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微商比现在更红火的一段时间,我的一个高中同学斥巨资加盟了一个微商品牌的总代理。巨资差不多是4线小城一套三室两厅的首付吧。我当时就惊呆了!因为该微商的产品是内裤,卖点是“穿他们家品牌的内裤,女士可以治疗妇科病,男士可以治疗前列腺疾病”。我觉得作为一枚大学毕业生,受了这么多年的教育了,就算不信马列主义,起码能明白“有病得去医院治疗”这点吧。你能相信这样的产品能赚钱?

不要再交这些智商税(为什么你一直在交智商税)(1)

当然,产品可能不赚钱,但模式赚钱,微商的盈利套路一直是“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米”,一层一层的总代、区域总代、城市总代下去,到了最后一个小代理,产品价格已经吓人。归根结底,微商不是通过卖产品来获得盈利的,而是通过人头代理费赚钱的。产品最后都堆积在每一个小代理手中。

去看微商的朋友圈,内容大多只有这么三种: 晒单,我今天卖掉了十几二十几百单诶。配图是收钱截图和快递单。 业绩达标,美美地、帅帅地参加游轮、香格里拉、大别墅、大会场的团队活动了。配图是穿着晚礼服和西装笔挺的美图了3遍以上的自拍。 干了几个月微商,我靠自己的能力买车买房了。配图是4S店的横幅“恭喜某某团队某某某喜提玛莎拉蒂”及购房处房本加横幅“恭喜某某代理喜提大别墅”。

去看微商队伍,人群集中在四五线城市、家庭主妇、低学历者。我觉得原因在于他们都:

之前加入这些微商队伍的最后一级代理,现在家里成堆的内裤吧?而且微商坑的往往只剩下至亲和朋友。一开始,朋友关心你想支持你,“你开始做这个生意啦,那我支持一下。”但不会一直一直地支持啊。那些交过的智商税,真的是因为大家的思考里永远忽略了这一点:因果关系。

不要再交这些智商税(为什么你一直在交智商税)(2)

很多人可能会觉得因果关系,就是佛教里面的“因果”,种什么因,受什么果,善有善报,恶有恶报,善恶之报,如影随形,三世因果,循环不失……这些。所以心安理得地觉得“我不信佛,不怕因果,没有关系”。

不,此处的因果是因果关系。是因为什么原因,得到了什么样的结果。

比如“因为穿了这个牌子的内裤,所以妇科病好了”,不存在这样的因果关系的。

日本大学教授中室牧子和加州大学的助理教授津川友介的《原因与结果的经济学》一书中,专门阐述了“如何鉴定两个事件之间是否真的存在因果关系”

作者自序称这本书花费了巨大的心血,只是为了大家在日常生活中,正确理解了因果关系和相关关系的差异,训练自己思考是否存在因果关系,就可以摆脱偏见或无稽之谈的束缚,做出正确的判断。

作者把正确区分因果关系和相关关系的方法论称为“因果推理”。

当然,既然作者的目的是为了便于大家理解,所以书中也是用了浅显易懂的方式去详尽地讲解了因果推理最根本的思维方法。大家可以把本书当作因果推理的“入门的入门”。既然是入门的入门,自然也不涉及到经济学的基础知识,也没有用到任何公式。每个人读完之后,起码能理解真的因果关系是什么样的关系。

不要再交这些智商税(为什么你一直在交智商税)(3)

通过书中的办法,我也来重新审视一遍那些我们交的朋友圈智商税,然后根据“因果推理”法去一一破解。

判断因果关系的三个要点

判断两个变量属于因果关系还是相关关系时,可以通过以下三个问题进行质疑。

1、是否“纯属巧合”?

书中用了图表的方式,说明“温室效应的加剧导致海岛数量下降”。看表格数据,两个事件看似有关,其实这就是纯属巧合。像这样两个变量的变化趋势只是碰巧相似,这是“伪相关”。

不要再交这些智商税(为什么你一直在交智商税)(4)

比如“吉卜力的诅咒”,有人通过几个数据得出“只要日本的电视台播出宫崎骏导演领导的吉卜力工作室的电影,美国股市就会下跌”。美国的《华盛顿时报》也曾报道过这条法则并一度引起热议。但是,这条法则正的是“纯属巧合”造就的典型的伪相关。(经济学会把这种情况成为存在“噪音交易者”)

其实在生活中常发生这样的事,大家误以为的因果,可能是“封建迷信”。比如“去看了某某大仙,病就好了。”这是我的一个医生伯伯说的笑话,在乡下医院工作,会遇见一些病人伤寒感冒之类的,吃了医生开的药,但并不信任这个药,还会去看“大仙”,“大仙赐了神水”,ta喝了,最后病好了,并不会以为是医生开的药的效果,而会说是“大仙神力”。再一传十、十传百,“大仙”有神药,去求药的人就多起来了。明明是巧合,却有很多人当成是“因果”。

探讨“是否存在因果关系”时,一定要先质疑一下两个变量之间的关系是不是纯属巧合呢?

