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段文言文选自郦道元的《水经注》,《水经注》本来是为《水经》这本书作注解的一部书,但是文字极其优美,所以《水经注》也可以看做一部文学著作。

郦道元是北魏时期的人,郦这个姓比较少见,西汉时期有郦食其(yi ji),不能读作(shi qi),现在比较著名的有郦波以及郦波的诗。

关于三峡的文言文考题(和孩子一起学文言文)(1)

我们先来看这段文字的原文: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关于三峡的文言文考题(和孩子一起学文言文)(2)

我们可以看到,这段文字通篇几乎四字一句,抑扬顿挫,朗朗上口,节奏感极强,背诵起来极有韵味。

我们一句一句来分析拆解。

自三峡七百里中”,三峡指的是重庆到湖北之间的瞿塘峡、巫峡和西陵峡。三峡总长并没有七百里,现在计算起来大约两百公里。三峡以西就属于巴蜀地区了,蜀道难,难于上青天,所以巴蜀地区在古代相对比较闭塞。《笑傲江湖》中青城派长青子号称“三峡以西,剑法第一”,基本上跟井底之蛙的意思差不多。

关于三峡的文言文考题(和孩子一起学文言文)(3)

后面描写三峡两岸的状况,“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两岸的群山连绵起伏,层层叠嶂,几乎把天空和太阳都遮住了。

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如果不是在正午时分或者半夜时分,太阳或者月亮升到最高处,是看不见太阳和月亮的。和前一句“隐天蔽日”相呼应。

关于三峡的文言文考题(和孩子一起学文言文)(4)

至于夏水襄陵”,夏天的时候,江水上涨,会把小山包给淹没了。主席的诗“夏日消融,江河横溢,人或为鱼鳖,千秋功罪,谁人曾与评说。”

关于三峡的文言文考题(和孩子一起学文言文)(5)

沿溯阻绝”,顺流和逆流的船都被阻绝了,不能航行。沿,指的是顺流。溯,指的是逆流。《诗经》当中,“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虽然都有“溯”,但意思不都是逆流,《尔雅·释水》:“逆流而上曰溯洄,顺流而下曰溯游。”

关于三峡的文言文考题(和孩子一起学文言文)(6)

下面这几句, “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有的书上把这几句和上面“沿溯阻绝”分成了一段,我觉得这样是不对的,如果是分成一段,就会有疑问,既然都“沿溯阻绝”了,怎么还能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呢?

所以从“或王命急宣”开始应该是另一个自然段。有的书把“王命”翻译成皇帝的诏书命令,我觉得有点疑问,皇帝都是在中原,西安,洛阳这些地方,如果是皇帝的命令,那应该是从东往西传递,也就是逆流而上,不应该是从白帝城到江陵这样顺流而下,所以不可能是朝发白帝暮到江陵。所以我觉得王命应该是官府的命令,这样比较合理。

朝发白帝,暮到江陵”,让我们想到了李白的诗,“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我们对于白帝城的概念,一是刘备的白帝城托孤,二就是李白的这首诗了吧。

关于三峡的文言文考题(和孩子一起学文言文)(7)

其间千二百里”,白帝城到江陵没有一千二百里,现在测量大约是三百五十公里。

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比起顺流而下来,即使骑着快马,驾着风,也不觉得快。

下面是描写春季冬季三峡的景色,“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特别注意“素湍”的素字,水流动的时候,看起来就是白色的。主席的诗,“大雨落幽燕,白浪滔天”,《浙江之潮》中形容潮水“玉城雪岭”,都是白色的。

关于三峡的文言文考题(和孩子一起学文言文)(8)

三峡两岸不仅有山,还有泉水、瀑布、岩石、怪柏。“清荣峻茂”,水清、树荣、山峻、草茂。意思是江水清澈,两岸山峰高峻,山上草木茂盛,这四个字的组合非常简练传神,引人遐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每至天刚放晴的日子或降霜的早晨,山涧显得寂静萧肃。

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三峡两岸的猿在鸣叫,叫声凄凉,在空谷中回响很久才消失。

关于三峡的文言文考题(和孩子一起学文言文)(9)

这是我们联想起杜甫的诗,“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同样的悲肃凄凉。

但是李白的诗却是另外一番心情,“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看来同一幅情景,在不同心情的人看来,感受是完全不同的,李白肯定是很轻松如释重负的好心情,郦道元和杜甫却是感觉哀转凄凉。

主席观看三峡的感受和他们又不一样了,“更立西江石壁,截断巫山云雨,高峡出平湖。神女应无恙,当惊世界殊。”

关于三峡的文言文考题(和孩子一起学文言文)(1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