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和高句丽,百济,新罗三国的恩怨情仇可谓由来已久。

唐高宗灭百济(一仗定千年的白江口水战始末)(1)

唐灭百济

贞观末年,李世民曾准备二次亲征高句丽,实现复辽的目标,可惜天不假年,筹备工作实施期间,李世民本人便中道崩殂,其后继位的李治又诸事缠身,这就暂时将征辽一事搁置一旁,直到永徽五年,这一年一直同唐朝交好的新罗女王金真德去世,野心勃勃的高句丽趁此机会再次骚动起来。

该年10月,高句丽派遣大将安固率领高句丽和靺鞨人的联军进攻依附于唐朝的契丹部落。

松漠都督李富哥闻讯率军抵抗,在新城击退来犯之敌。

事实上,这次进攻不过是高句丽的一个诡计,他们在唐朝的东北部边境制造蠢蠢欲动的假象,为的是转移注意,声东击西,攻击新罗。

655年正月,高句丽、靺鞨、百济三方联军,趁新罗高层新老交替之际,一起进攻新罗。

短时间内新罗连失北部城池33座,形势危如累卵,新罗国王金春秋立刻、马上、速度地派人向唐朝救援。

唐朝果然够义气,得知宇宙泡菜国新罗有难,一个月后就派出了援军,领军的是程名振。

程名振素来以足智多谋,以少胜多著称,当年狡诈的刘黑闼都被他收拾得服服帖帖,如今的高句丽自然不在话下。

655年5月13日,高句丽守军发现有一支唐军小部队在试图偷偷渡过辽河。

由于对方人数较少,且处于渡河的进行时状态,高句丽人按捺不住占便宜的心情,主动打开城门迎战,意图快速吃掉这支唐军。

于是,高句丽军被吃掉了。

程名振深谙兵贵精而不贵多的道理,所以,他手下的小部队虽说人少,那都是精华,一打起来都是以一当十的水平。

因此出战的高句丽军当时就被击溃,而唐军则没有停,在程名振的带领下,继续猛进,一举杀进了外城,最终杀获千余人,焚其外郭及村落而还。

由于此时恰好正是扫平西突厥的攻坚期,为避免两线作战,东线唐军的作战思路,一直都是牵制性进攻。

就这样,坚持到了显庆三年,苏定方平定西域归来,朝廷终于批准了程名振拟定的作战计划。

六月,营州都督兼东夷都护程名振,右领军中郎将薛仁贵,率领唐军向高句丽的赤峰镇(辽宁抚顺市东)发起了进攻,一举攻克了该城。

这次,程名振没有主动率军撤离,而是就地入驻了下来,且对外放话,表达了自己扎根辽东,建设赤峰的信心和决心。

对于程名振这种未经批准的开发行径,高句丽方面的态度那是不能忍的,于是,他们派出了大将豆方娄 ,带领三万汉子前来强拆。

然后,拆迁队在路上遇到了另一群汉子——威武雄壮的跑马汉子契丹人。

高句丽人这才想起来,好像几年前自己曾主动打过人家。

要说还是契丹的兄弟们淳朴实在,人家根本没多想,听到程都护的命令后,直接纵马杀了上来 。

战斗很快结束,对高句丽而言,结局实在是有点惨不忍睹。

此战,高句丽直接的战斗减员高达2500人,而算上轻重伤的,保守估计高句丽军的损失应该在一万左右。

次年,唐军又与高句丽人交战于横山,再次大败对手。

两次战败之后,高句丽有些恐惧,在他们看来,这是唐朝再次大举进攻的前奏。

但这次他们错了,李治的目标绝非高句丽,而是高句丽的小弟——百济。

既然之前先辽东后平壤的,擒贼擒王战略,不能搞定高句丽,那何不尝试剪除对手的羽翼,孤立敌人,再行进攻?

在仔细分析考量了可行性之后,李治下定了在半岛上开辟第二战场的决心,于是,一位大唐的传奇名将再次被赋予重任,消灭百济,一场惊天动地的大战,就此拉开了序幕。

这是个创新十足的想法,也是改变历史的决定。论实力,百济国不如高句丽,打起来容易;论地缘,百济国会被唐军和新罗联军夹击;论战略,唐军只需要出动海军即可,粮道不成问题。

660年3月,李治下诏:封苏定方为神丘道行军大总管率领十万大军,攻伐百济;封新罗国王金春秋为蝎夷道行军总管,带领新罗部众同苏定方会合。

据史料记载:苏定方从成山头(威海荣成市)乘船渡海,直抵百济国的熊津江口。

唐高宗灭百济(一仗定千年的白江口水战始末)(2)

三国争霸,高句丽那是说一不二的大哥,新罗是遭受欺负的小弟,百济国则是千年老二。

论实力,百济国只能跟在大哥后面摇旗呐喊;论资历,百济国王扶余义慈毫无韬略,面对大唐的天降神兵,百济人开始恐慌了。

熊津江口唐军的先锋部队先行上岸,背水结阵,与百济守军展开了激烈的交锋。

大战正酣的时候,后续的海军战舰在海潮的推动之下陆续抵达熊津江口。

十万将士,无数的船只汹涌而来,壮丽的景观让百济人吓破了胆,很快唐军全部上岸,百济人丢下数千具尸体之后,仓皇逃回了都城。

随后,苏定方率领大军,向百济都城泗沘城进发。

苏定方再一次奠定了他的战神地位。

百济国王扶余义慈彻底震惊了,他实在没有想到李治会弃渊盖苏文于不顾,不远千里地来弄他,这算什么事啊?

扶余义慈不想束手就擒,他调集了数万名将士,以及大批的百姓前来御敌,希望能阻挡唐军的最强攻势。

可遗憾的是在唐军将士的眼里,攻占朝鲜半岛已经不是单纯的对外战争,而是为含恨而终的父兄报仇,为成千上万的东征将士,完成最后的遗愿。

这一刻,不分年代,不分国界,不分姓氏,在距离百济都城20里的地方,战神苏定方帅旗一挥,十万唐军将百济军民合围起来。

唐军将士是英勇冲锋,很快便将百济的防御击溃。

百济军民彻底恐慌了,三国内乱,他们一直是吃肉喝汤的角色,何曾见过如此惨烈的场面。

百济大军溃败了。

扶余义慈是个聪明人,他预料到了战争的结局,百济军民还在顽强抵抗的时候,他已经收拾好行装,带着太子扶余隆逃往到了北方边境。

扶余义慈的次子扶余泰自封为王,率领众人固守都城。

扶余隆的儿子扶余文思找到了叔叔扶余泰,说:大王和太子都还在世,你如果侥幸打败了唐军,他们回国之后必定不能容你。如果你战败了,唐军也会杀了你,不如,开城投降吧。

扶余泰想了想,确实这么回事,那就投降吧。能够得到这样的结果,苏定方已经是非常满意了,他接受了扶余泰的降书,并将代表大唐政权的旗帜插到了泗沘城上,宣示着大唐帝国对百济国的占领。

自此,跟随高句丽闹腾了上百年的百济政权正式宣告灭亡。

唐高宗灭百济(一仗定千年的白江口水战始末)(3)

660年11月1日,李治在洛阳南城的应天门接受了苏定方的献俘。

算起来,这是苏定方这一年第二次献俘于皇帝了,自显庆二年到显庆五年,苏定方西讨东征,几乎是一年灭一国,且无一例外,均生擒其国主,为国家立下不世之功,其战绩之彪炳,实不逊于李靖,李勣等名将,而苏定方这个名字也当千古流传,为万世称颂。

