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义县风景名胜[贰]

百年桑梓的意思(百千桑梓地亿万老家人)(1)

“世外桃源”岩坑清风寨风景区

“百尺长虹锁碧流,芦汀荻浦净寒秋”

《咏熟溪桥》诗句(清)徐俟召

(一)延福寺

千年古刹延福寺,原名福田寺,坐落于桃溪镇福平山,建于五代后唐天成二年(公元927年),南宋绍熙年间赐名延福寺,是江南著名的元代木构建筑。现存的建筑群,按中轴线排列为山门、天王殿、大殿、后殿和两侧厢房。殿间有长生池,殿后有石涧井。山门和观音堂前有石狮拱门,两侧古柏参天,苍老遒劲,均为宋元时期古木。大殿于元延祐四年(1317年)重建,为江南已发现的元代建筑中年代最为久远的珍品,殿呈方形,分五间,重檐歇山顶。殿内柱为棱形,侧脚有防震功能。柱础,一为雕饰宝相花的覆盆柱础,上加石礩;一为礩形柱矗前檐柱与金柱之间用乳栿蜀柱,下端雕刻似鹰嘴,为国内现存古建筑较早的实例。平梁与金柱之间加弓形月梁,起搭牵作用,此法开江南弓形梁之先声。四周墙壁绘山水壁画和行草书作品,多为明代佳作。山门、天王殿和观音堂为清代建筑,装饰富丽堂皇。东厢房为明代建筑。延福寺蜘蛛不结网,鸟雀不筑巢,一尘不染,为世之奇观。殿内文物有宋宝祐二年(1254年)铸造的大铁钟一口;后殿前有元代石狮一对,殿内有元泰定元年(1324年)刘演书写的《重修延福寺记》石碑、明天顺七年(1463年)陶孟端书写的《延福寺重修记》石碑。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百年桑梓的意思(百千桑梓地亿万老家人)(2)

延福寺

(二)熟溪桥

熟溪古桥位于武义县城中心,为重檐歇山顶亭阁廊桥,横跨武阳川,通济南北,气势磅礴宏伟,设计巧妙,是古代桥梁建筑中的一朵奇葩。始建于南宋开禧三年(1207年)的古桥,九孔十墩,明代万历四年(1576年)加建桥屋,成了风雨廊桥。桥长140米,宽4.8米,有桥屋四十九间,两侧间隔设置条凳,供游人休息用。条凳把廊桥分成三道,古时两旁走行人,中间通车马,现只允许行人通行观赏。桥身两旁设有独具江南特色的木栏杆,安全美观,依栏远眺,可尽览小城的美景。正如武义籍清代举人徐俟召《咏熟溪桥》“遥见船从桥下过,恍疑人向镜中游”句中所描绘的景象。自熟溪桥建成至今,文人学士所赋诗文颇多,其中,民国社会名流何葆仁(今福建省厦门市思明籍)还写下了《游熟溪桥》的一部长诗。熟溪桥中段,桥面加宽,建有双层楼阁,屋顶重檐,屋角飞翘,取名为“岁丰阁”。匾额由著名书法家沙孟海题写。廊桥上还有许许多多书法名家留下的宝贵匾额和楹联。

百年桑梓的意思(百千桑梓地亿万老家人)(3)

熟溪廊桥

2000年6月23日,因遭遇连降四天的百年不遇暴雨,水流湍急,熟溪桥被大水冲塌。位于武义江上的熟溪桥是2001年5月经修复竣工的。原桥系1946年按清乾隆年间重建之原样修建的木石结构廊桥。

