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朝民歌《木兰诗》,又名《木兰辞》,和汉乐府诗《孔雀东南飞》合称为“乐府双璧”,完成了义务教育的人应该都读过。

《木兰诗》是一首长篇叙事诗,讲述了一个叫作木兰的女子,女扮男装替父从军的故事,即我们熟知的“木兰从军”。

木兰诗情节简短(木兰诗的开头部分)(1)

闲来无事,我又把《木兰诗》读了一遍,结果发现,《木兰诗》的开头部分,内涵真的很丰富啊。

跟一般的段落分法不同,我把从本诗第一句一直到购买装备时的内容,即木兰出征之前的所有内容,都算作“开头部分”,具体如下:

下面我们就以四句为单位,详细来说一说,这开头部分,到底隐含了些什么内容:

①“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不闻机杼声,唯闻女叹息。”

从这四句诗来看,只有木兰一个人在纺织。虽然“木兰当户织”并不能说明只有木兰一个人在纺织;但从机杼声一停下来就知道是木兰在叹息来看,织布的只能是木兰一个人。否则就算木兰停下来了,机杼声也不会停的。

古代是个男耕女织的社会,所以木兰织布并没有问题。但问题是,从诗的最后我们可以知道,木兰还有个姐姐,而且母亲也健在,家里至少有三个女性,为何只有木兰一个人在织布呢?难道母亲和姐姐都不在家吗?

木兰诗情节简短(木兰诗的开头部分)(2)

②“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

从这四句诗来看,母亲应该是在家的。“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的人,必定是父母之一。以古代的照明条件,纺织工作应该是在白天进行的,父亲作为一家之主和主要劳动力,白天基本上不会待在家里闲着的,所以在家的应该是母亲。

而且会这么细心关注到女儿一点点情绪小变化的,也多半是母亲。但母亲既然在家,又能够在“不闻机杼声”的时候马上发问,为何还是让木兰一个人纺织呢?

木兰诗情节简短(木兰诗的开头部分)(3)

③“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

这四句诗说明,木兰不但会纺织,还认识字,因为她看得懂军帖,认得出父亲的名字。这在古代,还是很不容易的。纺织技术是母亲教的,认字则应该是父亲教的。

会教女儿认字,说明父亲还是对木兰很好的,没什么重男轻女的思想。再结合后文木兰凯旋返乡的情况来看,父母姐弟和木兰的关系应该都很不错,是个有浓厚亲情的家庭。那么,前面只有木兰一个人在纺织,很可能是家里只有一台织布机,而木兰的纺织技术又是最好的。

木兰诗情节简短(木兰诗的开头部分)(4)

④“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

能够主动提出要“替父从军”,而全家竟然也同意让她去,说明木兰还能骑马,并具备相当不弱的作战能力。由此看来,木兰的确很能干,是个文武双全的女孩子。

木兰诗情节简短(木兰诗的开头部分)(5)

骑马和作战能力,最大可能还是她父亲教的,可见她父亲也是文武双全的人。但一个文武双全的人,这时候却只能靠女儿替他从军,说明他可能是生病或者受伤的缘故,已经不适合再作战了,但在家里干活还是没问题的。

这四句诗还说明,木兰家里应该还是有一些钱的。打仗的这一套装备,尤其是那一匹马,应该是价格不菲的。但木兰丝毫没有犹豫,说买就去买了,显然家里是不穷的。不过光靠几个女性织布大概是做不到这一点的,所以说木兰的父亲劳动能力是具备的。

木兰诗情节简短(木兰诗的开头部分)(6)

⑤“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

为了买一套装备,木兰竟然跑遍了东南西北四个市场。这么喜欢逛街、热爱货比三家的,也只能是女孩子了。这要是个男的,估计跑到东市第一家店就全部买齐了。

这四句诗还说明,木兰家乡的经济还是蛮发达的,因为光是与马相关的市场就至少有四个,也难怪木兰家这么一户普通人家(因为他们家没有免除兵役,显然不是官宦之家),也能轻松买得起一匹马。于是也就能理解为什么敌人要侵犯他们国家了,眼馋啊。

木兰诗情节简短(木兰诗的开头部分)(7)

以上就是我从《木兰诗》的开头部分解读出来的内容,不知您是否同意?

#挑战30天在头条写日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