唐高宗灭百济(一仗定千年的白江口水战始末)(4)

为了更好地管辖百济,李治随后下诏:将百济国分为熊津、马韩、东明、金莲,德安五个都督府,起用百济原有的酋长为都督和刺史,同时委派朝廷的官员前去任职,以此稳定百济的局势。

东征百济计划的顺利实施,坚定了李治的信心,于是,在苏定方献俘的一个月后,李治确定了终极目标,组织大军,全力以赴灭亡高句丽。

百济内乱

大唐高宗显庆五年,名将苏定方率军将高句丽的战略合作伙伴百济灭国,值此大胜之际,李治将最后的作战目指向了高句丽。

12月16日,李治下诏:以左骁卫大将军为契必何力为浿江道行军大总管;左武卫大将军苏定方为辽东道行军大总管;左骁卫将军刘伯英为平壤道行军大总管;蒲州刺史程名振为镂方道总管,将兵分道出击高句丽。

与此同时,作为唐军的标配助攻,以回纥为主的附属国与部落武装,在扶余道行军总管萧嗣业的带领下,也在向平壤方向开进。

正当所有人开始将目光投向辽东,积极备战之时,唐朝的新疆土百济,出现了令人意想不到的危机。

当初苏定方从百济撤军,带走了唐军的大部分兵力,以及百济的国王、扶余义慈和太子,只留下部将刘仁愿率领少量士兵镇守泗沘等军事要地,等待朝廷委任的熊津都督府的都督到职,本来一切顺遂,可恰在这个关口上,意外发生了。

661年正月,大军还没出发,百济国突然出现了变乱。

苏定方灭国后,让亲信刘仁愿、新罗王子金仁泰,共同镇守在百济都城泗沘城。

与此同时,苏定方上奏朝廷,希望李治能够派遣得力干将前来整治百济的局势,以便大军继续征伐高句丽。

李治选了半天,最终决定起用王文度为熊津第一任都督。这个王文度就是征西突厥的时候,黑程知节和苏定方的那个监军,李治的嫡系。

李治觉得镇守熊津是个绝佳的机会,如果王文度能够辅佐苏定方等人灭掉高句丽,此前的政治污点将会一笔勾销。

王文度乘船出海,不料,半途遇上了猛烈的暴风,非常悲剧的牺牲了。

消息传到了百济,真可谓是几家欢喜几家愁,此时,泗沘城中只有刘仁愿和新罗王子的军队镇守,他们听说朝廷的使者被海水淹死了,心中极为着急,百济人那肯定不想放弃这个翻身的好机会。

出头的有两个,和尚道琛和大将鬼室福信。这俩人勾搭在一起了,并且派人前往倭国送信,希望在倭国做人质的百济王子扶余丰回来主持大局。

倭国的统治者也希望朝鲜半岛彻底混乱,他们好捞取政治利益,因此很爽快地答应了要求,而且还让大将阿昙比罗夫护送扶余丰回到了百济。

至此,倭国也卷入接下来的战争之中。

与此同时,百济复国运动的另一个代表人物,黑齿常之也进入了活跃状态。

短短几个月的时间,此人多次击退了前来讨伐的百济前政府军,还乘胜拿下了许多城池。

一时之间,百济各处烽火四起,叛乱不断。此时,刘仁愿兵力有限,只能困守在泗沘城下。

至于平叛,他完全做不到,刘仁愿请求皇帝还是得派军队来,目前来看,百济的局势可以说是到达了崩溃的边缘。

但是百济到底没有就此全部易手,只因为一个人的到来,这个人叫做刘仁轨

唐高宗灭百济(一仗定千年的白江口水战始末)(5)

在临危受命之前,刘仁轨的身份是白衣。

所谓白衣,特指的就是那些背负着处分在工作的官员,此人原来是青州刺史,负责为辽东前线供应军需物资,按理说,这应该是个肥得流油的差事,但事实上并非如此,因为刘仁轨管理的是海运部分。

想当年,沿海的浪能有多高?现在是没法考证,但可以肯定的是,在没有天气预报和机械动力的条件下,纯手工打造的木质运输船,那是不怎么经得起风浪的,出事那就是个时间问题,显然,这是有人在坑他,那么这双黑手谁呢?

刘仁轨登场

在此之前,刘仁轨从来没打过仗,而且被人陷害,削职为民,那么是谁黑的他?

要是查一下史书,我们马上就会找到那黑手的主人——李义府(唐朝宰相,任期内广结朋党,卖官鬻爵,权势熏天,多有不法之行)。

刘仁轨得罪李义府是由于一个案件,在审讯过程中,他的清廉刚正,不徇有情,给前来说情的权臣李义府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

因此,结案之后,李义府就找了个由头,把他外放地方做刺史,其后,又有意派他督管海运,意图明显就是要借机生事,再行恶整。

果然,刘仁轨任职不久,在他那里就出现了运输船因天气原因沉没的大事故。

李义府借此发难,向皇帝提议处死刘仁轨,以谢天下。

万幸的是,在生死攸关之时,还是有正直的大臣站出来为刘仁轨辩解,保住了刘仁轨。

三个月后,李义府再次下黑手,他起用刘仁轨为检校带方州刺史,检校带方州刺史的意思是临时任用,可见刘仁轨只是被临时起用于危难之际,此时刘仁轨已60多岁,将他派往险象环生的百济,希望借叛军的刀,完成自己抹杀政敌的心愿。

对于这个烫手山芋般的任命,刘仁轨大可以拒绝,但他并没有,相反,他接到诏书之后,表现的极为兴奋,甚至说出了这样一句让人莫名其妙的话:哎呀,看来苍天是想让我这个老头子富贵啊!

就在身边的人留心观察刘仁轨,关心此人是否产生了精神问题之时,大家又听说了一件让他们无法理解的事,刘仁轨以刺史的名义向朝廷请求携带《唐历》(唐朝历法)以及大唐的历代皇帝祖先庙讳出发。

奇怪了,这是去打仗,又不是去祭祀,带历法什么的,你这是要干啥?

刘仁轨是这样回答的:此行,我将扫平辽海,令那里颁行大唐历法,奉我大唐正朔。

事后的发展证明,这的确不是吹牛,刘仁轨就这样出发上战场了。

在此之前,他只是一个文官,没有打过仗,没有带过兵,更没有杀过人(审案除外)。

但实践表明,没打过仗并不意味着不会打,没带过兵并不意味着不会带。

就现有的史料记录来看,刘仁轨堪称一个真正的军事天才,虽说是初掌将印,但他对于治军很有自己的一套,在他的统领之下,王文度旧部的组织性,纪律性得到了很大改善,就连战斗力也大大提高。

几天之内,唐军船队就突破了百济叛军的海上防线,一路凯旋,打到了当年苏定方的登陆地——熊津江口。

此时的熊津江口已今非昔比,叛军为阻止平叛部队顺利登陆,特地在江口设置了结实的木栅栏堵塞水道,且沿江布防,企图诱使唐军攻坚,大量消耗对手的有生力量。

但出乎叛军意料的是,抵达熊津江口之后,唐军居然立刻停止了动作,等了大半天,江滩上不要说见不到登陆部队的影子,连鸟影都没有。

说句心里话,刘仁轨真想向苏定方一样,一鼓作气冲杀过去,无奈自己手中的兵力实在是严重不足,靠这点人马想把防线一举突破那几乎是不可能的。所以,只有等,等盟军新罗人赶来。

新罗军队终于到了,虽然比约定时间稍晚点,但好在没耽误事。

在刘仁轨的统一指挥下,唐罗联军两面夹击,打了百济叛军一个措手不及,杀死敌军万余人。

刘仁轨的闪亮登场,惊呆了道琛等人,他们立刻解除了对泗沘城的围困,主动退守任存城(韩国全州西)。

叛军退却了,刘仁轨却没有乘胜追击,他不是不想,是他做不到。因为,江口的战役刚刚结束,新罗军队就声称要回家腌泡菜,另外,军队损失比较大,要回去修整。

刘仁轨一看完了,仗打到一半还能这么干,这帮宇宙泡菜新罗孙子是指望不上,这可咋整?