(三)丽泽书院

原名“丽泽(书)堂”。为南宋理学大家、教育家吕祖谦讲学会友之所,设于宋乾道初年。史载“其地在光孝观侧(今婺城区一览亭东北),四方学者皆受业于此”。因屋前临二湖,故取堂名为“丽泽”,人称“丽泽书堂”。系其曾祖父“东莱郡侯”吕好问宋室南迁时携全家自开封迁居金华时所借之官屋。后吕祖谦将此屋归还官府,另置新居于城之北隅,而讲学会友之所丽泽堂也随之北移。以探讨学术、交流思想。吕公为丽泽书堂制订了学规,并以“孝悌、忠信、明理、躬行”为基本准则,学生中如有“亲在别居、亲没不葬、因丧婚聚、宗俟讼财、侵犯公财、喧噪场屋、游荡不检”等行为者,即令其退学。其嫡传弟子即有吕祖俭、叶邽、楼昉、乔行简、王瀚、戚如琥、王深源、李大有等八十九人。吕公谢世后,书堂由其弟吕祖俭主持。丽泽书院与白鹿洞书院、岳麓书院、象山书院并称“南宋四大书院(有诸多说法)”。

百年桑梓的意思(百千桑梓地亿万老家人)(4)

丽泽书院

(三)陶村

浙中古镇桃溪,据《(民国)宣平县志》载“环溪栽有桃树千株,故名陶村”。镇所在地陶村,是武义县最大的行政村。陶村是浙江省级历史文化名村,为田园诗派大诗人陶渊明后裔聚居地,以其源远流长的千年历史,憨厚淳朴的五柳民风,精湛别致的建筑瑰宝,笔彩浓重的文化底蕴,得天独厚的自然生态而闻名。桃溪陶氏分东、西陶,东陶指街路片和上下畈心等居民,西陶指西山下村的陶姓。追溯其始祖都是陶渊明,虽迁徙时间不同,皆自处州缙云县而来。村中姓氏以陶、祝、郑三姓为多。也有王、徐等姓。

百年桑梓的意思(百千桑梓地亿万老家人)(5)

陶村风光

古村内除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延福寺外,另有六座古石桥、七座宗祠、香火、书院、戏台、古街、古民居等明清古建筑五万五千多平方米,素有“宗祠第一村”之称。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草昆、擎大蜡烛和浪街活动世代沿袭,农耕文化民俗活动丰富。陶村被列为“精品美丽乡村建设村”和浙江省首批历史文化村落保护利用重点村。

(四)璟园古民居博物馆

2012年已动工的璟园古民居博物馆,是浙江省重点项目和省重点项目。由武义民间投入巨资,占地三百亩,计划从江浙皖等地收购移建旧村改造中拆除的明、清古民居七十多幢,并配套建造花园、楼台亭阁和水乡观景园,打造成集旅游观光为主的江南古民居大观园。博物馆经过精心的设计,整个江南古村的面貌已具雏形。通过收购长三角和八婺近百幢古民居,使游客在欣赏江南各地古民居建筑大观园的过程中,充分体会其遗世独立的建筑布局风格。

百年桑梓的意思(百千桑梓地亿万老家人)(6)

璟园

(五)岩坑清风寨风景区

素有“世外桃源”美称的岩坑清风寨风景区,距县城二十千米,东与“十里画廊”刘秀垄为邻,西靠中外闻名的“太极星象村”俞源。据说因陆游诗句“何须觅得桃源路,清风寨里醉不归”而得名。在宋代就已闻名婺处两府。景区山青、林秀、泉甘、岩险、洞多、峰奇、谷幽、湖清,景观元素众多,尤以壮观的丹霞地貌,古朴原始的山村土寨和保持良好的自然生态以及“岩险、洞多、湖清”而闻名。其中“飞桥六洞”为国内丹霞地貌串洞群中之最。清风寨一直是兵家必争之地,各朝各代所留下的战争遗迹众多。山寨住民为清朝反清复明组织“天地会”的后裔,留传的医术、武功享誉八方。景区共有“金山岩、情人谷、望仙岩、龙潭”四大景区,大小景点近百个。

武义县著名人物(四)

