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田日曰,本名何田昌,湖南道县人,瑶族,中国少数民族作家学会会员,中国散文学会会员,湖南省作家协会会员,湖南省散文学会会员,湖南省报告文学学会会员,何绍基文化研究会特约研究员,已出版散文集《潇水清清永水流》。
内容简介:这是作者出版成书的第二本散文集,共收录作者近年创作的三十七篇散文随笔类作品,分“溯江而上”“时空回响”“乡愁絮语”“欸乃泷河”四辑。
潇水河上犹萦耳际的水马船声,从古码头上船下船的名士身形仙踪,潇水两岸的山川形胜,潇水滋养的一方生民愁容笑意……作者行吟潇水,倾听浪花,解读物语,“一段一段故事,林林总总表达,犹如儿时站在潇水河岸边,捡起一块石子往江心抛,是想打出更多水漂,击起一阵阵涟漪……”
部分篇章节选:《许你一畦油菜花田》
……
小城平安无事,既无确诊病例,也无疑似病例。但市民们还是自我约束着,每天大多时间,都在微信群里变着法子互相打趣,自我调节心情。前天,朋友圈里人见人爱的阿林,爬到自家楼顶平台上去飞他的无人机,拍回城郊永水河两岸油菜花盛开的美图,发在朋友圈里。另一朋友阿阳,老家就在城东五里的周冲,他每天戴着口罩骑行回家,间或也拍回些照片晒在微信群。特别是那个叫五龙庵的地方,有山有水、景色宜人,群里不少人曾结伴去那烤过烧烤。从照片上,竟能看到枯藤上发出的新叶和茶叶树冒出的尖芽。
于是,大伙再也按捺不住,尤其是那几个凡拍照必摆pose的美女,如雀跃般,兴奋至极。你一言我一语,如同窗外那棵老樟树枝叶间的那群小鸟,“叽叽喳喳”,嚷嚷着快点组织一次户外郊游。
进入三月,终于等来全市确诊病例全部痊愈出院,疑似病例清零。然后,一个个旅游景区,相继开放。
“约吗?一起看花去!”朋友圈和城郊的花田里,再也无法宁静。
春意正浓,桃红梨白,百花竞开,但我还是更偏爱油菜花一些。在我看来,油菜花从不与谁争艳,它只是以它自己的方式盛开着,芳菲春天、馥郁大地。它不开便罢,开则紧锣密鼓、恣意绽放,任凭谁也阻挡不住。周六日,正逢丽日暖阳,我没有尾随群友们的队伍去结伴喧闹。只是带一本书,泡一杯茶,独自将车开到城南郊,来到一畦花田里孤赏芬芳。
只见眼前成畦成片的金黄色,漫无边际,淹没了田野村庄。那密得不透缝黄灿灿的颜色,如一股金流从远处山坡的边沿顺势漫过来,把田垄盖了个严严实实,像是要把一个劲儿从地底下往上冒的热气捂住。潮润的空气里弥漫着微尘般的花粉,醉了行走其间的人的呼吸。油菜花冒了头,绿油油的叶子却仿佛在逐渐下沉、隐退。柱状枝头上嫩黄的小花,最初像是戴着帽子,一夜春风吹拂,第二天就穿上了黄色新衣。一朵朵由四片花瓣组成的小花,薄薄的、嫩嫩的,像两对刚长出的翅膀,伴着蜜蜂和彩蝶飞舞,在微风中摇曳,晃着晃着,就把整片田野变成了一张硕大无比的金色花毯。
“篱落疏疏一径深,树头花落未成阴;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南宋诗人杨万里《宿新市徐公店》里的句子,描写的是八百多年前的一个春天,诗人路经新市借宿一家徐记客栈,看到店外一片黄花盛开的油菜田里,两个忘情奔跑的儿童,追扑着黄色的蝴蝶。追着追着,蝴蝶飞进黄色的油菜花中,孩子们愣住了。他们已分不清哪是蝴蝶,哪是黄花了。从诗中,我们既能读出贪玩孩子的怅惘不舍、淡定老人无限的诗意,更能读出一片油菜花无限的春天。
与我同在一畦花田赏花的,也有一个翩翩少年,却是去追一只小鸟拍照。他的奔跑哪有小鸟快呢?我笑他是“寻鸟无踪迹,归来风生香”。
油菜花,作为一种农作物,先民们最初培育种植它,本是待其开花结籽后,采摘菜籽用来榨油食用,植杆用作喂养牲畜的饲料或制作绿肥肥田的。伴随着科技在农业生产中的推广运用以及生产水平的快速提高,为温饱计的时代渐已远去,油菜花的存在价值就有了华丽转身。
江西婺源和云南罗平,以及内蒙古呼伦贝尔,是最先喊出“请您来看油菜花”的。那时,人们百里千里,慕名而去,追寻诗意的远方,是因为让自己置身其中,尽可领略到无垠花海的万种风情,足以把思绪、把心情、把梦想,全都染得金灿灿的。
这些年,我并没不辞路遥去随众追逐。我一直以为,诗意不唯远方。倘若心自笃定,随处都能觅得浓浓的诗情和画意。
就像眼前这片油菜花田,本来是我每年都来,相看不厌的地方。花田里缤纷的花事,是花株轮回一年的承诺,是与蝴蝶、蜜蜂和小鸟无悔的约定。哪怕是猖狂的病毒,也注定不敌款款而至的春天。就连我们这些赏花人,都大抵只算是这场花事如约的旁观者。你来或不来,花都自开,无非是我们会不会爽了此约而已。
“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经历这场突然而至的疫情,虽然,油菜花田依然是这片油菜花田,唐诗人刘希夷《白头吟》里一番感叹,却会引发我们对生命正向的体悟——人生不满百,好时更无多,唯健康平安,唯自由呼吸,才是最真实的幸福。