中日白江口之战在爆发之前,大唐主将刘仁轨面临的形势极为严峻,自己的盟友宇宙泡菜新罗撤兵了,刘仁轨是哭笑不得,一夜之间又回到了兵力捉襟见肘的状态,不得已只好放弃了大好的战机,一边与刘仁愿合兵,携手泗沘城,休养士卒;一边儿给皇帝汇报前线战况,顺便请求增援。

要说做领导的李治真心很靠谱,收到前方战报,他立即下诏命令新罗出兵。

新罗王金春秋得令之后不敢怠慢,当即派出大将金钦率军支援刘仁轨。

可惜这支部队刚到古泗就被打回去了,打他们的人就是福信。

原来在城中抖了N天的福信和道琛,一直没等来围城的唐朝大军,纳闷之下,他们派人外出打听,这才知道,原来刘仁轨带来的兵严重不足,根本就不具备攻击的实力,于是乎羞耻变成了愤怒,和尚道琛自称领军将军,老兵福信自称霜岑将军,两人开始大肆招兵,短短十余天居然就召集了数万人。

能不能打仗是两说,反正发展壮大的声势那是营造出来了,这让福信等人开始头脑发热,发热的重要结果之一就是闹起了内讧,打了胜仗的福信突然翻脸处死了一同出道的道琛和尚,自此攫取了军政大权。百济的局势也由此进入了第二个阶段——对峙期。

不过,双方走向对峙的原因还是有些差别的,叛军没去打仗,是福信整日忙着阴人,清除异己。

至于刘仁轨方面是由于没兵,那兵在哪呢?

在辽东。

百济的变故迫使李治不得不适时调整出征计划,皇帝的本意是效仿老爹亲征高句丽,但是被老婆大人强烈叫停了,没辙,李治只好收住自己横刀跃马的梦想,将主帅的那个位置交给了那个从未让自己失望过的人——苏定方。

就这样,年近七旬的苏定方又一次披挂上马,踏上了新的征途。

苏定方的岁数虽说是很大了,但他的进军速度依旧不减当年。

在淇江(今大同江)江口首战击败高句丽军队后,唐军快如一道闪电,直插平壤城。

没等渊盖苏文反应过来,苏定方的大军已经包围了平壤,不过渊盖苏文并不慌张,因为他知道一件秘密武器,凭借这一武器高句丽曾数次击退强敌,这一次渊盖苏文认定同样不会例外。

当平壤道行军总管苏定方实施突击奔袭绝技,完成了对战略目标的包围时,唐军的其余几位行军总管正在一筹莫展,因为在鸭绿江畔,他们遭遇了由渊盖苏文之子,渊盖男生率领的数万高句丽精兵,盖苏文的精兵的确不是盖的,唐军几次发起进攻,都被这群精锐死命抵住,甚至有些时候高句丽军还会发动反攻。

要知道,大多数唐军都是准农民出身(府兵),没见过这么不要命的,被对方一猛攻,砍人的积极性难免有些下降,因此鸭绿江一线的各路唐军,就此被结结实实地堵在了江西,无法渡过。

而这正是渊盖苏文所期望的,渊盖苏文的秘密武器说来无他,只是两个字——寒冬。

唐军进兵之时已是秋季,只要占据有利地势,在险要位置设置关卡,部署精兵,使用拖字诀,将对手拖入冬季,北方的天寒地冻就会化为最强力的武器,予唐军重创。

正如昔日隋炀帝杨广亲征所经历的那幕一样,然而,昔日的场景没能在未来重现,因为伴随着飘落的雪花,一个人走进了鸭绿江边,唐军的营地。

来的这位是朝廷新任命的辽东道行军大总管,由于他和他部队的驻地离辽东比较远,所以这才姗姗来迟。

各路总管对这位迟到者并无一句怨言,反倒是无一例外的亲自走出营帐前往迎接,因为他们无一例外地相信,眼前的僵局如果能够打破,希望就在此人,那这个人是谁?

契必何力。

唐高宗灭百济(一仗定千年的白江口水战始末)(6)

辽东道行军总管契必何力耐心倾听了诸将关于天气太冷,敌兵太精之类的诉苦,然后他只问了两个简单的问题:这几日天气是否都是如此这般寒冷?第二个问题,如若自己率所部冲锋,诸位是否肯跟上一起冲?

两个回答都是肯定的。

于是,江对岸的高句丽守军,看到了让他们终生难忘的一幕。

成千上万的唐军士兵,在一个虚发花白的老将带领下,冒风雪,踏坚冰,一路嗷嗷叫着向己方的阵地猛扑过来。

这是干啥?饶是见过世面的高句丽士兵们,还是被眼前的场面所深深震撼,半晌没能回过神来。

眨眼的工夫,几十人已经冲过了江面,手起刀落砍翻了发愣中的守军,高句丽人这才缓过劲儿来开始组织抵抗。

然而,一切都已经太晚了,上万唐军睁着发红的眼睛,抖落身上的残雪,亮出了背后的屠刀。在高句丽的阵地上大斩大杀起来。

高句丽兵开始成批的倒下,很快大乱,四散奔逃。唐军趁机沿江追击,歼灭残敌。赶鸭子的游戏一直进行到了数十里外的地方,方才结束。

此战,高句丽军大败,阵亡三万(首级为证),余众悉数归降,主帅渊盖男生仅以身免。

剧情发展到这儿,接下来的就应该是大军回师,兵临城下,一血前耻的戏份了,可契必何力却接到了班师回朝的诏令。

眼见大功告成,偏要紧急撤走,难不成李治脑子进水了?没进水,有些进火,这是因为此时帝国的其他方向几乎同时燃起了烽火。

在北方,新任的回纥首领比粟毒由于不满唐朝变更旧有的战利品归属政策,纠集了同罗、仆固等铁勒部落一起发动了叛乱。

唐高宗灭百济(一仗定千年的白江口水战始末)(7)

西北的昆陵、蒙池两个都护府的都护阿史那弥射和阿史那步真二人,则由于旧日的夙愿开始生出嫌隙。

当年阿史那步真当可汗,曾射杀阿史那弥射兄弟子侄20余人,再加上兴起中的吐蕃,大食的虎视眈眈,西域的紧张局势也再度升温,而接下来发生的几件事情,更使得辽东的战局雪上加霜。

