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渊明,字元亮,号五柳先生,后世也称靖节先生。这位老先生的大名估计今天只要念过几本书的人都不会陌生,在中国文学史上声名远扬,被尊称为隐逸诗人之宗,并且开创了田园文学这一流派。

如何看待陶渊明的人生追求(陶渊明高洁的背后)(1)

陶渊明的作品恬静优雅、风轻云淡,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那句著名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被誉为千古绝句,流传至今。充分反映了老先生胸中那份对人间俗务的恬淡空明。更有那则著名的《桃花源记》,通过作者的想象营造出的一个理想世界,反映出陶渊明精神上那种寄情梦想、与世无争的一种追求。

有人就曾评价,把唐代著名诗人王维被誉为“诗佛”颇有些不妥,王维的作品确实有空灵幽远的妙境,但总体来看还是脱不开尘世烟火,和陶渊明比起来境界上还是差了一筹,在陶渊明的作品中则更有那种禅佛之境。

我们再来看看陶渊明对后世的影响。

中华文化在魏晋南北朝时,出了不少著名文人,但能成为中华文化的标志之一,而影响千百年的文人却不多。在这其中,对中国知识分子熏染影响最大的恐怕就要数这位陶渊明。中国浩瀚博大的文化传承,从汉代开始,在无数文人身上不断地跳跃,到了晋代就落在陶渊明身上,而使他成为向下传递的一个重要接点,一直影响至今。所以完全可以说,陶渊明绝对是中华文化历史上的一个标志性人物。

如何看待陶渊明的人生追求(陶渊明高洁的背后)(2)

并且还有个现象,从东晋到今天,一千七百多年以来,历代历史对这位老先生的评价出奇的一致,极为尊崇敬仰,很少有过讥讽、嘲骂、贬低之语,在中国文坛上算得上是一颗永不凋零的常青树,这在历代文人喜欢相轻的传统上确实是一个罕见的现象。老先生如果地下有知,一定也是欣慰不已。

人们对陶渊明的好评,不光来自于其诗文的非凡感染力,恬淡的情怀,悠远的境界,还来自于其一身傲气风骨的人格魅力。流传至今的那句著名成语“不为五斗米折腰”就是出自于陶渊明不愿受官场之束缚,挂冠而去的典故。

我们可以看到,毫无疑问,不光作为一名文坛巨星,老先生倾注的一生心血结出的硕果累累,并且其一生不慕权贵,淡泊名利,其文人风骨也值得我们后人景仰与敬佩。不过,如果本文仅仅是说这些,那就没什么意思了,因为这样的文章今天实在太多,我们今天这里想说的是:然而,这样一个被捧上神坛的精神领袖,作为丈夫和父亲却很不称职。

如何看待陶渊明的人生追求(陶渊明高洁的背后)(3)

让我们先看看陶渊明的性格

从陶渊明的人生经历上来看,其人一生生活简单,不喜欢争权夺利,相信我们如果生活在那个时代,如果结交朋友可以选择的话,我们一定会毫不犹豫地选择这位老先生,从基本的人性角度来说,谁会不喜欢身边的朋友是这样没有机心,透明素简的人呢?

然而,你真的要是和老爷子成为朋友,好不好相处这个可就不敢说了,答案恐怕是你很难相处。自古以来,道德高洁的人往往精神上是有洁癖的,自古希望进入圣人之境的人在生活中往往是非常难相处的,如大明王朝的的海瑞,一生就没什么朋友。

同样,在陶渊明眼里,能有资格和他做朋友的,也仅仅只有两个人,这个情怀在他的作品《拟古九首》中反映了出来:“不见相知人,惟见古时丘。路边两高坟,伯牙与庄周。此士难再得,吾行欲何求?”也就是说,在他的内心,历史上只有伯牙与庄周这两个道德高洁的人才配做他朋友。

如何看待陶渊明的人生追求(陶渊明高洁的背后)(4)

你听听,这个道德要求标准高不高?所以当时的世人在他眼中都是他所瞧不上的,在这样的心态下,他身边的妻子儿女的待遇,我们就可想而知。并且由于他成天沉溺于桃花源式的精神世界中,我们也可以显然推想到这位大哥没有,也不可能尽到一个丈夫和父亲的责任。

但是,人来到这个世上,只要你是一个正常人,一个没有自外太空而可以与社会彻底分割的人,是不可能任何事都能完全一意孤行,不管不顾的。因为你身上不光有情感的羁绊,还有着一种不可推卸的世俗责任。而陶渊明的性格在这些方面确实有问题,也正是这个令他气短的软肋,让他在留下来的很多作品中体现出对儿女的惭愧与内疚。

我们先看看陶渊明这个性格由来的根源。

如何看待陶渊明的人生追求(陶渊明高洁的背后)(5)