詹蒙(1892年—1911年)近代民主革命烈士、反清志士。少时就读新民塾,继入县立高等小学,转入浙江陆军小学。受人影响加入同盟会,组织襄义社。毕业回乡后,与人在湖山小学增设高小班,担任义务教员。继就读南京陆军第四中学。1911年10月武昌新军起义,詹蒙大喜过望,以为壮志可酬,立修家书告以许身革命大义。原拟谋划光复南京,闻武汉吃紧,即偕数同学奔赴武汉,求见军政府都督黎元洪,恳陈报国志向。黎委其为军械科科员,詹蒙拒绝受命,“我远道投奔而来,指望能为国效命。今既人临敌前,怎能置身于无为之地?”后江浙同学续至,遂合编为南洋独立队,汉口失守后改编成决胜团学生队,由詹蒙等人率领。11月18日,学生队奉命进防琴断口,掩护架桥。革命军刚渡过江,清兵蜂拥而至,詹蒙率众奋力反击,伤亡过重而后援不继,独自殿后掩护部队退守汉水南岸,断桥阻敌。23日,清兵从蔡甸进犯汉阳,詹蒙领队前往阻击。闻三眼桥驻军通敌失守,遂与战友伏横堤后待敌,及近,高呼杀敌,率先扑向敌阵。一弹击中左耳,血溅肩胛,仍跃身向敌猛扑,又一弹击中头颅,壮烈牺牲,年仅二十岁。民国建立后,浙江军政府派员前住武汉迎回詹蒙烈士遗骸,以隆重军礼安葬于杭州孤山昭忠祠边(今迁址南天竺)入祀浙江忠烈祠,被誉为“宣平第一敢死士”。

百年桑梓的意思(百千桑梓地亿万老家人)(7)

詹蒙烈士

邵李清(1900年—1930年)革命烈士。早年在金华就读于浙江省立第七师范,参加白话诗文研究会,阅读进步书刊。1924年,回乡执教小学。1926年8月,由千一(千家驹)、钱兆鹏介绍加入中共。下半年,在邵宅村组织武义县第一个农民协会,迫使族长出借“祖常积谷”给贫苦农民度荒,收回常田庙产给六十多户农民耕种。1927年3月15日,发动千余农民参加孙中山逝世纪念大会,声威达全县。蒋介石“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曾两次被拘捕,经群众向当局施压后释放。1928年8月4日深夜,与徐理富率领党团员、农民积极分子四十余人,武力惩治隔屋村恶霸林某。11月,接任中共武义县委书记,因形势险恶,暂隐蔽义乌县西区任小学教师。1929年冬,返武义组织武装起义,镇压恶霸,在武义、金华两县交界大公山建立游击根据地。1930年2月,中共浙江省武义队成立,任党代表兼副总指挥,队伍一度发展到三千余人。9月,赴上海时被捕,10月2日被杀害于兰溪台基。

千家驹(1909年—2002年)著名经济学家、早期革命家、社会活动家。笔名钱磊。曾用名千一。1925年秋,由宣中华介绍加入中共,并在宣中华的指导下,积极开展党的组织发展工作,先是介绍了同班同学钱兆鹏、章驹等加入中共,并同时参加国民党。继后,千家驹、钱兆鹏又介绍了同学徐云从、王张威加入共产党。千家驹等人在浙江省立七中建立了中共金华支部,是金华地区最早成立的党组织。

百年桑梓的意思(百千桑梓地亿万老家人)(8)

“经济学家”千家驹

1932年毕业于北京大学经济系。曾任北京大学讲师,广西大学教授,《中国农村》《经济通讯》主编,香港达德学院教授,北京交通大学教授。1936年参加全国各界救国联合会。1945年加入中国民主同盟,任民盟南方总支部秘书长。1949年出席中国人民政协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建国后,历任中国人民银行总行顾问,政务院财经委员会委员,中央工商行政管理局副局长,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副院长,中国社会科学院和全国工商联、中国财政学会、中国金融学会顾问,中国钱币学会副理事长兼《中国钱币》主编,民盟第一至三届中央委员、第四届中央常委和第五、六届中央副主席,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委员。2002年9月3日在深圳因病逝世,享年93岁。著有《中国的内债》、《新财政学大纲》、《中国货币发展简史》、《中国农村经济论文集》、《广西经济概况》、《我国社会主义经济研究中的若干问题》等。大姐千如嫦,姐夫林登岳