662年2月,淇江道行军大总管任雅相于军中不幸病例,经抢救无效逝世。

同月,沃沮道总管庞孝泰与高句丽战于蛇水之上,军败,庞孝泰与其子13人皆战死。

同月,平壤在唐军的包围下,大雪纷飞,如果天黑之前来得及,我要忘了下令撤军,收复辽东就会成为穷极一生,做不完的一场梦。

这大致就是李治的感觉了,所以,为免荒唐了这一生,为免半岛上满是不归人的墓碑,李治下令:全线撤军。

李治所说的全线,不只是苏定方所在的高句丽,还包括刘仁轨等人所在的百济。

在给熊津督刘仁愿的诏书中,皇帝是这么说的:进攻平壤的军队已经撤回,考虑到你们孤城难守,可以弃城前往新罗待命;如果金法敏需要你们协助他镇守边境,你们就暂且留在新罗;如果他无意留你们,你们就乘船回国。

在听完诏书宣读的那一刻,唐军士兵眼睛中都流露出了欣喜若狂的色彩,终于可以回家了。

然而,刘仁轨说:我们既不东行,也不西去,我们要坚守在这里,并且准备出击。

这是在开玩笑?苏定方都已经撤军了,熊津府的实际控制范围也出不了远郊,叛军四处都是,我军孤城一座,没人能改变这一切,没有迹象这一切能够改变,那不如早点回家。

但是,刘仁轨又说:我,从来不开玩笑,他告诉大家:

为人臣子,理当先公后私,有死无二。

朝廷志在灭亡高句丽,所以,才先讨伐百济,并留下军队镇守,如今,虽然叛军闹得凶,但是我军守备严密,正该厉兵秣马,出其不意,发起反攻。取胜之后,军心就能安定。然后就分兵把守险要,扩展军势,上书朝廷,请求增援。朝廷得知我们有成功把握后,一定会派出援兵,一旦传来增兵的消息,叛军自然会土崩瓦解。

紧接着,刘仁轨做出了一个大胆的预言,百济叛军内部很快会再次上演自相残杀的戏码,而那时就是反攻致胜的良机。

倭国入场

话说刘仁轨到百济坐镇以后信心百倍,胸有成竹,料事如神。

而且所有事情的后续发展证明,刘仁轨的预言准确率高达100%,可谓直逼业界大师袁天罡。

据史书记载,袁大师曾经在刘仁轨年轻时为其看相,认定刘仁轨能官至宰相,寿达90。

面对军心浮动的将士们,刘仁轨的一番有理有利又走心的即兴演讲,说服了在场的所有人,没有人再反对,也没有人不开心,因为这个时候,在这个地方,军人有着他们应尽的职责,这是一个足以让他们在困难中坚持下来,义无反顾的理由。

福信并没有听到刘仁轨的这场演说,他们只听说唐军上面来了人,传达了撤守孤城的命令,于是他们派出使者,传递了己方的美好祝愿:大使等人何时西归?我等一定派人相送。

刘仁愿和刘仁轨是相视一笑,他们的计策成功了,对方果然放松了警惕,是时候行动了。

几天之后,城中的唐军突然的各处出现,并接连攻克了支罗城、尹城、大山、沙井等地,缴获甚众,而且这帮人一改往日打了就走的作战风格,竟然分兵驻守起城池来。

662年7月30日,刘仁轨趁着月黑风高,带着一支新罗军队抵达了真岘城下,真岘是由敌军重兵防守的城市,而且地势险要,所以守军万万没想到,会有人趁夜攀援而上,登上了城墙 ,更重要的是,黑灯瞎火的也不知道到底来了多少人?目的是啥?

所以惊慌失措下,只好四散逃命。

第二天黎明,联军完全控制了城内局势,扫清了所有残敌,占领真岘城。

对于百济的战局,具有无比重要的意义,唐军就此打通了连接新罗的粮道,可以实现同新罗方面的各种军事互动和资源共享。

于是,刘仁愿上书朝廷请求增兵,前线的战士如此给力,千里之外的李治自然不能让大家失望。

唐高宗灭百济(一仗定千年的白江口水战始末)(8)

在皇帝的亲自协调下,兵部从青州、淄州、莱州,海州的军队中抽调了七千人,由右威卫将军孙仁师统领,奔赴熊津支援作战,加上之前陆续赶到的新罗盟军,此时联军的总兵力已经达到了破纪录的三万人。

唐军是摩拳擦掌,蓄力备战的时候,他的对手也正处于轰轰烈烈的内部斗争之中。

福信等人判乱之初,是打着为百济复国的旗号,所以他们冒着掉到海里喂鱼的风险,不辞劳苦地接来了在倭国做人质的王子扶余丰(义慈王第五子,百济名叫扶余丰璋,幼年即送往倭国为质)并拥立其为百济的新国主。

可事实上扶余丰也就是个傀儡,福信和道琛在的时候,大小事宜是两个人商量着来。福信干掉道琛之后,那事无巨细都是福信自己琢磨着来,反正,说来道去没扶余丰什么事儿。

在岛国苦修忍功多年的扶余丰,终于对专权的福信忍无可忍,开始谋划着斩断身后操纵自己的那双手,而福信也得到了风声。

662年7月,鬼室福信(亦称扶余福信,百济将军,曾致力抵抗唐朝及新罗联军)准备动手了,他的如意算盘是这样的:扶余丰有雄心壮志,人也很强势,可缺少军队的支持,轻易搞不定眼前的烂摊子,只要百济的军务无人处理,扶余丰为了稳定军心,一定会亲自请他出山,到时候就可以趁机杀了扶余丰,守株待兔,很完美的计划。

接下来,鬼室福信在家称病,只等扶余丰前来送死。

权臣鬼室福信和百济王扶余丰准备干个你死我活。

福信觉得胜券在握,可他不知道的是楞头青扶余丰,早在他身边安插内奸,计划诞生之时,也就是鬼室福信的末日。

扶余丰下了一道诏书:声称鬼室福信是百济的栋梁之材,病倒在床上,那实在是国家之不幸,并承诺一定会去他的府中看望。

鬼室福信兴奋得手舞足蹈,只等老板的到来。

扶余丰确实来了,可他是有备而来。

扶余丰带着亲信狂奔到鬼室福信的床前,没有什么虚伪的对话,也没有任何礼仪招呼,扶余丰直接掏出尖刀将鬼室福信刺死在床上。

然后扶余丰立即着手写了两封亲笔信,乞师,以拒唐兵。

扶余丰并不知道,自从他提起笔的那一刻起,无数人的命运因此而改变,而两个国家更是由此开启了一段长达一千余年的恩怨之旅。

因为,扶余丰派人送信求援的对象是这两个:老牌大哥高句丽,以及自己的第二故乡倭国。

高句丽做大哥好多年,百济有事一直找他。

但倭国就不同了,在很长一段时间内,这位充其量也就算个助演,可这次因为这封信,助演变成了主演,终于有机会大大方方地正式掺和进来。

倭国指的是日本,很多人不知道的是,正是由于这次事件才最终真正促成了日本的出现。

为什么这么说呢?