其实,陶渊明一生将自己置于统治集团之外,混迹等级社会下层,甚至处于社会边缘,都是源自于他深入骨髓的那种贵族情结。

他就像战国时期的屈原一样,有一个引以为豪、源远悠长的贵族血脉。所以后来尽管他只是一个很小的彭泽令,但骨子里的骄傲却依旧让他看不起前来视察工作的平民出身的郡督邮,不愿整装恭迎。挂冠而去时他那句著名感叹“我不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人。”这句话其中其实就包含着骨子里一种贵家世族对寒族的傲慢态度。

这种等级上的成见很多人今天身上甚至也有,所以我们应该也能理解。而陶渊明的祖上曾是两千石米俸禄的等级,所以“五斗米”估计当时在陶渊明眼里比几把芝麻多不了多少,不过是少了三瓜两枣,丢了也就丢了。

如何看待陶渊明的人生追求(陶渊明高洁的背后)(6)

不过有一点还是要说,陶渊明不愿做官,除了不喜欢迎奉别人,喜欢寄情于文化精神世界之外,另外还有着忠于晋朝的原因。

其曾祖、祖、父都曾在这个政权下做过官。《宋书》里就曾说,其曾祖甚至做到过晋朝的宰相,所以陶渊明骨子里也应该耻于屈身做这样的小官。我们还可以看到,他写的文章,在东晋“义熙”年号前,都标明了晋朝年号,而自刘宋“太初”年号以后,则文章中只是甲子纪年而已。

还有一个佐证就是,在晋时,他名渊明,到刘宋时期就改名为陶潜。这个做法也应该是明确表示了以晋为正统,不与刘宋合作的政治态度。这样一个在晋朝时期都不愿放低身段做屈居人下的小官的人,到了不认可的刘宋时代,则更不会融入官场社会了。

一般来说,从历史上我们可以看到,贵族子弟如果不愿意或不精通仕途,多半会向文化方面发展。晋代更是这样一种典型社会:如王家潜心书法,谢家寄情山水诗,而陶渊明诗文俱佳。曾经优越的家庭条件,使他能得以广泛接触传统文化;而后来的家道中落,又促使他更加深刻地领悟到其中的更多精髓。

如何看待陶渊明的人生追求(陶渊明高洁的背后)(7)

所以,今天的我们细读陶渊明文集,里面浸透了两个字:闲、静。这两个字是其贵族情结和孔子、庄子思想融合之后提炼出来的,是安放其心境,释放自我的秘诀,也是超越了纯粹物质享乐与生活烦累所达到的精神境界。

所谓“闲”,即有关生计的俗事,他是不屑于做的,有记载,其“家务悉委之儿仆”,干好干坏,他都不在乎,“未尝有喜愠之色”。闲不单纯是拒绝汲汲于名利的慵懒,更是“心远地自偏”的心境,是远离人间烟火,只做自己想做喜欢做的事。悠哉游哉,又是独自采菊、观山,又是与同样情怀的“素心人”一起欣赏奇文、相析疑义。

所谓“静”,是远离“车马喧”的尘世和庸俗势利卑鄙的小人,淡漠世俗功利之心,不问世事,不说世事,幽居乡野,琴书相伴,身心融于自然。不过,陶渊明的闲静离不开酒。酒是营造闲静气氛和精神的酵母与助力,而且是麻醉剂,

如何看待陶渊明的人生追求(陶渊明高洁的背后)(8)

用老先生的话说就是:“酒能祛百虑”。老先生所以无酒不欢,随时离不开酒,愉悦或失意时想到的首先是酒。酒可以让他少想烦心事,在醉意朦胧中远离现实。

然而,闲静不是任何人都能做到的。很多视陶渊明为偶像,总喜欢把“纵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惧”和《归去来赋》挂在嘴边的人生活中却常常是俗人。这是为什么?

其实也很简单,这种境界它首先需要物质保障,不缺乏起码的生活资料,但又不至过于富裕,也就是那种饿不死也活不旺的状态,这是造就这种境界的最佳生活状态。其次需要周围的人认可与支持,或者说他的意志可以强加于他人之上。最后就是他本人有足够的精神力量坚守信念而不动摇。

如何看待陶渊明的人生追求(陶渊明高洁的背后)(9)

这些条件他老人家都不缺,尤其是最后精神一项。在经济方面,他有“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虽然有时候年景不好收获比较少,导致过“夏日常抱饥,寒夜无被眠”。甚至还出现过粮食吃完,只能向邻家借的时候。但大多数时候,衣食还是不缺的,经常缺的仅仅是酒而已。这其实就是他敢于羞辱上司,决然炒了老板鱿鱼而跑回乡下隐居的底气。

