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要写这篇文章?

有一天,我看到一个名字叫做巴尔扎克的作者,感觉这个名字好熟悉啊!总感觉好像在哪个地方见过,但是就是想不起来!百度百科完才知道是以前语文课上经常会提到的法国著名作家。

然后最近在看这本《红与黑》的书的时候,忽然觉得有一种使命感,这些在历史长河为整个社会和全人类留下宝贵篇章的人不应该被人忘记他们的姓名。

我又想起来前香港中文大学校长沈祖尧讲的一段话:

这是一个利益在前,道德在后的时代,金钱、地位、权利,已经成为世人追逐的唯一之物,道德和价值观的培育,却渐渐被人遗忘。壁立千仞,无欲则刚。但愿你们不要让利益掩盖良心,以厚德载物自许。我们所追求的,理应是较名与利更能持久的东西。

真正创造过价值的人不应该被遗忘。

司汤达是谁?

司汤达,本名马利-亨利·贝尔法国著名作家。1783年1月23日-1842年3月23日,我每次看到这个出生年月日,不知道为什么都情不自禁地算一下别人的年龄[笑哭],《红与黑》的作者。

我觉得要想了解一个人,他的著作,必须了解他的人生经历,以及他的创作背景和契机

司汤达的红与黑哪个译本最好(红与黑关于作者司汤达那些你不知道的事)(1)

《红与黑》创作背后的故事

1829年,1830年出版,据说初版只卖了750册。艺术作品好像有个比较诡异的定律:作者活着的时候,作品无人问津,作者死后的一段时间,价值才被发现。

我觉得这可能是艺术工作者的宿命。

司汤达自己曾经预言:“1880年的时候,将会有人了解我,我设想50年后,某位文学拾遗者会出版我书中的某些片段,也许其中的真情实感和真知灼见会获得人们的喜爱。”

他在写给巴尔扎克的信中说:“死亡可以转变我们与这类人的角色关系,活着的时候,他们骑在我们身上作威作福,然而一旦咽气,历史马上就会将他们遗忘········”,他相信:“总有一天,这部小说会穿越过去的时代········”

不得不说,人间清醒——司汤达。

为什么取个书名要叫《红与黑》?

历来有不同解释,有的说红象征革命,黑象征教会;有的说红象征资产阶级革命时期,黑象征教会势力猖獗的复辟时期;也有人说红象征法国将军的红色军服,黑象征教土的黑色教服,红与黑代表着于连谋取前程的两条途径。

《红与黑》的创作缘由是1827年在法国《司法公报》上登载的一条新闻,在道菲内省发生的一起刑事案件:男主人公,神学院学生贝尔特是一名家庭教师,他的女主人曾经是他的情妇。但后来,当这位家庭教师要和一个非常有钱的小姐结婚的时候,他的情妇所写的一封信揭发了他。于是他向他的情妇开了两枪, 因此被判处死刑。这个故事激发了司汤达的创作灵感。他把人物的命运和灵魂融入到当时的历史背景中,将个人的情感和敏锐的观察力赋予到小说的主人公于连身上。

这说明了什么!!!!

曾小贤语录:“多读书,多看报,少吃零食,多睡觉”——人生至理名言,一不小心还能给文学界添砖加瓦。

为什么司汤达能够在历史上留下这么浓墨重彩的一笔?

小说发表后,当时的社会流传“不读《红与黑》,就无法在政界混”的谚语,而该书则被许多国家列为禁书。《红与黑》在心理深度的挖掘上远远超出了同时代作家所能及的层次。它开创了后世“意识流小说”、“心理小说”的先河。后来者竞相仿效这种“司汤达文体”,使小说创作“向内转”,发展到重心理刻画、重情绪抒发的现代形态。人们因此称司汤达为"现代小说之父"。《红与黑》发表100多年来,被译成多种文字广为流传,并被多次改编为戏剧、电影。

哗啦哗啦,讲了一堆,大意就是司汤达好牛逼,好牛逼。

不重要![笑哭]虚名。

结语

我觉得对作者最好的尊重,就是去认真阅读他的作品,人名,遗不遗忘都不重要,重要的是作品和作品本身传递的精神。所以,有时间可以去欣赏一下这本《红与黑》,就像作者写这本书的寄语一样:献给少数幸运的人和正在奋斗的你。[玫瑰][玫瑰]

司汤达的红与黑哪个译本最好(红与黑关于作者司汤达那些你不知道的事)(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