如果你穿越到七世纪以前的日本列岛,你的眼泪必然会不争气的流下来,因为你虽然不至于寂寞,那毕竟满岛都跑着活蹦乱跳的小矮人,但却一定是很痛苦,因为这地方实在是太蒙昧了。

所谓的取暖基本靠抖,通讯基本靠吼,治安基本靠狗,出门基本靠走。这还是岛国内比较发达的地段,其他的地方那就更惨了,时不时的摇一摇,地震;晃一晃,海啸;喷一喷,火山。

这不说,还经常会遭到毛人的袭击,就是日本岛上的原始居民阿伊努人。

总之,生活中不是惊声尖叫,就是夺命狂呼。

就这样荒野求生了几代人,岛上的居民偶然得知在山的那边海的那边有一群华夏人,他们活泼又聪明,他们有钱又厉害,他们自由自在生活在那广阔的大陆里。

于是整个部落激动了,他们派出了使者,漂洋过海过来朝觐,终于有幸见到了中国当时的最高领导人刘秀,就是东汉的光武帝,获得惊喜纪念品,金印一方——汉倭奴国王印,现为日本的顶级国宝。

满心欢喜的返回了部落,为了部落,岛国人在此后开始不断派人来大陆学习各种技术与知识,而经过了上百年的模仿,国家政权的雏形好歹鼓捣出来了。

到了七世纪,随着圣德太子改革和大化改新的推行,日本部落国家化的倾向进一步深化。

与此同时,岛国人也开始将触角伸向岛外,建筑自己的霸权,位于半岛最东端的新罗就成为倭国的试练对象。

在同新罗的长期斗争之中,主要形式为海战,倭国逐渐与新罗的敌人百济越混越熟,到后来两国结成了持久而稳定的朝贡关系,如今眼看着亲倭的百济政府就要被赶进海里去了,自家在半岛南端的利益也要毁于一旦了,做宗主的倭国上下不干了。

平心而论,当时的倭国的确有干的底气,以及干一场的实力,在此之前由于一直在打新罗练级,倭国已然锻造出了一支规模庞大且战斗经验异常丰富的海军,至于将领方面,倭军在同国内的虾夷人(阿伊努人的古称)的战争之中,也涌现出了以阿倍引田臣比逻夫为代表的一大批优秀指战员,其军队的整体素质也不是吹出来的,对于这点新罗的将士们可以做证,其实真正可怕的,并不是倭兵倭将,而是他们背后的推手就是那个人称中大兄皇子的人,这个人是谁呢?

中大兄皇子和他的大化改新

说到中日白江口水战就不能不提到当时日本的统治者中大兄皇子,日本大化改新的主要人物。其父为日本第34代天皇,舒明天皇;其母为日本第35代兼第37代天皇,皇极天皇,这是因为她重新即位后,又称为齐明天皇。

论成分那是相当地高,不过作为近亲结婚的产物 ,皇极天皇之父茅淳王是舒明天皇的异母兄;论城府,那也是相当地高,此人刚刚成年,就着手发动了著名的“乙巳之变”,一举铲除了操纵皇室多年的苏我氏,而他本人更是当场手刃了权臣苏我入鹿。

当时,皇族苏我氏逐渐壮大,其中苏我虾夷和入鹿,这对父子档更是得意忘形地利用身为大臣的立场,对皇极天皇指手画脚,此时挺身而出的是皇极天皇的儿子中大兄皇子。

中大兄与苏我入鹿的死对头中臣镰足联手,并告诉他:跟我一起干掉苏我氏,让天皇家再次成为日本的主人吧。于是,两人组成了“刺客联盟”。

唐高宗灭百济(一仗定千年的白江口水战始末)(9)

645年,中大兄皇子和中臣镰足在天皇与苏我入鹿都会出席的仪式上,执行了“入鹿暗杀计划”,他们命令刺客躲在柱子后面,原本以为这一切都准备就绪了,但是没想到,畏惧苏我氏的刺客竟然吓得不敢出手。

不想让计划泡汤的中大兄皇子决定亲自动手,他冲到了正在进行仪式的天皇面前,一剑砍死了苏我入鹿。

看到儿子突然在自己的眼前杀人,做母亲的皇极天皇想必是吓傻了。

得知苏我入鹿的死讯后,苏我虾夷因为绝望,选择了自我了断,权力重新回到了天皇家的掌握之中。

接着,中大兄皇子与中臣镰足这对“刺客联盟” “年度最佳拍档”,又在现在的大阪建造了日本第一座首都,实施了以天皇为中心的政治改革是为大化革新。

其后,他以皇太子的身份成为倭国最高权力的实际掌控者,雷厉风行地推动大化改新的各项改革,很快将朝野内外都收拾的服服帖帖。

之后,中大兄皇子在42岁那年终于即位成为天智天皇,他以超强的行动力成为当时日本政坛的领袖。

纵观中大兄皇子的以上事迹,不得不承认这是日本历史上少有的天才政治家。

然而,天才都有一个通病,自负,中大兄皇子也不例外。

中大兄皇子并不讳言自己是个野心勃勃的人,他立志要成为君临天下,一统四海的天皇。

冲出列岛,走向世界的第一步,中大兄皇子打算从援助百济开始,在各种援助之中首要的是物资。

662年正月,倭方曾一次性为百济复国势力提供了箭矢十万支、丝五百斤、绵一千斤、布一千端、牛皮一千张,以及稻种三千斛。

客观地讲,这批物资总价值相当高,以倭国当年的国力,可以说是下了血本,但中大兄皇子并不心疼,因为几乎所有的日方史籍在记载这次援助时,无一例外的都使用了同一个字:赐。

既然是赐,那就证明是宗藩隶属关系,也就是说,百济的内政即是倭国的事,百济的敌人即是倭国的敌人,百济的土地,那当然也有倭国的份儿,至少也要有使用权。

这无疑是典型的强盗思维,但却是大和民族的典型思维,且传承了无数代的子子孙孙,这实在是一种遗传病,得治。

援助了军需品之外,军人那也是必要的,在中大兄皇子的热情安排之下,倭国军队在半岛上怒刷存在感,派兵,参与半岛事务。

660年,刚刚经历大化改新的倭国人雄心万丈,开始了争霸东亚的梦想。

大化改新同明治维新,并称为日本历史上的两次重要变革。

大化改新将日本从奴隶社会过渡到了封建社会,明治维新将封建社会过渡到了资本主义社会。

自660年10月,倭国派遣五千倭军护送扶余丰前往百济继位起,中大兄皇子开始采用添油之法,不断向百济输送兵源,其总兵力累计达到六万人。

分为四个批次,由13个极有来头的人统领。

第一批:朴市秦造田来津、狭井连槟榔,5000人,登陆由头,保障扶余丰回国之行之安全。

第二批:阿昙比逻夫连、河边百枝臣、物部连熊、守君大石,17000人登陆由头,护送援助物资。

第三批:上毛野君稚子、间人连大盖、巨势神前臣译语、三轮君根麻吕、阿倍引田臣比逻夫、大宅臣镰柄,27000人登陆由头,协防百济边境,阻击新罗军队。

第四批:庐原君臣,10000人登陆由头。八嘎,没有理由了。

相信当大家看到这些倭国将领的名字时,大多数都感到十分有趣,这些人的名字与今天日本人的姓名有很大区别,不光长,还拗口,因为,他们大多都是倭国的老牌贵族。

当年的日本有点儿类似于中国的战国时期或欧洲的中世纪阶段,骑马与砍杀那是贵族的特权,普通百姓根本没有打仗的机会。所以,日本的老牌贵族就意味着是很能打的贵族。

当年日本贵族间经常砍,其中狭井连槟榔和物部连熊是亲戚,出自著名的物部家族,该家族世代担任日本执政官。

河边百枝臣出自苏我氏家族,其家族曾经多次参与朝鲜半岛的战争。

三轮君根麻吕则是来自日本最古老的三轮氏,据说他家祖上与日本古代神明沾点亲戚。

更牛的是守君大石,这位鬼子兄是神器,草雉剑的所有者,日本武尊的双胞胎哥哥,大碓命的后人。

其他的几个倭军指挥官,家世虽略逊一筹,比如阿昙、和迩、吉备这些也是岛内如雷贯耳大家族的人。

但说到大名鼎鼎的还得是阿倍引田臣比逻夫与朴市秦造田来津。

阿倍引田臣比逻夫是中大兄皇子的心腹大将,在上面提及的将领之中,此人的战绩是最为显赫的,在出任越国守期间,他对附近的虾夷人开展了旷日持久的军事行动,基本上年年打,月月打,一打就是三年之久。

阿倍由此出落成一员名将,被视为倭军中第一悍将。

朴市秦造田来津在日本也是个大名人,只不过他为人所熟知的方式有些特别,那特别的原因是啥?