百年桑梓的意思(百千桑梓地亿万老家人)(9)

千家驹与严济慈和艾青

郑志远(1899年—1935年)近代教育家。又名章为、郑超、郑旭明。自幼酷爱文学,潜心专读。毕业于北京高等师范大学。1923年始相继在杭州、温州、严州等地中学任教。1928年起拜国学大家章太炎(余杭籍)为师,并在杭州文渊阁“章太炎图书馆”负责兼杭州市某中学语文教师。1930年返乡,全身投入宣平教育事业,将宣平鳌峰书院改革为宣平县民众教育馆,为国民教育事业鞠躬尽瘁,奋斗一生。

李明焱(音燕),生于1960年。优秀企业家、高级农艺师。寿仙谷中药技艺的第四代传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现任浙江寿仙谷珍稀植物药研究院院长、浙江寿仙谷医药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武义县真菌研究所所长。2002年浙江省人民政府授予“浙江省劳动模范”并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2005年获国务院授予“全国劳动模范”。有十多项科技成果填补了国内外空白,达国际领先水平,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一项,中华全国工商联合会科技进步二等奖一项等。主编及参编了《中华仙草—灵芝》、《现代食用菌生产大全》、《灵芝破壁孢子粉临床应用》等十余部专著,在国家级刊物上发表论文四十余篇。

百年桑梓的意思(百千桑梓地亿万老家人)(10)

李明焱先生

汤祊德(1925年—2004年)著名昆虫学家。是国家级有特殊贡献的优秀专家,博士生导师。曾任山西农业大学教授、昆虫研究所所长、山西省政协副主席,受聘为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委员和英国皇家昆虫学会会员。1949年毕业于浙江大学植物保护学系。博学多才,通晓英、俄、德、日多种语言。自1951年以来应邀主持国内检疫性危险蚧虫类的研究,1974年开始又主持国家动物志的调查研究和编写。四十多年来科学考察了全国广大地区,收集上万件实物材料,制成三万片显微玻片,查获鉴定一千余种标本,发现大量新属种和新纪录属种,解决了诸多蚧虫类的国际性难题。为国家培养了大批口岸检疫人才, 1985年匈牙利以其姓命名“汤氏粉蚧属”,以纪念其研究功绩。在国内外著名学术刊物上发表重要论文七十余篇,出版专著九部、译著两部,在国内外产生较大影响。其中《中国粉蚧科》和《中国珠蚧科及其他》被国家列为当代科技重要著作。

王子如(1897年—1962年)革命家。十三岁到星光村的德元堂中药店做学徒。1926年,在泰山堂中药店当店员时,由千家驹、钱兆鹏介绍加入中共。1927年,上海“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发生。14日,武义的反动势力就在大街小巷张贴反动标语,土豪劣绅卷土重来,恶毒攻击共产党,纠集暴徒,绑架中共武义支部领导成员邵李清和工会干部陈海云。当局先后三次派遣清党委员前来武义进行清党活动。中共武义支部领导李守初、程介民等被迫隐蔽他乡。6月,中共武义支部召开紧急会议,成立中共武义临时县委,王子如为县委书记,临时县委化名“王愿为”,何觉人、邵李清等为委员。年底,省委机关遭到破坏,王子如被通缉,离开武义后,潜至温州。后辗转到兰溪,继续进行革命活动。1928年,王子如当选为中共兰溪县委领导人之一,后在双塘工作时被捕,押送到杭州陆军监狱,后转“反省院”。1932年,经保释回武义,入上海恽铁樵中医函授班,毕业后任县施医所主任兼医师。1937年,王子如出资开设“新知书店”,优惠推销进步书刊,传播革命思想,积极宣传抗日。1939年,任武义县救济院院长、县商会常务理事。1942年5月,日军侵占武义,县城沦陷,救济院迁移至郭洞,开设王如春中药店。抗战胜利后,药店迁回县城,直至1956年2月,经武义县人民委员会批准,实行公私合营。建国后,王子如曾当选为武义县第二、三届人民代表,县人民委员会委员,任县工商联主任委员、金华地区中医协会理事。