闲静是文学艺术创作的条件之一,但不是生活的条件,甚至还可能是生活的消极或破坏性的因素。闲静是摒弃世俗的高雅,而生活恰恰充满了世俗的烦扰。所以,为了实现理想,过上向往的生活,陶渊明为了自己精神上的操守,确实不大顾及妻子儿女的感受,甚至某种程度上还可以说有些自私。我们从下面一件事上就看得出。

有一年,陶渊明为了自己的喝酒需要,坚持要把家里所有的田都种上秫谷(一种酿酒的作物),妻子表示反对,一再要求种稻子来维持生活,估计这俩人不知道关上门干了多少场架,最后在妻子的不屈抗争之下才作出了各种一半的决定。

如何看待陶渊明的人生追求(陶渊明高洁的背后)(10)

养家糊口,是古时候一个男人的基本责任。但是后来反倒是陶渊明抱怨妻子不理解他,不支持他,达不到传说中春秋时楚国老莱子老婆的觉悟,也就是那个“室无莱妇”的典故。故事是这样的:

这位妻子是汉代刘向在《烈女传》中树立的一个“贤惠”的典型。老莱子是逃世的隐士,躬耕山间,生活清苦,楚王闻名前来邀请他出山参政,老莱子的妻子认为,吃了人家的酒肉,就得忍受人家的鞭打。做了人家的官,就得准备被砍头。一旦为人所制,就不可能免除祸患。

于是,夫妻双双逃亡,避居他乡,继续过着自由自在的隐士生活。而陶渊明觉得可以不断提升自己,但却改造不了老婆。这份苦恼,估计也是他一生浸泡酒中的原因。其自私和任性的一面我们可以略窥一二。我们还可以看到陶渊明留下的大量作品中,基本都没提到自己老婆,偶尔提到也是一笔带过,还远不如后来生活际遇远不如他的一生颠沛流离的杜甫。

如何看待陶渊明的人生追求(陶渊明高洁的背后)(11)

好吧,老婆还可以说是感情不合,素质相差太大导致的沟通有问题,但作为自己嫡亲的血脉,儿子的成长总不能不管吧?

在对待五个儿子的教育方面,陶渊明也基本不怎么操心,成天光顾自己与朋友读书、品文、弹琴、饮酒、旅游,或者也可以说是管教不得法,没有把自己的文学才能传递给下一代,当然,才能这个东西不是可以遗传的,他的几个孩子们在文学方面估计也都没什么天分。

但作为这样一个文学大家,家庭文化氛围起码还是应该很浓厚的,自古以来,在传统的家庭教育中,父亲都是起着举足重轻的作用。让我们来看看老爷子的几个儿子是什么样子,在他的作品中有过对几个儿子的描述:

如何看待陶渊明的人生追求(陶渊明高洁的背后)(12)

“虽有五男儿,总不好纸笔。阿舒已二八,懒惰故无匹。阿宣行志学,而不爱文术。雍、端年十三,不识六与七。通子垂九龄,但觅梨与栗。”所以老先生最后表示伤心失望,只能听其自然,随他去吧。说到:“天运苟如此,且进杯中物。”

老大到老四我们就不说了,老五才九岁的孩子,“但觅梨与栗”是非常正常的事,完全有培养的基础和时间,但老爷子的态度却是一副随它而去,这不能不说明问题。况且,他不知道的是,他成天杯不离手,与几个孩子的不成材绝对有直接关系。甚至有人考证,几个孩子的智力不高很可能也和他酗酒有很大关系。

老爷子一生自己过得潇洒优雅,家事统统撒手不愿过多操心。不过,人毕竟是感情动物,只要是人,再冷酷的人内心多少也都有份柔软的地方。对老婆,老先生虽然没有愧疚且还有抱怨。但对儿子,则还是有份内疚,觉得有所亏欠。

如何看待陶渊明的人生追求(陶渊明高洁的背后)(13)

晚年的陶渊明曾有一篇写给儿子的信流传甚广。在这封信里,给人印象最深的,仍然是他的精神世界写照。在文中老先生依旧一不留神便夸起自己来。“偶爱闲静,开卷有得,便欣然忘食。见树木交阴,时鸟变声,亦复欣然有喜。常言:五六月中,北窗下卧,遇凉风暂至,自谓是羲皇上人。”

前面这段闲静的生活状态,不知道羡煞多少文人墨客。但是这封信毕竟是对儿子的交待,所以后面也说到对因为自己的性格和追求,与世道相悖,给儿子们造成的困苦生活“幼而饥寒”,很是内疚和忧虑。“汝辈稚小家贫,每役柴水之劳,何时可免?念之在心,若何可言!”