往下看就清楚了。总而言之,带队的几位都是身经百战或者与朝鲜半岛颇有渊源的倭国精英人士。而他们带出去的兵,实际上也不简单,出国的这几批倭军的兵源地,主要是骏河、庐源、甲斐、常陆、道奥,但马等地,最善战能打的日本兵基本上就产自这些地区。

出去的倭兵那更是从中精挑细选过的,堪称精锐中的精锐。

中大兄皇子之所以遴选精兵强将,倾巢出动那不是没有缘由的,当年,福信派人去列岛乞援求救的时候,曾向天皇献上过一份特殊的礼物,这份礼物不是别的,恰是一百多名在作战中被俘的唐军士兵。

这一百多人到底是苏定方带过来的,还是平定百济后收编的什么前政府军,这个是很难考证了,但唯一清楚的是,在看到了这些战俘后,中大兄皇子大喜,连那么水的百济复国军都能抓到如此之多的唐兵,要是我国大兵前往,收拾唐军那还不是小菜一碟?

于是,他信了,倭国高层决定:向大唐开战。

剑指白江口

663年,倭国决定出兵百济,与大唐军队碰一下,因为他们认为自己不可能会输。

实事求是地讲,到了半岛上的倭军确实表现出了精锐部队的水准。

663年六月,阿倍引田臣比逻夫所在的第三批倭军,对新罗控制的部分城池发起了进攻,新罗连续战败,连失沙鼻、岐奴江二城。

倭军的胜利极大地鼓舞了扶余丰,他立刻派人前往倭军驻地,取得了联系。但不巧的是,在路上扶余丰的使团偶遇了孙仁师所部,随即被干净利落地击败,唐军由此获得了倭人增援的相关重要情报。

既然扶余丰选择了顽抗到底,那刘仁愿、刘仁轨也只好继续奉陪。

在新的战役打响之前,唐军内部的高级将领们进行了一次碰头会议,会议的主要议题就是确定进攻的目标城市。

对于这个问题,在场的人看法几乎一致,进攻加林城。因为该城位于水陆要冲,而且地势险要,在敌人到来前抢先拿下,将省去日后不少麻烦。

刘仁轨摇了摇头,站出来提醒说:加林,易守难攻,我军如果攻之过猛,必然伤亡极大;而如果缓而攻之,则难免旷日持久。

“哎呀,刘刺史说的没错”。

那不打加林,打哪儿?只见刘仁轨伸出手来,指向了地图上的另一个地方——周留城,也就是今天韩国的韩山城。

“周留是敌人巢穴所在,敌军的首脑人物都聚集在那里。所谓除恶务尽,我们应该先攻打那里。而一旦攻克了周留城,其他各城势必会闻风投降”。

好,就这么决定了,长驱直入,直达虏庭。

按照刘仁轨的建议,联军分为水陆两路开进。

陆路方面,统帅孙仁师、刘仁愿,此路将先与新罗王金法敏所亲率的新罗军队会合,再行向周留城进发。

水路方面,统帅刘仁轨、扶余隆,此路将护卫运粮船,自熊津出发,前往白江水域,会合陆军,再同取周留城。

应该说,这并不是一个什么刻意的安排,但上天却在冥冥之中编排了一场大戏,他所选定的戏台是一片水域,而这一片水域的名字叫做白村江。

唐高宗灭百济(一仗定千年的白江口水战始末)(10)

刘仁轨的船队抵达白江口的时间比预订的早点,这是因为刘仁轨得到一条极为重要的情报:倭国之援军正全速向周留靠拢,届时,真正的考验,即将来临。

对于这一点,刘仁轨的认识十分清楚,在兴奋与等待之中,倭军的舰队到来了。

联军行至周留城下,此时,倭国船兵来助百济,倭船千艘,停在白沙,百济精骑岸上守船。

很显然,对于即将到来的决战,倭军与百济复国军极为重视,而且准备充分,相对而言,作为他们对手的唐罗联军看上去就寒碜了点。

唐军的舰队算上运粮的槽船加起来不过170艘而已,这同密密麻麻布满水面的倭国舰队,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而论兵力,唐军同样是不占优势,参战的唐军有七千余人,倭军则是一万多,双方的小弟倒是很有默契,各派出了五千人前来助阵。

后来实践证明,开打前后基本上都是个摆设。

这样看来,两边的军力是大抵相当,不过据一些日本学者考证,唐舰所载士兵应为13600人,加上掌舵摇橹等非战斗辅助人员,总计约有23800人。

至于日本参战海军的数量,学者们也算了下,按每艘船50人计,另加水手,日方大概有四万人参与了此次作战。

当然也有些日本学者坚称唐军七千人,倭军四万的,无论是七千对一万还是两万对四万,但有一点是确定的,那就是倭军人多势众,一般遇到这种情况,那直接冲杀过去就是了,但这次倭军没有,因为他们很重视这场战斗,更重要的是他们看到唐军的战船太大了,于是,在观察议论了一会儿之后,倭军全线冲杀了过去。

说实在的,倭奴人的这番举动,绝非一根筋二杆子精神突发所致,这是他们用心思考之后做出的决定,因为,他们看到了胜利的机会。

663年8月27日,中日历史第一战白江口水战正式打响。

倭寇向唐军发起了全面的冲击,因为他们发现了一个战机,唐军虽船大坚固,但必然不及己方的小船灵活,只要奋勇向前,蜂拥而上,利用速度和人数优势,趁唐舰做出反应前,将各船分割包围,那么唐朝的船即使再巨型,再结实,也只剩任自己宰割的份儿了。

唐高宗灭百济(一仗定千年的白江口水战始末)(11)

倭军将领的智商是值得鼓励的,可惜唐朝的船并不只是大而已,面对蚁群般袭来的倭船,刘仁轨没有丝毫忙乱,他一脸淡然地下达了第一个命令:移船变阵。

两组极富特色的大型战船,就此出现在了倭军的眼前。

托李世民的福,朝廷对造船产业十分重视,在皇帝的关注和支持下,唐朝的制船工艺与相关航海应用技术较前代有了极大的发展,其成果最主要的体现之一就是战船种类的多元化。

据《通典》以及《太白阴经》记载,唐初军队水师所列装之大型军舰,其一名为楼船,其船上建楼三重,列女墙、战格、树帆帜、开弩窗、矛穴、置抛车、伞石、铁汁、状如城垒,说是水上的移动城堡,一点也不为过。

其二曰:斗舰,此船在船舷之上,同样设置女墙,墙高一般可达三尺,墙下开掣棹孔,船内五尺又建棚,使之与女墙齐平,棚上又建女墙,如此往复,构成梯级复式结构。

也不知道这种设计结构是谁最先琢磨出来的,只觉得这哥们精得不行。

这种设计之下,船上的水兵可以层层排开,梯式迎敌,确保对手在同一时间内享受到来自上下,左右,前后的全方位立体招呼。

除了多角度攻敌外,这设计还有个好处,就是实现了功能分区。由于划船者是隐蔽于船内,通过棹孔划船,所以水手们能够避免受到战斗的影响,专心致志的做好本职工作,为船只提供持续动力。

