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我们今天所能看到的《草庐对》,是清代学者张澍《诸葛忠武侯文集》中的第一篇文章在《草庐对》的后面,明确记载了《草庐对》是来源于陈寿的《三国志•诸葛亮传》经查,在陈寿的《三国志•诸葛亮传》中没有《草庐对》这个篇名因此,《草庐对》这篇文章的题目,不是陈寿命名的,而是张澍自己添加的,我来为大家科普一下关于孔明和隆中对什么关系?以下内容希望对你有帮助!

孔明和隆中对什么关系(孔明在隆中的对答到底是叫)

孔明和隆中对什么关系

1、我们今天所能看到的《草庐对》,是清代学者张澍《诸葛忠武侯文集》中的第一篇文章。在《草庐对》的后面,明确记载了《草庐对》是来源于陈寿的《三国志•诸葛亮传》。经查,在陈寿的《三国志•诸葛亮传》中没有《草庐对》这个篇名。因此,《草庐对》这篇文章的题目,不是陈寿命名的,而是张澍自己添加的。

2、张澍的《诸葛忠武侯文集》的文章作者标注是诸葛亮,而实际上《草庐对》不是诸葛亮撰写的。《草庐对》是诸葛亮向刘备“谘臣以当世之事”的对答,是陈寿根据对答的内容整理出来的文章,作者是陈寿。初中九年级上册第23课《隆中对》文章的作者就是陈寿。

3、陈寿编选《诸葛亮集》已经在南宋时期散失。陕西宝鸡教育学院副教授李伯勋在《陈寿编<诸葛亮集>二三考》中说:“最早行世的诸葛亮著作本子,是《三国志》作者西晋陈寿所编《诸葛氏集》24篇,但约在南宋初,这个本子就已残缺不全,再后竞至散佚。今天我们看到的诸葛亮著作的本子,则是明清两代学者辑佚重编的,从它们中已看不出陈氏《亮集》的面貌了。”这就说明,张澍在编选《诸葛忠武侯文集》时,陈寿的《诸葛亮集》就已经不存在了,张澍也根本就没有看到《诸葛亮集》。既然没有看到《诸葛亮集》,就无法证明《诸葛亮集》里还有《草庐对》这篇文章。

4、在张澍的《诸葛忠武侯文集》问世之前,《隆中对》这个篇名已经开始使用了。《大河网•躬耕南阳》西岭千秋雪在《<草庐对>状告<隆中对>,曝光安徽大学出版社“篡改门”事件》中说:“《隆中对》最早见于清代学者汪基的《古文喈风》。”经查,汪基是生活在康熙(1662—1723)年间,张澍生活在(1776—1847)年间,汪基生活的时间比张澍早100多年。又据晋宏忠《千古名将诸葛亮•<隆中对>的篇名由来已久》中记述:根据《四库全书》记载,历史上第一个使用《隆中对》篇名的是清朝人进士、文渊阁学士李光弟(公元1642—1718年)。他在其所编的《榕树雨露》文集中率先使用《隆中对》这一篇名。其后,内阁学士、礼部侍郎、进士蔡世远(1682—1733年)在《古文雅正》中;礼部侍郎、进士卞永誉在《书画汇考》中;雍正年间进士雷鋐在(公元1697—1760年)在《读书偶然》中都使用过《隆中对》这个篇名。使用《草庐对》篇名的只有张澍一人,而且使用的时间比《隆中对》晚。

5、南阳宛县说为什么要强调使用《草庐对》,反对使用《隆中对》?因为隆中是一个地名,在襄阳城西二十多里,与南阳卧龙岗没有任何联系。使用《隆中对》的篇名就等于承认了诸葛亮居住躬耕于襄阳隆中,这对于南阳宛县说绝对是不能接受的。《草庐对》篇名是一个中性词,隆中有草庐,卧龙岗也有草庐,襄阳隆中说和南阳宛县说都可以使用。如果南阳宛县说使用《草庐对》,就可以不受襄阳隆中的约束。

6、《草庐对》篇名是张澍命名的,但张澍是否认南阳宛县说的。 张澍在《诸葛亮集·故事·遗迹篇》中引用了《南阳府志》的一段记载:“卧龙岗在南阳府西七里,起自嵩山之南,绵亘数百里,至此截然而止,回旋如巢然。草庐在其内,前有井,渊然渟深,曰诸葛井。青石为床,有汲绠渠百十道,数不能竭。其下平如掌,即武侯躬耕处。”张澍在引用之后反驳说:“隆中在襄阳西二十里,不在南阳郡也。此后人附会之说,又以卧龙岗在南阳府,亦失之。”张澍在命名《草庐对》的同时又否认南阳宛县说,说明了张澍把《隆中对》改名为《草庐对》与支持南阳宛县说无关。

由此可见,《草庐对》不是《隆中对》的原名,《隆中对》也不是《草庐对》的原名,《草庐对》或者《隆中对》都是出自陈寿的《三国志•诸葛亮传》,都没有原名。《隆中对》是清代学者李光弟或者汪基命名的,《草庐对》是清代学者张澍命名的,使用《隆中对》要比使用《草庐对》的时间早。南阳宛县说一方面强调使用《草庐对》,另一方面又否认张澍支持襄阳隆中说的历史事实,使自己的观点处于自相矛盾之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