聪明的人,可能不会愿意下笨功夫,做事很容易浅尝辄止。但是很多事情不仅需要聪明,还需要足够的坚持和耐心付出,才能取得成效,聪明的人可能就与此无缘了。喜欢耍小聪明的人“爱占便宜”。这种聪明人常常损人利己,自以为得了便宜,其实他们正在一点一点消耗自己的好运和福报。最终会落得人人喊打的地步。爱耍小聪明、爱占小便宜是成功的陷阱。一个在小事上斤斤计较的人,是不可能取得成功的。因为爱耍小聪明、爱占便宜的人总想占便宜:占他人的便宜,占合作伙伴的便宜,占规则的便宜……结果是,他们把自己的活动空间搞得越来越狭小,没有人愿意接近他们,他们成了受人唾弃的“苍蝇”有大智慧才有大境界,才有大人生。小聪明容易被聪明误,容易把春光看作秋风,用自造的凄凉来折磨自己。人在社会,一定要记得:永远不要小看他人,不要自以为自己很聪明,爱耍小聪明的人,才往往是最笨的人。经常作自我反省的人,日常接触的事物,都成了修身戒恶的良药;经常怨天尤人者,只要思想观念一动就像是戈矛一样总指向别人。可见自我反省是通往行善的途径,而文过饰非,推卸责任的人,总是为自己的错误寻找借口,这才是人没出息的重要原因。因为这让你看不到自身的缺陷和弱点,也就无从改正了。有的时候不满,有的时候不开心,都是因为自己的心情在作祟,有的时候为难你的不是别人,而是自己内心的小小世界。情绪就像一把双面刃,你越了解怎么驾驭它,它就能成为你的好帮手,如果你弄不懂它,任它恣意的扰乱你,它就容易破坏你的人生。你能拥有什么样的心情,来自于你如何控制好自己的情绪,而你能有什么样的心情,则会决定你看待外界的方式,当你心情越好,就越乐观,心情越差,对于每件事就容易感到悲观,能够善于控制情绪的人,才能拥有快乐的人生。曾国藩说:“谋大事者首重格局。”年轻人做事,最忌讳畏畏缩缩,胸中没有大格局,走一步算一步,目光超不过脚步,终究难有所成。“坐拥云起处,心容大江流”。只有站得更高,看得更远,才能做得更大。格局小的恶人,往往是眼光太短,小气,胸襟不够宽广,只认识眼前的利益不顾长远的发展;格局小的人,也往往没有规划,没有明确的目标。喜欢在一些小事,琐碎的事情上浪费时间精力。每天的生活都很盲目,对于两个或多个目标和食物,取舍时,只关注眼前利益,没有综合长远的分析。人生总得有一种动力催促着前行,在通往彼岸的漫漫征途中,以平和的心态坚持踏踏实实地做事,坦坦荡荡地做人,并不因为事件的琐细而拒绝平凡的生活,并不因为名利的诱惑而放弃做人的原则。见识人生百态,品尝人间百味,积累丰富的阅历和诸多的感慨用于指点后人,这何尝不是一种幸福?人最大的敌人,往往是自己。战胜别人,需要的是力量,战胜自己,需要的却是理性。苏格拉底是当时唯一理性的人。关于人的认识,他最著名的一句话便是“认识你自己”,在他看来,人不是万能的,生活在这个世界上的人,都只是宇宙当中平凡的一族,都是不完美的个体,所以,人需要不断地认识自己,反思自己。苏格拉底曾说:“这个世界上有两种人,一种是快乐的猪,一种是痛苦的人,做痛苦的人,不做快乐的猪。”在他看来,人应该具备理性思考的精神,尽管追求真理的路上充满了痛苦。正如文艺复兴时期的莎士比亚曾说:笨蛋自以为聪明,聪明人才知道自己是笨蛋。苏格拉底是一个知识渊博的人,却总是宣称自己是无知的,他自豪于自己的这种状态中,并希望人们都能有承认自己无知的勇气。