如果形势不妙,撤退他也更快,上层只管砍人,下层只顾划船,打得赢就打,打不赢就走,这战船就差能上天了。

楼船与斗舰的配备,已经足够鬼子们喝上一壶了,但刘仁轨他实在是一个“实诚人”,他唯恐招待不好远道而来的客人,因此刚一见面就迫不及待的拿出了大唐水师最看家的家伙,而这个也是这批“大家伙”在大战中的首次登场。

“大家伙”也是一种大型战舰,和楼船、斗舰不同的是,它要更新,也更先进,它在历史上的名字叫做海鹘船

海鹘船,船如其名,仿照海鹘的外形而设计建造的,该船只体型不大,船形头低尾高,船身前宽后窄,状如鹘鸟,特别是在船左右的船舷处各设置的四到八具浮板,形状极似海鹘的翅膀。

那几块浮板自然不是一种装饰,而是一种平衡装置。它们的功用是:使船只能够平稳航行于惊涛骇浪之中,增强舰船的耐波性与稳定性,从而保证战船虽风涛怒涨,而无侧倾,加之船舱左右都以生牛皮围覆成城墙状,既能防止巨浪,打碎木质的船体,又可防火攻,所以,海鹘船上的士兵们虽航行海上,却如履平地,连新兵蛋子也不用担心晕船问题。

海鹘船用今天的话说:是可以在恶劣天气条件下执行作战任务的攻击舰。

由于它是耐打不易沉,在船的四周又遍布了弩窗箭孔,用来对外发射弓弩,将敌人瞬间变成刺猬,因而,后世许多专家学者称它为全天候战船。

中国历史上,继龙舟,凤舟之后,又一仿生设计力作。

倭军的将领们并不了解唐朝的船有多么地高科技,他们只知道派出的第一波小艇必须要出其不意,打得敌人顾此失彼。

因此,当冲在前方的倭舰发现那些大船突然散开时,他们并未多想,而是加速靠近唐船,企图采用群狼战术,从不同角度围攻巨舰,然而,两军相接之后,倭寇突然发现,不能再靠了,情况不对。

白江口大捷

历史上的中日第一战,白江口之战,听起来很振奋,虽说是以少胜多,大获全胜,可是此战有代差,完全是碾压式的打击。

倭寇舰船采用群狼战术,将唐军战舰团团围住,然而,当他们趋近唐舰,仰头查看情况时,大部分人看到的不是高耸的桅杆,而是迎头拍来的大木板。

在发威的是唐军大型战船所普遍装配的一种重型近战兵器——拍竿。

虽然只是运用简单的杠杆原理用来拍打敌船,但对于乘小船的小鬼子们而言,这几下的破坏力真是太大了。一时之间,水面上的水柱四起,浪花乱溅,待水雾散去,但见四周漂起了尽是粉碎的木板和翻着白眼的倭兵。

打懵了。

倭军上下谁都没料到水战除了撞击战与接舷之外,还能这么打。

精锐不愧是精锐,在经历了短暂的慌乱后,倭军很快恢复了秩序。

在朴市秦造田来津等人的调配带领下,倭军整顿了舰队,开始以分散队形,不顾一切地冲向了唐舰。

面对敌人更加疯狂地攻势,刘仁轨以楼船,海鹘压阵,令斗舰、走舸分走左右两翼,进行包抄。

唐高宗灭百济(一仗定千年的白江口水战始末)(12)

这一次,冲在最前面的倭舰,直接就被包了饺子。其左右被占据江面两侧的斗舰压制,前方则是如山般的楼船。

随着包围圈的收紧,倭军发现自己开来的小船竟也鳞次栉比,无法回旋。

接下来的场面就是各种拍竿各种拍,倭舰接连被击毁,击沉,水兵纷纷跳海逃生,然后成为唐军的漂浮靶,又被射进水里去了。

眼见身边的士兵,显露出了恐惧之色,朴市秦造田来津出离愤怒,他下令:所部舰只瞄准一艘唐舰,全速,猛冲过去。

朴市秦造田来津一路进展顺利,不一会儿就冲到了唐舰之下,而且没被拍竿击中,这绝非是他运气太好,因为楼船上的士兵们老远就辨认出来这是一员敌方大将,干掉一员大将的赏金可是很高的。

于是,部分士兵抽刀直奔朴市秦造田来津而去,主动登上敌船,与朴市秦造田来津进行白刃战。

事实证明,朴市秦造田来津的确是员猛将,数名唐军都倒在了他的刀下,但可惜的是匹夫之勇无益于战局,朴市秦造田来津很快被赶上的唐军团团围住,然后见天照大神去了。

朴市秦造田来津被击毙,他由此成为中日战争史上第一个在战场上阵亡的日军高级将领,而他的勇猛表现也成为此战中倭军的唯一亮点。

虽说技术含量有点低,也算是一战成名,死得其所。

虽然败局已定,大和民族的倭军将领和士兵们却没有任何跑路的意思,反倒丝毫不乱地集结残部,立刻发起了自杀式冲锋。

倭人坚定的战斗意志还是值得表扬的。

倭军第三次出击的结果毫无悬念,又是被装备精良机的唐军打了个稀里哗啦。

于是乎,倭舰开始纷纷调转船头向着入海口的方向逃窜。

大唐舰队则乘胜扬帆,开始了追击。

对于获取这场对战的胜利,刘仁轨有十足的把握,但是有一点他并不知道,敌人并非是全线溃退,四散逃命,而是有目的地撤退,在前方,等待着刘仁轨的将是一个精心设计的圈套,以及倭军最后的疯狂。

在几度攻击失利之后,倭军对唐朝舰队产生了极大的心理恐惧,几乎可以说是斗志全无,怎么说也是不远万里而来,况且投入了那么多人力物力,无功而返天皇那边那边也不好交代,所以,为了挽回面子,重振士气,倭军几个高级将领一合计,现场炮制出了一个火攻计划,其具体步骤是先发动一次攻势,然后佯败后撤,诱使唐舰队跟进至河道宽阔的下游,待其完全进入下游水域,利用走舸迅速穿插其中,发动火攻,准备,一举反败为胜。

那时候倭人已经知道用火攻的办法,一看正面战场无法取胜,倭人的第二计划如期开展,倭军且战且退,将唐军引入下游,走舸也准备到位,以最快的速度突然驶出,并在安全距离之内向唐军舰射去了火箭,同时投掷了大量火把。

实在是太顺利了,顺利的超出了预想,就在倭人拍手称庆,感谢天照大神的时候,让他们集体傻眼一幕出现了,只见唐兵不慌不忙地扑灭战船上的火,然后开始捣鼓一些他们前所未见的奇怪玩意儿。

据史料记载:倭军所见到的这些新奇物件,分别叫做油瓢,油囊。

关于这里面放的是什么油,是什么专业配方咱一概不知。唯一能确定的是它们的作用,应该是助燃剂,而且还很顶用。

熊熊大火燃了起来,就这个油瓢,油囊抛在日舰爆裂后那一瞬间的事儿,几艘敌舰当即变成了一团耀眼的火焰,这还不算完,倭军很快惊奇地发现原来唐军也同样配备了朦瞳、走舸这样的小船,而且数量看起来还不少。