2、是否存在“第三变量”?

专业术语说同时影响原因和结果的“第三变量”也叫“混杂因素”,它可以把纯粹的相关关系包装成因果关系。

不要再交这些智商税(为什么你一直在交智商税)(5)

书中的例子是“体力好的学生学习能力更强”。可能一些家长看到这个观点,就马上让孩子去锻炼身体了。但是,判断“体力与学习能力之间存在因果关系还为时太早,说不定有另外的变量同时影响着孩子的体力和学习能力。比如“父母对教育的热衷程度”等。热衷教育的父母可能会让孩子学习运动项目或者注重饮食健康,同时还会督促孩子好好学习,因此孩子的学习能力就比较强。这则事例中,提高孩子学习能力的不是体力,而是“父母对教育的热衷程度”。

生活里面,朋友圈里有这样的广告“睡了某某牌乳胶床垫的人睡眠质量都变好了”。可能一些朋友看到这个都去买该品牌乳胶床垫了。但是,睡这个床垫的和睡眠质量之间不存在因果关系的。极大可能有另外的变量影响着睡眠质量。比如“最近工作压力不大,孩子已经考完高考了”,原来因焦虑而引起的睡眠质量不佳,现在无压力,自然变好了。

所以,探讨“是否存在因果关系”时,还要质疑是够存在同时影响原因和结果的“混杂因素”。

3、是否存在“逆向因果关系”?

书中的案例时警察与犯罪的关系,警察多的地方,犯罪案件数量也多。但是将警察多视为犯罪案件数量多多原因难免有些牵强,倒不如说因为这个地方犯罪多发,所以部署的警力多。本以为是原因的事件,其实是结果,本以为是结果的事件其实确实原因。这种就叫“逆向因果关系”。

一家餐厅的位置特别难定,所以位置少。或者这个事件和结果也可以倒过来,因为餐厅的位置本来就少,所以特别难定。

当两个变量之间存在因果关系时,原因再次出现的时候,能得到的是一样的结果。但是不存在因果关系时,每一次原因再次出现,几乎不可能得到相同的结果。

不要再交这些智商税(为什么你一直在交智商税)(6)

那么我们又如何证明因果关系呢?

如何证明不存在上述三种情况呢?方法就是对现实和“反事实”进行对比。“反事实”是指对过去未曾发生的事实所做的假设,例如“假如当时没有……,那么……”。需要将设想的与现实完全相反。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也会有这种的想法:

“如果当时进的是另外一家大学,我现在的工作会不会比较好?”“如果当时没有离开他,我现在会不会过得比较好?”

这些都是典型的反事实思维。

法国哲学家布莱士·帕斯卡曾经说“如果克里奥帕特拉的鼻子再塌一点,世界史就会改写了。

所以要证明因果关系的存在,必须对“事实”中原因发生后的结果与“反事实”中原因发生时的结果进行对比。

书里面用的假设是珠宝行公关部做广告投放活动,是哪些变量影响了最后的销售数据。如果有时光机,两个同一时间段,一个投放广告,一个不投放广告,用销售额的差别,来证明了“广告和销售额之间的因果关系”。

不要再交这些智商税(为什么你一直在交智商税)(7)

这种用“时光机”来制造反事实当然是不现实的,也就需要我们用“最贴切的值”替换反事实,还是延续刚刚的假设,假设你有4家店,其中2家投放广告,另2家不投放,最后的销售额会有什么样的差别。

不要再交这些智商税(为什么你一直在交智商税)(8)

那么想象不出正确的反事实就会被无稽之谈蒙蔽吗?作者强调的是明确是够存在因果关系,是对比事实的结果和反事实的结果。比如之前在网上有一些消息说,一个老太太活到100多岁,人家问她长寿的秘诀,她说想喝酒喝酒,想抽烟抽烟。那大家就会误以为是“因为抽烟喝酒,所以老太太长寿。”要证明抽烟喝酒和长寿存在因果关系,就必须用”同一个老人在没有抽烟喝酒的情况下的寿命“的反事实的结果进行对比。

“大数据”已经变成我们的日常生活了,但是不是所有人都能轻而易举地从里面分析出有用的数据,若想在大数据时代获得一席之地,不仅要学会分析数据,更要掌握解读数据分析结果的能力,而因果关系的推理就是其中的一个有用的能力。在美国,“因果推理”是大学的课程内容之一。如果你不想再交智商税,不想被朋友圈的各种非因果关系吸引,那就努力掌握因果关系推理这项能力吧。

19世纪杰出的美国思想家、作家拉尔夫·爱默生说了,浅薄的人相信运气,强大的人相信因果。

不要再交这些智商税(为什么你一直在交智商税)(9)


关注【F小姐读书】,一起越来越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