这不是一种虚伪的标榜,相反,它是一种真情的流露。在苏格拉底看来,一个人的知识积累到一定程度,会越发感到自己的贫乏和浅薄。一个人只有意识到自己的不足,才能够奋起而追,才能够真切地感到自己需要什么。无知源于浅薄,浅薄的人必然无知。常言道:好谈已长只是浅,傲人不如者必浅人,浅人好夸富、爱攀龙附凤。曾国藩说过“说人之短,乃护已之短。夸已之长,乃忌人之长。皆由存心不厚,识量太狭耳。”无知者,不用过多的交往,从言谈举止中便透出无知的面目。在现实生活中,因无知而上当受骗,因无知冲动蛮干而伤害或被伤害,因无知惹祸,因无知而走上犯罪的例子真是不少。有无知少女爱上已婚大叔,因爱争执被大叔杀人抛尸,也有……无知是一切罪恶的根源。无知,禁锢了自己的思想,缩小了自己的认知范围,错误地评估了自己,往往得出一个错误的决定;无知,无限放大了自己,掩盖了事物的本质,放大了事情的一些表象,错误地评估了事物的危害,采取了错误的行动。无知,坏处极多,好处极少,害已害人,其害无穷。减少无知,唯有读书学习提高、增长社会阅历,只有走出去,见识多了,无知不会少一些;只有悟得多一些,道理就会明白深一分,那么离罪恶的距离就会远一些。王阳明说:学须反己,若徒责人,只见得人不是,不见自己非。若能反己,方见自己有许多未尽处,奚暇责人。人生之所以能够成功,最关键的有一点就是要时刻反省自己的错误。在迷茫的时候需要慢慢的摸索,需要慢慢的找寻适合自己的那条路,反思反省是最可贵,也是必需的一个品质。王阳明认为,人要经常反省,如果老是指责别人,看到的是别人的错误,看不到自己的缺点。多反省自己,才能看到自己的不足之处,也就不会指责别人。28岁的王阳明,第三次会试的时候,金榜题名,登上了大明的政治舞台,被授予了刑部主事之职。然后还查了不少冤案。就在这个时候,王阳明就跑到九华山旅游去了,他最喜欢的事情就是拜访一些高人,这一次他拜访一个蓬头垢面的一个人,在九华山做隐居修仙。王阳明一看就知道这个人来头不小,就虚心让他向他请教,这个人翻了一个白眼,就对王阳明说:尚未。王阳明听了,就有点懵,尚未是什么意思?然后他跟那个人鞠躬,又问了那个人,然后那个人被王阳明缠得不耐烦了,就说:你自以为执礼甚恭,可我看你总不忘官相。然后咧嘴一笑就走了,王阳明就在想着一句话:总不忘官相是什么意思?想开之后,王阳明恍然大悟,不仅哑然一笑。那个人所说的说的总不忘官相就是王阳明,还想修道还想当官儿。第二天的时候,王阳明又听说地藏洞有一个奇人,住的是天然洞穴,常年不食人间烟火,饿了摘野果子,渴了就喝泉水。王阳明听了就想去拜会,但是他住的洞穴,太危险了,还要走很多危险的山路。王阳明不辞辛苦,找到那个山洞。到了山洞里面,往那个奇人身边一坐,就问他:老哥,修道的最上乘功夫是什么?一见面就这么问,把那个哥们吓了一跳。他知道来者不凡,也就很真诚的和王阳明聊了起来,两个人从儒,释,道三家,聊了很长时间。王阳明在探寻圣贤之路的时候,思考了很多,反省了很多,就是因为能时刻的反省,才能找到自己的过失,以安静的心态自查自省,才能克服自己的内心,最后走向圣贤之路。弘治15年的时候,王阳明从九华山回来,回京复命。这个时候,北京搞一场所谓的文艺运动,就是以李梦阳,何景明为首的一帮文人,整天写一些文章,搞小愤青,对假大空的八股文展开了批判。