这些小船绝非普通的走舸,它们是有着自己的专用称呼的火舰。

论及水上战斗中火攻战法的运用,赤壁战场上的那把大火的确给了后人诸多弥足珍贵的启示。比如大战船的防火问题、无风条件下的点火问题……

在那场惊天动地的战斗结束的450年后的唐朝,当年的问题基本都得到了解决,并且形成了一整套相应地操作系统,唐人在大型战船上携带走舸等小型船只,并在船体蒙上生牛皮,解决的是大船遇火问题。

至于使用油瓢、油囊加火箭,火炬则解决了无风点火的问题。

而当走舸那样机动灵活的小船,配备了火器与助燃物,火舰就诞生了。

实践证明,火舰虽然不是火箭,但同样能带人飞,具体来说就是让敌人灰飞烟灭。

接到进攻命令之后,火舰小队扣兵分左右,沿着河道两边疾速行驶,而其经过的倭舰无一例外地剧烈燃烧起来,倭军舰队登时陷入了一片火海浓烟之中。

那这种这种情况下,就不适宜再使用拍竿了,为给在水里、在火里的倭兵一个痛快的加快结束战斗,部分装有投石机的唐军舰船,开始朝向倭军舰群发射砲石与火球

倭军对这些从天而降的问候完全没防备,成片的船只被当场击沉,无数倭兵跟着沉入了江底。

烟焰涨天,海水皆赤,至此,倭军上下仅存的一点斗志都被打的得烟消云散,他们已经再无任何幻想,此刻唯一的愿望就是尽快逃离此处,回到家乡。

然而,密集的弓弩,砲石却告诉他们这已经只是个梦想,在弥漫的硝烟和熊熊的烈焰之中,他们都将成为龙王和阎王的新客人。

而这正是古今中外所有为一己私利不惜挑起战争的野心家及其追随者的注定结局。

此役,倭军损失一万余人,或溺死,或被斩杀,尽皆沉于白江口水底。

海军大败,百济陆军也抗不住唐新联军的进攻。扶余丰逃亡高句丽,周留城内据守的百济王室,扶余忠胜,扶余忠志兄弟率城内守军、士女以及未被杀死的倭军兵将一时并降。

作为这场白江口海战的余波,倭人由于担心遭到唐朝方面的报复性远征,他们很快开始了轰轰烈烈的西部国防工程建设,大量带有护城河的水堡和烽火系统被建立起来,并且,从朝鲜海峡上的对马岛一直绵延到九州北部。

有些设置在数百年之后,成为抵御蒙古帝国入侵的同类设置基础,但更为重要的功能却是进一步强化了古代日本的内部封建属性,以致于到明治维新前的大部分统治者都没有能力将列岛变为纯中央集权制的纯粹帝国。

663年8月28日傍晚,历时两天的白江口海战正式结束,以大唐的全面胜利,倭国的全面失败而告终。

眼见倭军被打得溃不成军,百济王扶余丰自知大势已去,遂带领少数亲信乘船驶入黄海,向高句丽方向跑逃去,从此不知所踪。

他的宝剑则被唐军士兵缴获,成为刘仁轨重要的战利品。

刘仁轨出色完成了阻敌增援的任务,统领陆军的刘仁愿也不差。在同新罗人成功会师之后,刘仁愿一举攻下了下豆良伊城,扫清了周留的外围。

紧接着,唐罗海陆诸部在周留城郊顺利汇合,大军直逼城下,留守城内的扶余忠胜、扶余忠志以及倭军将领,各率所部向唐军投降。

目前为止,百济只剩下唯一的军事要塞——任存城。

刘仁轨力排众议,重用百济降将黑齿常之(唐朝名将,百济人,为大唐征讨吐蕃、西突厥立正汗马功劳)终于将最难啃的硬骨头任存城拿下。

至此,唐军收复了所有城池,历时三年零三个月的百济叛乱终于画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

不过,从长远角度来看,大唐此役的最大收获似乎是发掘了刘仁轨,并收服了黑齿常之。

在之后的30年里,这两个人的名字将威震东西,化身为帝国的有力支柱。

后记

百济的战事告一段落了,朝廷遂下诏刘仁愿与孙仁师率领所部班师回朝,仅留刘仁轨将兵镇守百济,协助新任的熊津都督扶余隆进行恢复重建等相关工作。

就在刘仁轨立足熊津积极备战的时候,远在长安的刘仁愿同李治进行了一次决定半岛命运的谈话。

据史料记载,刘仁愿回京师之后,李治曾经问他:你本来是一个武人,为何给朕上奏陈事的时候显得如此老练?

然而,刘仁愿却说:这都是主帅刘仁轨的功劳,非臣之功。

将军不怕死,不自私,还能把功劳算在别人头上,就凭这几点,唐军在朝鲜半岛建功立业也就不足为奇了。

李治听闻兴奋极了,立马给刘仁轨等人加官进爵还在长安城给刘仁轨建了一栋大别墅。

对刘仁轨来说,恩宠是好事,可越这样他压力越大。

作为熊津都督刘仁轨的责任是让百姓重新过上好日子,让唐朝的统治制度在百济生根发芽,让天子的恩威遍布朝鲜半岛。

最重要的李治想要征讨高句丽,百济就是最佳跳板。

据史料记载,刘仁轨就地掩埋了将士的骸骨,重新登记百济军民的户口,任命地方官员治理村落,修通道路桥梁。

同时,唐朝政府承诺,拿出钱财赈灾,赡养孤独无依的老人,并建立了唐朝的土谷神坛,颁布唐朝历法。

在刘仁轨等人的努力下,百济政局逐渐稳定。驻守在百济的唐军存储军粮,日夜操练,准备随时北上,征伐百年死敌高句丽。

我们每个中国人都应该记住刘仁轨这个名字,中日白江口水战,这一仗打的日本几百年不敢和中国叫板,彻底服了。

更重要的是这一仗奠定了日后东亚政治格局的基础,使得倭人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之内不敢觊觎大陆,可谓是一战打出了上千年的和平。

唐高宗灭百济(一仗定千年的白江口水战始末)(13)

这场海战之中,朴市秦造田来津和庐原君臣所带领的倭军几乎是全军覆没,而那些在白江口侥幸活下来的倭军士兵看上去似乎也没好到哪儿去,据说其中有不少人留下了极深的心理创伤。

白江口战后,倭国成为了中国文化的铁杆粉丝,之后的天武天皇在国内发起了全面唐化的运动,在仿效唐朝不断加强和完善中央集权制度的同时,他还多次派出遣唐使和学问僧,如饥似渴地学习唐帝国的一切,并加以吸收,内化,倭国由此真正进入了所谓的“唐风文化时代”。

此外,天武天皇还致力于重塑倭国形象,发展对唐的长期友好关系,其具体办法是更改国号,于是乎,倭国的称呼开始逐渐被日本代替。

日本则正式以一个国家的概念出现在了世界的舞台,直至现在。

无论如何,日本从此开启了乖宝宝加好学生的模式,不遗余力的学习,学习,再学习,直到一千年以后,那位著名的猴子兄再度点燃战火为止。

可以说,刘仁轨这一仗定千年,让日本心甘情愿做大唐的好学生,让日本数百年间几乎成为唐朝的一个“具体而微”的翻版模型。

大唐名将刘仁仇,一仗定千年,此生足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