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文孟君

易经“恒”卦,其“初六”(如图)爻辞说:“浚恒,贞凶,无攸利。”《象》曰:“‘浚恒’之凶,始求深也。”

易经的三句精髓(说说易经欲要恒)(1)

“恒”卦

其含义是,过于追求恒久,正固有凶,无所宜处。《象传》说:“过于追求恒久”的凶险,是初始求之太过。

其中,“恒”,久,恒久,恒常。“浚(jùn)”,“深”义,即“甚”,过分。“贞”,正固。“攸”,所。“利”,适宜。

易有六十四卦,每个卦由上下两个单卦各三个爻构成,这六爻的爻位,自下而上依序是初、二、三、四、五、上。

易经符号阳爻“⚊”统称作“九”;阴爻“⚋”统称作“六”。“恒”卦由下上数第一爻序位是“初”,又是阴爻,就称作“初六”。

北宋学者吕大临,解读此爻道:“初六始求可久之道,当与时消息,而以阴居之,执一不变,涉于刻深,取凶之道。执一废百,无往而利。”(宋吕大临《蓝田吕氏遗著辑校·易章句》)

“初六”之爻,起始即追求恒久之道,本当与时盛衰、生灭,而“初六”却以阴柔居处,.固执一端,不知变通,以至于苛刻,是招致凶祸之路。固执一端而废弃其余,并不适宜前往。

南宋学者郭雍,进而解释说:“进道有渐,而后可久。在恒之初,浚而深求,非其道也。孔子曰‘欲速则不达’,孟子曰‘其进锐者,其退速是’,岂可久之道乎?以是为贞,则凶矣。不达、退速之道,何所利哉。”(宋郭雍《郭氏传家易说》)

进修之道,需有渐进过程,而后可以恒久。在“恒”卦之初,即过于深求,不是“恒久”之道。孔子曰“欲速则不达”,孟子曰“其进锐者,其退速是”(前进锐猛者,后退也急速),岂是恒久之道?以此作为正道,就有凶祸。“不达”、“退速”之道,有何适宜之处。

元代学者王申子,也分析道:“恒,久也。天下可久之事,岂一朝夕所能致者?初六质柔而志刚。质柔故昧于远见,志刚故欲速则不达。处恒之初,是方为可久之计者,而遽焉求深,故曰‘浚恒’。非急暴而不能恒,则必苟且而不可恒矣。贞固守此以为恒,取凶之道也,何所利哉。”(元王申子《大易辑说》)

“恒”,“长久”之义。天下可以恒久之事,岂是一朝一夕所能达到的。“初六”资质阴柔,而心志刚阳。资质阴柔,所以远见昏昧;心志刚阳,所以欲速则不达。处于“恒”卦之初,正是要做长久计划者,然而却过于深求,所以说“浚恒”。不是因急暴而不能恒久,就必因苟且而不可恒久。固守此道,来追求恒久,是招致凶祸之路,有何宜处。

“恒”卦,讲述“恒久之道”。天下恒久之事,与时消长,循序渐进,不可一蹴而就。所以,孔子曰“欲速则不达”,孟子曰“其进锐者,其退速是”,都是告诫那些“求之心切”者。“初六”,即为“求之心切”者,其处于“恒”卦起始阶段,资质阴柔,却有刚阳心志,所以力不从心。本当计划长远,却又急于求成。固执一端,过分苛求“恒久”,又不知变通。如此死守下去,自然不会顺利。

欲要“恒”,还需“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