王阳明之前也特别喜欢跟他们掺和在一起,偶尔写个文章,吐槽一下官场腐败,公款吃喝什么的。就像现在在什么论坛上发个帖子吐槽一下之类的。自从从九华山回来之后,王阳明就不再喜欢这些事情了。王阳明说:吾焉能以有限精神以为无用之虚文。王阳明随着修道的深入,特别厌恶这种空腹高心龇牙咧嘴的愤青姿态,所以以后就不再掺和这些愤青的事情了。王明在这个时候做了一件事情,特别奇怪,放着好好的官也不当了,给皇上写了一份辞职报告,然后回老家修道去了,跑到会稽山的阳明洞里潜心修道。王阳明所追求的是一个圣贤之路,要做圣贤,而我们现代人所追求的是要有一个好的生活,虽然目标不一样,但是其中的道理是一样的。无论是追求圣贤还是追求好的生活,在自己的人生道路上,在自己的事业中,需要做到时刻的反省,才能让自己到达一个更高的境界中。无论在学校还是社会上,总有些人喜欢抢风头,急于表现自己,怕别人看不到自己的才能。这样的人通常有两种结果,被赏识提用或者被打入冷宫。首先,露锋要选准合适的对象,因为在我们的周围,既有赏才重才的开明君子,也有嫉贤妒能的狭隘小人。在开明的人面前,他们会因你外露的才能而赏识你、尊重你,而在狭隘小人面前,他们却会因你外露的才华而伤害你、掣肘你。倘若你不加选择,在任何人面前都卖弄才华,那么,你就需要注意了,说不定厄运已经快降临到你身上了。我国西汉时期,有个将军叫灌夫,能文能武,才华横溢,他对没有多少才华的丞相田蚡甚是不服。当时,文武百官都去巴结田蚡,而灌夫不但不去亲近田蚡还常在他面前耍枪弄刀,卖弄技艺。有一次,他当着田蚡的面锋芒毕露、出言不逊,说:“你靠奉承权势起家,不过是椽作梁用,有何荣耀?”由于灌夫过于露锋,最终被田蚡处死。当灌夫遇见了胸襟狭隘的田蚡,又一味露锋,自然是引祸上身。如果灌夫注意揣摩说话对象,适当藏锋,就不至于招来杀身之祸。因此,才华与能力是藏还是露,要看面前的对象而定,更要看时机而定。一个人拥有才能,如果一味地藏掖,那么,不仅于己无利,也于集体无益。尤其是在当今竞争激烈的社会中,没有人闲得有时间四处寻找贤才。若是让才华烂在肚里,不仅是智慧和资源的浪费,更于自己事业的发展无益。因此,拥有才能,不但要选准人,还要选准时机大显身手,才能博得领导器重,抢占成功先机。如果恰好你的上司是个重才识的人,但又偏偏是个好面子的人,这就要求你必须握好露锋的时机,否则,非但难获成功,而且还会败得很惨。我们都道,三国时的杨修,就因为不择时机,盲目露锋而丢了身家性命。曹兵进退维谷,本已心烦意乱,而杨修偏在此时大肆露锋,“妙解”鸡肋,认为食之无味,弃之可惜,擅自命士兵们收拾行装准备回撤。拂逆了曹操之意,杀身之祸倏然降临。可见,露锋须择时机。但露锋与藏锋也要看环境。一个人才能的显露,要有相应的平台和合适的环境才能够发挥到极致,要是“气候”与“土壤”都不适合你的才能显露和发挥,而你又露起来没完,那么你很可能就会在这儿走背运或成为孤家寡人。故此,你露锋要适当顾及其时其地人们的感受,在你表现优秀的时候,不要把周围的人们搞得灰头土脸,不要忘了自己的上司和同事们。共勉!作者:青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