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将茶文化与手拉壶相结合(豹眼说壶中乾坤)(1)

茶,在我国被誉为“国饮”,数千年来可谓源远流长。对于品茶饮茶论茶,无论达官贵人还是乡野百姓都好此道,到唐朝时就形成了数多的流派,出现了许许多多知茶名人。

在前面,豹眼就提到了陆羽、常伯熊等杰出的代表人物。但不同的是,常伯熊不仅在今天的知名度远不如陆羽,而且其理念及追求的目标也大不相同。

不过呢,在豹眼了解了一些常伯熊的事迹之后,反倒觉得其理念及行为似乎更符合现代人的的口味及生活方式。

就历史而言,无论多么牛叉的人,都只不过是历史长河中的匆匆过客。其行为、其言论都必须经过历史的评判。世道轮回,占据绝对地位的陆羽似乎也不能是一边倒的具有统治性,伴随着经济发展及消费理念的改变,常伯熊的那一套似乎越来越有市场。

为此,豹眼就说说常伯熊的那些茶事,是非取舍,友友们自有选择。

如何将茶文化与手拉壶相结合(豹眼说壶中乾坤)(2)

常鲁常伯熊其人其事

常鲁,字伯熊(生卒年不详),安徽临淮人(今安徽泗县)。

常鲁,字伯熊,是中唐时期的茶人,与陆羽在当时都享有盛誉。常鲁对于陆羽的茶说颇有研究,并发展了陆羽的茶说,也写了许多有关茶叶的书籍。但遗憾地是没有能够流传下来,因此,常鲁在中国茶史上就名不见经传。

不过呢,在存世不多的古籍中也记载了一些关于常鲁与茶有关的故事,非常有趣。如唐代封演,宋代陈师道、欧阳修以及清朝时期的程作舟等人,都曾经记载过常鲁的趣闻轶事。

前面豹眼介绍过封演记载的常伯熊的故事,这里就不啰嗦了,非常精彩,有兴趣的友友可以回过头去看看。

茶有很多的别称,如“甘侯”、“森伯”、“清友”、“馀甘氏”等等。而“涤烦子”这个别称,就出自常伯熊。

据《唐中史补》记载:监察御史常鲁公(即常伯熊)于唐建中二年( 781 年),作为入蕃使判官奉诏入蕃商议结盟时,一日在帐蓬里煮茶。有一个叫赞普的人问他在烹什么,常伯熊说:“涤烦疗渴,所谓茶也”。因呼茶为“涤烦子。”

为此,唐朝施肩吾有诗云:

“茶为涤烦子,酒为忘忧君。

说的就是这个事。

而茶的另一个别称“馀甘氏”的故事,也与常伯熊有关。

宋人李郛《纬文琐语》记载:

“世称橄榄为馀甘子,亦称茶为馀甘子。因易一字,改称茶为馀甘氏,免含混故也。”……时有竹林逸士,木下樵夫,莲花歌者,清蓉之姝,皆海内名士也。四人者,士,是指陆羽;樵,是指常伯熊;莲,是指谢杼山;姝,是指李季兰。

通过这个故事我们知道,常伯熊与陆羽、李季兰、谢杼山等人都是当时的名人大咖,一时的网红,其名气可想而知。

但常伯熊与陆羽的茶道却大不径庭,时人给与的评价也迥然不同,唐代的封演就给予了一褒一贬的定论。

在这里,豹眼就不得不再说一下封演记载的一段故事。

《封氏闻见录》记载:

“楚人陆鸿渐为茶论,说茶之功效,并煎茶、炙茶之法。造茶具二十四事,以都统笼贮之。远近倾慕,好事者家藏一副。有常伯熊者,又因鸿渐之论广润色之,于是茶道大行。王公朝士无不饮者。御史大夫李季卿宣慰江南,至临淮县馆。或言伯熊善茶者,李公为请之。伯熊著黄被衫乌纱帽。手执茶器,口通茶名,区分指点,左右刮目。茶熟,李公为啜两杯而止。既到江外,又言鸿渐能茶者,李公复请之。鸿渐身衣野服,随茶具而人。既坐,教摊如伯熊故事,李公心鄙之。茶毕,命奴子取钱三十文酬茶博士。”

