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帮大亨黄金荣和杜月笙,曾经设宴向王亚樵赔罪,还赔了他10万大洋。他们那么牛的人,为什么害怕王亚樵呢?
(王亚樵旧照)
一、王亚樵和黄金荣、杜月笙的人生轨迹有什么不同?
黄金荣从小就不学无术,年轻时做过捕快,进过巡捕房,做的都是些恃强凌弱的事。比如挨家挨户收房屋捐什么的,或者镇压那些无权无势不愿拆迁的老百姓。由于事情做得卖力,后来又被警务局看中,做了包打听。
黄金荣胆大会混,和道上的人混得很熟,靠他们提供情报破案,同样,也会出卖情报给他们,让他们对他感恩戴德。
时间久了,黄金荣破的案子多了,名号越来越响,因此被提拔为华探督察。
手上有权,黑白两道又吃得开,谁都得给他几分面子。他脑子活,知道这样能来钱,于是自称自己是“天字辈”青帮老大,手下养了不少兄弟,然后施展手脚在上海开设赌场、贩卖鸦片和跑狗场等违法生意。
如此不到两年,黄金荣就赚得盆满钵满。一些流氓地痞见他财大气粗,跟他混自然有前途。因此,他的门徒成倍增长。
如果说黄金荣走的黑社会是传统的黑社会,那么杜月笙则比他聪明得多。
(杜月笙旧照)
杜月笙虽说是黄金荣的徒弟,却青出于蓝胜于蓝。他除了继续开赌场、贩鸦片和跑狗场外,还特别注意处理军政两界的关系。按他说的话就是:“别人存钱,我存人情。”所以他在上海滩除了会赚钱,还舍得花钱。有句话说,锦上添花有人干,雪中送炭无人理。杜月笙却不是这样的人,他在飞黄腾达后,受他帮助过的人很多,军政两界都很给他面子。由此可见,他也是流氓大亨,但走的是军政商勾结的路子。
王亚樵就不一样了。
首先,王亚樵是个读书人,受儒家思想的影响,他对家国天下的认识非常深刻。生于清末的他,亲眼目睹了八国联军的入侵和清政府的媚外欺内,鱼肉百姓的种种行径,让他愤慨不已,并以“国家有难,匹夫有责”为己任,一直致力“铲除民贼,以救危难”的大义中。
1921年,辗转南京、安徽等地的王亚樵只身来到了上海,继续寻求革命的真谛。此时的他穷困潦倒,食宿无着。幸得柏文蔚的帮助,接管了上海的“安徽同乡会馆”,才算好歹安定了下来。
随后他看到许多劳工辛苦劳作,却倍受盘剥,怒不可遏的他,成立了“安徽旅沪劳工会”。一时受到劳工的热捧,差不多有十万劳工加入了王亚樵的组织。
有一件事,让王亚樵在上海滩火了一把。
说是有一个来沪的安徽劳工,由于遭到资本家恶意拖欠工资,工友们去帮他索要,不但没有要回来,还被资本家暴打了一顿。
(影视中的斧头帮)
事情发生后,王亚樵大怒,跑到铁匠铺打了一百把利斧,然后带着一百名壮汉去找资本家。人多势众,又操着家伙,吓得资本家赶紧赔礼道歉,把所欠的工资悉数奉上。自此,王亚樵的斧头帮顿时火遍了上海滩。
王亚樵不贩鸦片,不开赌场,也不设跑狗场。他创建斧头帮,就是为了给劳工们伸张正义。
黄金荣和杜月笙并没有太在意王亚樵这个强势崛起的社会底层人,毕竟光靠打打杀杀,在他们看来是发不了财,也成不了大事的愚蠢人才干的事。
而且黄金荣和杜月笙,此时已是上海滩有头有脸的人物,有钱有势有女人。出门谁见了,都要尊敬地给他们行个礼。再怎么样,他们也犯不着去理睬王亚樵这样的亡命之徒,他们既瞧不起王亚樵,也不想跟王亚樵有什么纠葛。
二、王亚樵与黄金荣、杜月笙有什么过节?
王亚樵受上海招商轮船局董事长李国杰所托,暗杀了架空他权力的轮船局局长赵铁桥。
本来赵铁桥是个叛徒,已经是王严樵暗杀的对象,这下李国杰要买凶杀人,正中王亚樵的下怀。
由于李国杰也不是什么好鸟,所以王亚樵狠狠敲了他一竹杠,表示事成之后要支付2万大洋。经过协商,最后李国杰同意先付1万大洋,另1万则待他坐上局长的位子后,把“江安”号轮船的管理权给他,以抵扣剩下的1万大洋。
王亚樵遵守约定杀死了赵铁桥后,发现“江安”号已经在暗杀之前,就被李国杰许给了上海滩三大亨之一张啸林。
王亚樵的人到了码头,才看到船上到处都是杜月笙和张啸林的门徒。双方发生口角后,王亚樵的人还被杜月笙的徒弟,也就是张啸林的侄子张延龄暴打了一顿。
王亚樵得知后,勃然大怒,带着人马就冲到“江安”号上,威胁张延龄,表示非接船不可。
张延龄见王亚樵是个横人,心里也害怕,于是求助于杜月笙。
(影视中的黄金荣)
杜月笙听说后叫苦不迭,赶紧喊来张啸林共商对策。张啸林的意思不如做掉王亚樵拉倒。
可是杜月笙却认为杀王亚樵是容易,但是他后面还有十万多人呢,到时候他们来给王亚樵报仇,所谓明枪易躲,暗箭难防,那不是给自己找危险吗?
所以,杜月笙找到黄金荣做说客,表示双方都是误会,全是李国全的问题,现在既然大家都说明白了,船就交给他们好了。
然后,杜月笙又摆了一桌酒,宴请王亚樵,亲自给他赔罪,大家这才和和气气。不过,王亚樵还是趁机敲诈了他10万大洋。杜月笙也没多说,痛快地就给了他。
三、黄金荣、杜月笙为什么害怕王亚樵?
我们用王亚樵自己的话来说。
当时,王亚樵手下的人问过他,为何敢和青帮叫板?
王亚樵说,杜月笙和张啸林家大业大,妻妾众多,儿女成群,有家有口的人是不会跟人拼命的。
(参考史料:《王亚樵真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