恰此时,外地一文友发来微信,说在网上见有《双牌万亩油菜花开,三月迎来最佳花期》的讯息,问是否真的。我回复她:其实吧,够不够万亩,那又何妨?如有诗意情怀,哪怕半亩油菜花,也足以灿烂心情。她接着问:我可以去赏花吗?我发过去一个微笑表情,片刻,她也回我一个微笑表情。
许你一畦油菜花田。你若愿来,我等你就是。
书评:《情满潇湘无限意》
在炎炎酷暑中,细读田日曰的散文集《潇水涟漪》,宛如清风拂面,暑气顿消。
虽是散文,主题却很集中。主要描写潇水河沿岸作者家乡的风物人情、沧桑世事,努力挖掘这方山水的历史沿革、人物踪迹和荣枯兴替,彰显其“养在深闺人未识”的自然风光。在字里行间抒发作者浓浓的乡愁情怀。
很多人都爱家乡、写家乡,但大多停留在抽象或朦胧的状态中,类似于一种朴素而遥远的情愫,只可意会,难以言传。田日曰则不然,他花很多的精力来了解家乡的历史,那些已经或正在消失的美好,那些家乡独有的精神和物质上的宝贵财富。所以,他笔下的桑梓故土,便有了历史的厚重和生命的鲜活,作者浓重的家乡情结才得以自然而然地沛然释放。
田日曰本名何田昌,永州市道县人,供职于双牌县。他把生长地道县和工作地双牌都视为家乡,都倾注了大量笔墨去展现两地的特色和魅力。这两处地域彼此接壤,清深如许的潇水纵贯而过。河水润泽两岸民生的同时,也孕育或吸引了许多中国历史上的文化名流。田昌君根据一些细微线索,以考据般的严谨态度,对他们鲜为人知的踪迹乃至思想的嬗变做了认真的考究,既丰富了这些重要历史人物的史料,又赋予自己家乡更为深厚的文化内涵。从秦朝时隐居淡岩的周贞实游过的“承平洞”,到柳宗元、黄庭坚、周敦颐、何绍基、徐霞客、王船山等在双牌和道县的行踪,作者抽丝剥蚕般娓娓道来,证据翔实,思路清楚,令人信服。生动的文字、丰沛的情感,让这些枯燥的考究富于诗意和感染力。
作者在记述那些与家乡名胜相关的故事和传说时,更是情深义重,感人至深。塔山婆婆茶、何仙姑的传说、良村青荷、红军渡,一个个当地独有的故事和传说,承载着一代代人的梦想和价值观。在市场经济的触角渗入社会每个角落、很多蕴含真善美的故事正在慢慢湮没的时候,田昌君用手中之笔复活这些故事的生命,让其重新焕发敦化民风、矫正时弊的人性光辉,彰显其人文价值,其作用就不是单单从文学的角度能够厘清的了。我们阅读这些篇目时,会情不自禁喜欢上这方水土和生活在这里的百姓,内心也会经受一次次灵魂的锤炼和洗礼。
“乡愁絮语”一辑虽然篇幅较短,情感分量却不轻,且更具情趣,颇为感人。田昌君用蘸满真情的笔,从地名、村名、菜名切题,将富于农耕文化的过往和淳朴真挚的亲情,如拉家常般絮絮展开,一幅幅生动温情的画卷,引领读者穿越到那已经远逝的田园生活中,倾听那糖榨屋低沉的回响,品味那甜到心坎里的味道,让奶奶亲手做的酸咸菜给简单的生活增添韵味,结识那位像“铁夹车”一样勤劳朴实的老父亲。是啊,对于一个热爱乡土的人来说,每一样农具,每一种家酿的味道,都会和某个人、某件事紧紧相连,乡愁就是寄托在这些外人看似平凡简单甚至破旧的事物上。看得出,田昌君对老家诸多美好的远逝,心里装满了浓浓的留恋,对远行的长辈保留着无法割舍的思念。岁月流逝,很多东西都无法挽留,田昌君将这些美好的事物留存在了文字里,无论村名如何改变,行政村区划如何变更,那些意蕴深厚的乡村文化终将得到保存和传承。
厚重温情的过往并不是作者的全部。在这本集子里,田昌君对当下的生活特别是家乡独特的自然风光给予了倾情赞颂。桐子坳的紫色和金黄色,新冠疫情期间田野里亮丽芳香的油菜花,西冲森林公园里的青钱柳和伯乐树,那泛着绿波一路向北的潇水河,上梧江那些从老街迁居新屋的老手艺人安恬的生活,都让读者体验到眼下的魅力,体现与时俱进的家乡和乡亲的日子正在悄然发生令人欣慰的变化。
我在县里工作时便与田昌君相识了。他为人豪爽热情,喜欢结交朋友,对个人的际遇和周边的人事,都抱乐观豁达的态度,总是用满腔热情去拥抱生活!
热爱生活是这本散文集的魅力。作者眼中的生活,是系统的、完整的,包括它的过去和现在,包括它显性的和隐性的东西。身心行走,解读物语。那些很多人过目即忘的,那些被时间的浪花冲刷到旮旯处的,那些被物欲的雾霾遮蔽的,只要是符合良知良德的,都被作者发现、抒写和赞美。曾经喧嚣繁华的生活,经过时间的沉淀和作者思想之网的过滤,诉诸笔端已是平和、优雅、冲淡。细细品读这一篇篇散文,感觉之敏锐、笔触之细腻、描写之生动,都体现出作者用心生活、用心阅世、用心写作的特质,也让阅读这些文章成为一种愉悦,一种分享。
(书评作者郑山明 系湖南科技学院原副校长,研究员,永州市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