陶茶儿(1904年—1930年)革命烈士。1929年参加红军第十三军浙西第三纵队以郑树良为总指挥的宣平西营红军组织。1930年参加攻打后树战斗。是年加入中共地下党,任红军排长。国民党清剿时被杀害于陶村。

范乃藩(1897年—1930年)近代实业家。毕业于浙江省立甲种蚕业学校。后在家营造桑园,劝导农民种桑养蚕。曾任范村初小校长。民国十年(1921年)赴上海、南京考察后,改营矿业。联合今金东籍田中双、武义后陈籍陈子非建立“物化弗矿公司”,在北乡大通寺旁开采萤石,为武义开发萤石之始。1923年,采矿点扩展到县城南郊塘里、周岭、石龙岗,年产萤石近两千吨。后因受日本洋行垄断,致使“物华弗矿公司”逐年亏损,事业受挫。1930年,武义北路红军筹备军费,派范氏宗祠银元五百元。时范任宗祠经纪,在筹款过程中,于阴历七月二十日误入水塘淹毙。北路红军领导人亲临送葬。其子双喜年幼,难撑父创之业,所属矿点全部转给“璋华砩矿公司”。

郑建西(1908年—1978年)著名教育家、公益活动家。自幼聪明好学,立志长大成才。毕业于南京国立中央大学土木工程系。抗战爆发后,在松阳县古市湘湖师范教学,继又在京西大学任教。建国后,全力倾注于治淮水利工程建设并为金华乌海塘发电厂专心勘测设计工作。后在河南开封黄河水利学校任教,不忘水利工程建设,为家乡捐资助物,热心公益事业,曾在抗战后期为陶村修复普济桥捐助面粉十一吨。

钟章法,生于1948年。当代著名画家。自幼爱好绘画。1991年开始立足黄山,历时九个春秋,坚持以自然为师,着重对世称黄山“三绝”之一的“云海”深入观察悟化,从大自然宏观整体感受的把握中,提炼出“似云、似海、似山三位一体”的皴(音村)法,创造出独具个性的“云法造境”系列作品。作品多次参加由中国美协举办的大型展览并获奖。2001年由中国艺术研究院美术研究所在中国美术馆主办《黄海之歌—钟章法水墨云海画展暨学术研讨会》。美术界对“云法造境”的创新给予高度评价。多幅作品被中国美术馆、北京人民大会堂、毛主席纪念堂等国家级机构收藏。

百年桑梓的意思(百千桑梓地亿万老家人)(11)

钟章法先生画作

王式桢(1871年—1916年)近代著名教育家。自幼聪慧好学,少年即以神童身份进入金华丽正书院,十八岁中拔贡入国子监。在其青少年时代,意气风发,以乡里大侠自任。武义壶山书院历史悠久,是士人读书讲学的场所。王式桢看到书院原有良田数百亩,由于多年没人管理,已悉数被私人侵吞,决定对书院资财进行一次大清理。不畏权势,不顾情面,将书院田资予以查实,全部收回,并在田头树立石碑,明确产权。书院租谷收入,拿出一部分津贴给读书人。这些举措,受到全县士人的拥护,也招来一些地方势力的怨恨。光绪丁年(1897年)武义举行选拔一名贡生进国子监的考试,中选者得“拔贡”称号。历经波折,王式桢科场得胜,不久便来到北京,入国子监读书。求学期间,目睹清廷日益腐败,列强侵略魔爪步步深入国土,国事日非。认识到要挽救中国于危亡,首先必须振兴教育,提高国民素质,废除科举制度,兴办现代学校。1902年,王式桢在武义倡议,在壶山书院的基础上创办壶山学堂,一经提出,遭到强烈反对。但王式桢大义凛然,毫不畏惧,文以笔伐,武以力御,从容应付,百折不悔,办学决心毫不动摇。在时任武义知县杜作航的支持下,壶山小学堂成立,王式桢自任学堂长。后克服千难万阻,为师范筹措到五千多银元的办学经费。不久,金华知府又委其整顿已停课三个月、陷入瘫痪的金华中学堂。王式桢和兰溪人刘火昆一起,几经周折,多方努力,终于使这所金华最高学府恢复正常运转。为开创整个金华地区的现代教育事业贡献了重要力量。