估计这份内疚一直是存在陶渊明内心很久了的,不过,老爷子内疚是归内疚,自己却不可能做出任何改变,最后只能寄希望于几个儿子以后能够抱团取暖。

如何看待陶渊明的人生追求(陶渊明高洁的背后)(14)

在生活中,一个人,无论过着什么样的日子,只要心甘情愿,是自己设计的路线,都可以无怨无悔地忍受。可以像子路一样穿破衣烂衫,站在一群被高级裘皮围裹的富贵人中,依然心境坦然,气宇轩昂,毫无自卑猥琐之态。

然而,一旦结婚生子,再想继续这样走下去就很难了。尤其是孩子方面,如果你看到孩子在吃穿生活学识诸方面均不如同伴小朋友,完全输在起跑线上,谁还能心中波澜不兴?我们可以看到历史上造就叛徒最厉害的一着手段,就是拿老婆孩子做威胁,很少有人扛得住。孩子,是正常人心中最柔软的部分,也是一个正常人很难以坚硬起来的软肋。

所以在这封信中,我们可以看到陶渊明心中也有这道坎,也同样过不去。但是面子还是要的,陶渊明就是陶渊明,知识渊博、熟读古书的他给自己找到了一个奇葩榜样来为自己辩解:王霸的故事。

如何看待陶渊明的人生追求(陶渊明高洁的背后)(15)

王霸在《后汉书·逸民传》中有记载,在《列女传》中也有其妻的专门介绍。他是西汉末东汉初太原广武人。志向清高,隐居不仕。

其妻与他情投意合,也不为外间花花世界所动。楚相令狐子伯是王霸的发小,两人一直关系很好。有一次,令狐派儿子给王霸送信。其子也是郡功曹(郡守助理),车马衣服光鲜靓丽,气度不凡。王霸的儿子正在田间耕作,听说家里来了客人,就扔下锄头跑回来。看到令狐公子这样的气派,顿感自卑自惭不能仰视。

王霸看后心中酸楚,面露愧容。客人走后,王霸闷头躺着,长久不起。妻子奇怪,问起缘由。王霸开始不好意思说,妻子以为是自己哪里做的不好,便主动道歉。王霸这才道出心中苦楚,原来他看到儿子与令狐儿子的差别,一个容光焕发,一身华服,举止大方得体,而另一个蓬头垢面,不识礼数,见客不知所措,自然矮人一头。

如何看待陶渊明的人生追求(陶渊明高洁的背后)(16)

父子情深之下,王霸自然心里不是滋味。妻子说,你一直修养清高节操,不屑于荣誉地位,令狐子伯的富贵与你的志向比较哪个更高呢?怎么能忘了宿志而为子女惭愧呢?王霸立刻起身笑着说,你说得对呀!于是和老婆坚持终身隐遁。

这段王霸夫妻同心的故事,让陶渊明十分释怀,虽然老婆跟王霸的老婆不同,但自己也要像王霸一样坚持理想,所以子女的事情就不用介怀了吧。所以写下了:“尔之不才,亦已焉哉!”既然自己做了“羲皇上人”,那自然就做不了国民好老公好父亲了。

不过说实话,如果老先生顾及妻子儿子的处境,转身重新投入官场,放弃闲静,否定桃花源,还会是五柳先生吗?还能写出那些隽永飘逸潇洒的诗文吗?正如杜甫也正是颠沛流离、凄苦不堪的生活才成就了他那些震古烁今的千古名句。

人生永远都是这样的两难,但是,老人家在临死前,真的能彻底释怀,没有那份遗憾内疚了吗?想来是不可能的。

如何看待陶渊明的人生追求(陶渊明高洁的背后)(17)

中国有句老话,家国不幸诗家幸,我们在庆幸中华文化有陶渊明这样一位增光添彩的伟大文学家时,应该怎样面对其妻子和五个不幸的儿子呢?如果感谢他们困苦的生活是成就了陶渊明的伟大牺牲,这是对他们的赞美,还是揶揄?是我们对陶老先生的热爱,还是对其妻子儿女的无情?

陶渊明可以这样说:“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但作为后世价值观已经不一样的我们,却只能是:“欲辩已忘言”。

从责任和人文情怀的角度上,这个问题确实很难回答。但是,有一点我们还是应该明白的是,千百年来,陶渊明也仅唯此一人,我们大多数人是做不了陶渊明的,我们这些俗人来到这个世上,身上就有着世俗责任,对父母,对妻子,对孩子,否则的话,你最好就选择不婚不育。同时在这里也告诫女人,最好远离这些不愿意参与世俗的男人。

如何看待陶渊明的人生追求(陶渊明高洁的背后)(18)

毕竟,红酒固然能带给你精神上的享受,但面包才是让你拥有这种享受机会的根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