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上春树的一本书《爱吃沙拉的狮子》书里这样介绍自己:

“我是一个不爱说话的人,偶尔会口若悬河,但平常都是闷葫芦一个。”

上大学时,他有时一连半个月都不跟人说一句话。

工作后,他不喜欢公开露面,就算是领奖,他也宁愿让责任编辑代劳。

跟陌生人做对谈和书信往来之类的工作,他都一律回绝。

年轻时,村上春树也曾尝试过改变性格。

不爱说话的人内心想很多(不爱说话的人请努力生活)(1)

那时他在经营一家酒吧,为了生计,村上春树每天逼着自己和一些顾客聊天。

客人光临时,便面带微笑地寒暄:“欢迎光临!”

但这个过程,对他来说备受煎熬。

所以他索性放弃这种念头,不再与自己较劲:

“一个人安静地待在井底,是我做了一辈子的梦。我是那种喜爱独处的人,每天有一两个小时跟谁都不交谈,独自跑步也罢,写文章也罢,我都不感到无聊。”

很喜欢一句话,性格内向不是缺点,你要允许一些人,有安静的青春。

伯牙死后,子期摔琴断弦,不复弹琴,因为再也没有人懂他的琴声。

孔子在唯一能与自己进行心灵对话的学生颜回死去时,绝望地喊出了“天丧予”。

大文豪苏轼则更是感慨“高处不胜寒”。

现实生活中,那些独来独往,也不爱说话的人,很多人已经“一骑绝尘”,思维境界、能力水平早已经远远超出了所在的圈层。

不爱说话的人内心想很多(不爱说话的人请努力生活)(2)

他们就像《肖申克的救赎》中的那句经典台词所说的:

“有些鸟儿是关不住的。它们不依恋笼中的安逸,而一心向往笼外的自由。”

这样的“高人”往往就在我们身边。

那个卓尔不群的人,只有到适合他的人群中去,才会被认同、被肯定、被赞赏。否则,便很有可能“虎落平阳被犬欺”。

他们选择沉默,是在蛰伏,是在蓄能,等待着爆发的机会。

王小波在《沉默的大多数》里谈到了自己对于沉默的看法,他说:“我在沉默里过了很多年,插队,当工人,当大学生,后来又在大学里任教。照我看,不管干什么都可以保持沉默。”

沉默,不是一句话都不说,而是不说没有意义的废话,沉默是对于自我的要求,也是对于自我的负责,王小波说自己沉默是因为信不过话语圈,他觉得话语圈是一座声名狼藉的疯人院。

因为你有一个辽阔的内心世界,这种精神高度,是常人可望而不可即的。

一个人最迷人的地方,永远是充实的内心和丰富、有趣的灵魂,这是别人拿不走的东西,这是你为人处世的底色,内在丰盈了,人格也便立体了。

不爱说话的人内心想很多(不爱说话的人请努力生活)(3)

毕竟每个人的内心都不是能够显而易见看得清楚的,有些时候,你揣摩了许久都不知道对方心里是怎么想的,那就莫不如不再迎合和讨好别人,只要关注自己的内心就好了。

内心足够强大了,拒绝了那些没必要的无效社交,节省的是自己的时间,也能让自己拥有更多的时间去提升和完善自己,帮助自己变得更加强大。

到了那个时候你就会发现,你的话越是少,外人就越摸不透你,反而对你多了一些敬畏,因为深藏不露这个词每个人都知道,却不是每个人都能够做到,你只有做到了,才会更加冷静和理智。

《夏目友人帐》中说:

“我必须承认生命中大部分时光是属于孤独的,努力成长是在孤独里可以进行的最好的游戏。”

如果你不爱说话,那就努力生活吧。

在独自的时光里,一点点编织自己的丰富人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