谢挺宇 (1911年—2006年)当代著名作家。笔名谢德毅。1937年毕业于日本东京法政大学文学院。1938年参加革命工作,历任延安新华社译电员,辽宁省政府外事厅秘书,齐齐哈尔市政府外事科副科长、市政府工业局局长,沈阳市作协青年创作委员会副主任,阜新市文化局副局长,辽宁省作协副主席,辽宁省文联常务理事等。1933年开始发表作品。1951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著有诗集《毛泽东同志》、《崦嵫(音烟姿)情思》,短篇小说集《报仇》、《去国》、《验收员》、《重逢》、《我这瓜不甜》、《雾夜紫灯》,童话集《玻璃火车》、《奇怪的故事》,散文集《矿山上的人们》、《一株美丽的奇花》、《卖女记》,中篇小说《断线结网》,另有《谢挺宇小说选》。

祝凤仪,清代中晚期诗人、篆刻家、画家。清拨贡。好学多才,作诗朴实清晰。对篆刻六书多所考究,镌刻图章,体式取意古拙。所作山水画,颇具米家风采。经朝考授直隶州州同,候补江苏,未及补缺而卒。诰封奉政大夫。胞弟祝凤梧。

祝凤梧,清代中晚清官员。咸丰辛酉科拔贡,候选温州教谕。与祝凤仪为同胞兄弟,诰(音告)封五品衔,吏部官员赠诗勤勉“静坐读书各读半日,清风明月不用钱分”。

陈金全(1938年—2000年)著名物理学家。南京大学物理系教授、博士生导师。1959年9月毕业于南京大学物理系后留校任教,1980年作为访问学者赴美国耶鲁大学物理系工作。学习期间成绩优异,未毕业就被派往北京中国原子能研究院工作,得到“氢弹之父”于敏(今天津市宁河籍)院士的指导和器重。七十年代初,在群表示论上创造性地发展了新的理论和方法,引起国际学术界的高度重视。还在核结构的研究上做出了原始创新工作。先后在国内和国外重要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百余篇,曾获全国科学大会奖、江苏省科技进步二等奖和国家自然科学四等奖等。作为南京大学原子核物理省重点学科的学术带头人之一,为该重点学科的建设倾注了毕业精力,作出了贡献。

蓝大路(1907年—1962年)革命家。家境赤贫。1927年,经中共党员吴谦引导投身革命。在“农协”开展的“二五”减租和反霸斗争活动中,积极领先,烧毁地主契据,发动佃户抗租,一时成为地主豪绅的眼中钉。1930年,宣平组建红军,蓝大路参加西营红军。战斗中,冲锋在前,撤退在后。红军缺钱粮,自告奋勇地带领战士到四乡去“请财神”、“牵骆驼”(筹款)。遭县政府悬赏缉捕,省防军几次追捕不获,放火焚烧了蓝家茅屋。其母亲带领两个孩子逃亡遂昌县。蓝大路化名志明,先后匿迹于武义、金华、建德等县,直到建国前夕才回到宣平。 

百年桑梓的意思(百千桑梓地亿万老家人)(12)

蓝大路故乡——今柳城畲族镇风光

“浙中多名胜,山水佳秀容。英才古今有,代代传继中”  

“景观人物大事件,美食特产全荟萃”。下期咱们接着聊浙江省—金华市—金东区

谢谢朋友们的关注,下期再见!

(部分图片下载自网络,如原作者有异议,请联系本文作者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