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兴庞各庄留养居牛骨杂耍技艺是北京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家住大兴区庞各庄镇的栗有三老人是留养居牛骨杂耍技艺的第四代传人。

所谓牛骨杂耍技艺,就是指旧时丐帮乞讨的一种技艺,其装备就两样:手里的一对牛髀骨和一根打狗棍。乞讨时,他们手持牛骨连说带唱,逐渐就成了一门技艺。“牛骨杂耍”的称谓过去是没有的,它是现代人的说法。更早以前,人们都称此为“耍骨头”。

朱元璋做叫花鸡的故事(发明者可追溯到朱元璋)(1)

资料图

说起庞各庄留养居丐帮“耍骨头”技艺,就不能不提清朝的一位廉吏,他就是乾隆年间的直隶总督方观承。方观承在任二十年中,为国为民,殚精竭虑,乾隆赞曰:“原任直隶总督方观承,宣力畿辅二十余载,懋功勤劳,其身后每深轸念。”

《庞各庄镇志》载:乾隆四十四年(1779年),方观承为庞各庄建留养局一所,供乞丐、逃难者居住。留养局作为赡养贫民之所,条奏得旨允准。

它相当于现在的社会救助站,当时有规定:“自十月初一起,至次年三月初十止,残、老、病、孤者可常年收养,日供粥两次,佐以盐蔬……”这让无家可归的鳏寡孤独和因患残疾的弃童有了安身之所。

方观承著有《养局案记》一书,对直隶省内留养局的分布、赈济杂民情况详加介绍,成效十分显著。方观承建立的留养局遍布直隶,共计五百六十一处。

如今位于庞各庄镇原团结村南侧的留养居(即清代的留养局),就是当年其中的一处,它有正房五间、院落一所,门楣书“留养居”三字。

据长期研究大兴本土文化的专家孙英才先生介绍,庞各庄历史悠久,由清代直隶总督方观承所建留养居收留了不少孤残人士,从而衍生出庞各庄丐帮,随着他们的到来,牛骨杂耍技艺在当地流行了数百年,一直很有影响。

孙英才介绍道,说起庞各庄的牛骨杂耍技艺,还有一段流传极广的传说。据说,牛骨杂耍技艺的发明者可以追溯到朱元璋。朱元璋从小贫寒,给地主家放牛,一年下来,牛是养肥了,地主家杀了牛,却以不养闲人为借口把朱元璋逐出家门。朱元璋走时,见两块牛前髀骨,形状如扇,拿起来很“趁手”,就一直留在身边。每到一个地方,朱元璋双手持两块牛骨,见景生词、随编随唱,沿街行乞,后来他又得到两个叫花子的帮助,渡过了难关。朱元璋称帝后就重赏了这两个叫花子,并赐“杆子”下坠彩穗,还将自己所用牛骨一并赠予他们。朱元璋御赐的两块牛骨上,再配“左手六,右手七”共十三个小铃铛,非常威风。据说,朱元璋赏赐的还是金铃铛,十三个铃铛代表明朝的十三个省。明朝政治中心北移到北京后,这些“朱家门”丐帮也大量北上,到京城讨生活。一直到后来,北京周边的丐帮以“朱家门”手持牛骨说数来宝的居多。

当年,丐行也是有门有派、有师承的,他们的手艺全是靠师傅口传心授的。一般手持牛骨连说带唱的是门里出身的“正规军”,其余不说不唱的就是散兵游勇了。

孙英才说,牛骨杂耍讲究即兴创作,乞讨者拿着牛髀骨打节拍,看见什么说什么。常用句式为可以断开的“三、三”六字句和“四、三”七字句,比如:“要打架,奔正东,一对一个,你稀松;要打架,奔正北,一对一个,你白给……”

旧时,庞各庄留养居丐帮要碰上谁家盖房正上梁时,他们会这么唱:“盖房正逢黄道日,上梁恰是紫微时,眼看华堂盖完毕,东家千万别小气,赏碗热粥不嫌稀……”遇上贺寿的人家这么唱:“听说太爷今古稀,贺寿晚辈来的齐,虽说未见寿星样,定比太白金星强,金星强,金星照。百岁高龄要达到,定能到,牛骨敲,太爷赏个大寿桃。”

这些乞讨者经常围着商家说赞扬的话,并向商家讨赏。他们还可以用来表演民间传说和历史故事,如《白蛇传》、《单刀会》等。久而久之,原本是乞讨手段的技艺上升到传统文化的高度。

当年的大兴县人少地多,比较富庶,再加上又建有留养居,本乡和外乡的乞讨者便纷至沓来。牛骨杂耍一直非常兴盛,目前,有记载的庞各庄留养居牛骨杂耍技艺传人就有五代:一代张瘸子、二代刘振坤、三代张万庆(此三人已故)、第四代栗有三、第五代栗国民。第四代传人栗有三如今九十高龄,他原为房山下英水村人,年少时成为孤儿,十岁时沿途乞讨来到庞各庄留养居,与这里的两位残疾师傅相依为命。1949年后,他表现突出,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历任村主任、党支部书记,还当选过劳动模范。

据栗有三老人回忆,他住在留养居时会“耍骨头”的有五六个人。能出单时就一个人上街抓活,遇有红白喜事、买卖庆典时就三五成群组团而去。他们的唱词没有一定之规,全部是触景生情,随唱随编,这才考验表演者的应变能力。

(原标题:北京“非遗”:大兴留养居牛骨杂耍技艺)

来源:北京晚报 | 作者 刘连良

流程编辑:U016

版权声明:文本版权归京报集团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改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