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走上高考之路的学生和家长们参考,我来为大家科普一下关于什么时候可以抓人?以下内容希望对你有帮助!
什么时候可以抓人
—给走上高考之路的学生和家长们参考
7月16日,儿子接到了央美的录取通知书。他顺利地完成了12年学玩儿性价比超好的基础学习,被第一志愿第一专业录取了。作为一个妈妈,我觉得他收获的不仅是一张录取通知,更是12年以来,他通过不断寻找、发现、体会,最后自己选择的、未来的大门。衷心地祝贺他,不仅仅是拿到了他心仪高校的录取通知书,更是祝贺他经过12年的努力,找到了他喜欢的事情,按照自己的意愿开启了人生的成人阶段。
经历了高考、出分、报志愿、录取、拿通知书这几个让人心跳和激动的环节后,作为一个过来的家长,我想趁着还有热乎劲儿,和那些要走上高考路的学子和家长们说说我对于报志愿的体会和经验。当然,每个家庭都有自己的情况(价值观、身心健康程度、经济条件等),我说这些也只是我个人的体会,仅供大家参考而已。
早下手!早下手!早下手!
说起报志愿这个事,让我想起在学习管理课程的时候讲到的那个“冰山”,看着海面上只是一个小山尖尖,其实海面下藏着巨大的山体。映射到报志愿这件事上,就是:看似几个简单的志愿,但它却是你整个教育过程的综合体现。
这里我最想表达的一个观点,就是高考报志愿一定要早下手!有些内容最好要从上高中就开始,比如在网络上看看各个大学的网页,对相关的专业课程设置、学校的师资情况、所在城市自然环境条件等等进行一定的了解,有条件的,可以利用假期旅游的机会去校园走走,现场体会一下学校和所在城市的风貌、人文气息。但有些内容最好能从孩子小的时候就开始,比如它究竟喜欢什么、适合什么,擅长什么,因为这些东西不是用短短1~2周的时间就可以想或是感觉出来的,它需要花大量的时间、精力和金钱,在不断的实践中体会和总结。所以千万不要等到分数出来了,拿着招生目录了才开始想,那不是选,而是“赌”。
在我和我的家庭的价值观和经济条件的的基础上,作为家长,我所做的是帮助孩子尽量把各种尝试、选择的做在他成人的前面,让他从小在成长的过程中逐渐发现自己喜欢什么,然后因为喜欢而进一步学习,做更深入地探究,“积攒”自己选择和确定的能力,最后在18岁的时候由他自己去选择未来,从根本上提高他生命的“有效性”,而不是在报志愿的时候才开始匆匆忙忙地研究选哪个学校,选哪个专业,然后花4年的时间去学习一个自己不了解、无感甚至是父母喜欢的专业,在自己成人以后才去开始尝试自己到底喜欢学什么做什么。
以我儿子为例子吧!从他上小学开始,我就引导着他去发现自己的喜好,在尝试的过程中认识到自己的能力,试着感觉自己、认识和了解自己。为此,我们一起做了很多事,比如,体育方面,我们一起学习过击剑,一起游泳,一起打羽毛球、一起滑冰,最后他哪个也没选,因为他觉得自己不喜欢体育运动,也不擅长,一直到高三毕业,他的体育都是一个比数学还头疼的科目;乐器方面,我们一起弹吉他、学钢琴、吹葫芦丝、吹黑管,最后他选择了黑管,并且在初一的时候就考完了10级,现在还会经常吹上几曲,自娱自乐;阅读方面,我们一起每周“蹲”各个图书大厦、图书馆,看各种书,漫画的,文字的,童话故事的,历史的,名人传记的,手工的,画画的,音乐的,汽车的、武器装备的,美食的等等,然后他就喜欢上了漫画和历史;娱乐方面,我们一起玩游戏,在游戏里发泄情绪、学习知识、欣赏画面和音乐,他曾经一度上网搜索了几个游戏公司,作为他未来工作的目标公司;此外,我们还一起旅行,自驾或乘飞机、动车高铁,甚至是万吨游轮去看山川河海,去吃东南亚美食,去领略异国风情,最后他选择了自己想去留学的国家……
除了一起去尝试外,每做一样不同的事情,我都会把与“事情”相关的专业知识甚至职业信息以他能理解和接受的方式输入给他,然后每年过新年的时候都会和他一起比较正式地坐下来想想,我们这一年都做了什么,哪些是他最喜欢的,为什么;与去年相比,自己的喜好和理想是否有变化,为什么等等。在这样的引导下,他慢慢地习惯了去审视自己,了解自己,并且自己去做出选择。高二的时候,他就基本确定了自己未来的方向:专业选择(艺术)史学、文博类和语言类,未来择业,最好能在博物馆或者做研究,或者将来从事一些小语种的文化交流的翻译工作也可以。这个范围一划,高考报志愿就真正成了“海面上的冰山小尖尖”。因为方向清晰,各个他喜欢的学校和专业以及课程等我们都做了很多“了解”的功课,所以,在整个报考过程中,我们也没有任何争吵和不愉快,成绩出来的那天,我们的志愿就确定了,30几个可填志愿栏中,加上提前批次的,我们总共就报了8个志愿,每个都是他了解且喜欢的。
可能有的家长会说,我们现在都上高中了,没时间再这么做了。其实,就算是新高三的孩子,也还是有一年的时间来考虑。最起码父母可以帮孩子做很多工作,比如寻找、梳理相关信息给孩子,让他了解、思考并做决定。早一个月着手,就比晚一个月强。
用好最有用的官方网站
上了高三,你会发现有很多获得信息的途径,各种小APP,查往届成绩的,查录取线的,提供高招信息的,各种讲座,各种咨询,总之信息满天飞,甚至都拿到录取通知书后,还有人给你发复读的招生信息,真真假假的,生生把高考升级成了“高考经济”。这里,我想给的建议是:用好最有用的官方网站就足够足够的了。
就拿北京为例,我在帮儿子做最初的筛选的时候,就用了好几个APP,但是后来才发现,我只需要找到“北京教育考试院”的官网就行,所有的数字、信息都是从它这里来的,其它的那些都可以不用。这个网站最有用的几个功能:
1. 报名、查询成绩、查询录取等必须的功能;
2. 高招办发布的所有关于高考的最官方的通知;
3. 关于往届高招录取所有最准确的信息,比如录取院校和专业人数和最低分数、高考的一分一段等;你需要有耐心地往前翻找,一个一个找,或者点开看。最好平时找好,直接下载或保存好链接;
4. 北京各所大学官方网址的链接,你可以通过这个链接去到各大院校的官网查看各个学校关于高招的发布,尤其是那些需要校考的专业和学校。
不知道其它省市是不是也有类似的网站,我个人感觉应该有,可以试着去找找看。
图片来源于网络,入涉及版权,可联系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