前面提到过这个故事,是御史大夫李季卿巡视江南,召见陆羽与常伯熊论茶的事。

常伯熊出场,身着黄被衫、戴乌纱帽,手执茶器,一边表演茶艺一边讲解,李季卿看着心里一个字:爽。

常伯熊这套功夫,远不是老北京茶馆那些搭着白毛巾,提着大铜壶的店小二可比的。

而陆羽上场时,只见他粗衣短打就如种茶的农人,虽然茶艺一绝,但给人的感觉就大不一样了。陆羽活脱脱就一个农民科学家的形象,倒很像我们的国宝袁隆平院士。

但从达官贵人崇尚娱乐这个角度来说,陆羽就比不上常伯熊了哈。

常伯熊称得上是一位茶艺表演艺术家,他要解决的问题不仅仅是让人喝到好茶,更要让人得到感官的愉悦和满足。

常伯熊的理念在当时就很有市场,而且在宋代更是达到了巅峰时刻。两宋时期,“斗茶”之风盛行,常伯熊的那一套大行其道。

都清楚两宋的悲剧就在于过度的享乐,以至于丢掉了江山。

这也就是陆羽专门作《毁茶论》与常伯熊辩论的原因,也是封演对常伯熊贬斥的出发点。

不过呢,就今天而言,常伯熊不愧是一位茶艺大师,品茶赏茗就该有些情调不是?不仅仅要满足口欲,赏心悦目的茶艺岂不更好?

但有个度是必要的,不能毫无节制地去追求奢侈的娱乐。

如何将茶文化与手拉壶相结合(豹眼说壶中乾坤)(3)

茶艺大师常伯熊留给后世的财富

品茶不仅仅为得是解渴,也不仅仅是为了口欲之满足,理该有更多的享乐追求才是。而常伯熊的茶艺茶道,就恰恰是推动了这些追求的发展。

当时,陆羽制定了茶艺的基本程式,对茶叶、茶具、泡茶之水、泡茶技巧都有说明。但经过常伯熊“广润色之”后,才“茶道大行”。

常伯熊的贡献就在于表演茶艺时有了特定的服饰、程式,并给与讲解,更具一定的艺术性和观赏性,这更符合盛唐及富庶的两宋时期人们的消费需求满足。

不可否认,常伯熊对于茶文化推广起了很重要的作用。

尽管陆羽、封演对常伯熊的做法大为贬斥,但像李季卿这样非常欣赏的大有人在。

历史上第一个用诗来讽刺陆羽的是宋人唐庚。

唐庚,北宋进士,能诗文、通世务,性嗜茶,曾撰《斗茶记》。《全宋诗》记载其《嘲陆羽》一诗:

陆子作茶经,竟被茶所困。其中无所主,复著毁茶论。

简览傲长者,彼自愚不逊。茶好固自若,于我有所恨。

便当脱野服,洗盏为一献。饮罢挈茶去,譬彼浇畦畹。

君看祢正平,意气真能健。达与不达人,何啻相千万。

在唐庚看来,品茶图的就是个乐呵,只要开心就是了,何必去顾及那些“精、行、俭、德”等陈规陋俗哦?!

如此高雅的快事,粗衣野服有失大雅哦。不得不说,唐庚也说得有些道理哦。

自己在家里喝喝茶也就算了,在场合上是该讲究一些不是?

在博大精深的中国茶文化中,讲究的就是一个茶道。茶道的核心包括两个内容:

一是备茶品茶之道,即备茶的技艺、规范和品饮方法;二是思想内涵,即通过饮茶陶冶情操、修身养性,把思想升华到富有哲理的境界。

在第一点上,作为茶艺大师,常伯熊与陆羽所追求的并没有不同。关键是在第二点上,陆羽追求人生境界的提升,而常伯熊却强调茶艺的艺术性和观赏性。

其实,在豹眼看来,备茶品茶陶冶情操很重要,欣赏一下茶艺表演也是一件乐事。毕竟我们大多都是凡夫俗子,满足一下口欲的同时,看到赏心悦目的茶艺表演也是幸事、乐事、趣事。在这样的场景中,我们的品味和境界自然也会得到提升。

为此,豹眼认为,常伯熊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见之于文献的表演型茶道的代表,应该承认他的茶艺表演艺术而且有必要发扬光大,同时应该承认其茶艺大师的地位。

就今天的茶道而言,常伯熊大师更符合现代茶艺祖师爷的地位和身份。

如何将茶文化与手拉壶相结合(豹眼说壶中乾坤)(4)

注:图片及部分资料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敬请告知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