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时报记者 吴雨欣

上海话侬好伐什么意思(上海闲话侬晓得伐)(1)

曾有这样一个故事,在上海某大学,一个外地男生进电梯后,跟进来一个上海姑娘,张口就说:“搂搂抱抱亲亲,好伐?”外地同学大惊,以为上海姑娘开放到这种程度,匪夷所思不敢妄动,姑娘随后白了他一眼。后来,这哥们儿把事情告诉室友,上海室友沉思良久,缓缓道出:“伊讲额大概是,六楼帮吾揿揿,好伐!”

初到上海,你有闹过不懂沪语的笑话吗?记者就曾在外出采访时,碰上一屋子人都讲上海话,试着听了听,仍是一头雾水,只能不好意思地说:“能讲普通话吗?”要融入一个城市,最好的方式是先学会它的语言,报社编辑部的“老上海”便向记者推荐了一个公众号,据说是学上海话的神器。

嗑嗑瓜子唠家常,上海阿姨赛奇葩,“辣快妈妈不开花”是一个用上海话讲故事的公众号,日常琐事用上海话记下来,形成连载,家长里短也能变得格外有趣。

故事里有个永恒不变的女主角,就是作者的妈妈王阿姨。在作者看来,不出丑、不被牵头皮的过去,就不叫王阿姨的青春,于是《王阿姨之匆匆那些年1》至《王阿姨之匆匆那些年7》,系统地讲述了王阿姨的青春年华。作者之所以开公众号,估计也与王阿姨的育儿观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因为王阿姨的育儿观只有一个,要培养出一个“冲得出”的小孩,所以从作者记事起,就有不少抛头露面的机会,

开个公众号自然不在话下,短短几个月,就写出了阅读量10万+的文章《王阿姨之劳力士啊劳力士》。

除了记录王阿姨的青春年华,作者还连载了王阿姨瑞士旅游的故事,形成《闯瑞士》系列。别看只是生活记事,篇篇文章的阅读量都接近2万,每个段子都让人笑过之后想流泪,甚至有粉丝呼吁,把王阿姨的故事拍成电视剧,并调侃:每个家庭都有一个“王阿姨”。

现在,辣快妈妈不开花中的文章分为“连载”和“有的没的”两个主题,非连续主题的文章都会被归类到“有的没的”,连载的时间也不固定,有时两天更新一篇文章,有时将近半个月才能再次“见到”王阿姨。

对于上海人来说,这些文章接地气,沪语读着亲切,看着王阿姨就像看到自己的妈妈;对于非上海人而言,则可以通过文章窥探一个典型的上海家庭的相处模式,并通过作者的文字表述,学说沪话。与句句跟读学沪语的方式不同,辣快妈妈不开花里的文章只有文字,好在这些文章大都是普通话与沪语穿插,即使不懂沪语的人,也能通过整句或整段描述推测出故事情节。

推荐阅读

1一进宝马4S店,王阿姨一个箭步冲向X6,“喔唷,各部车子嗲额呀,大得来像只船!各是阿拉额大宝马啊?”我说,不是的,这个要100多万来。她马上话锋一改,“各种车子,被我开开还差不多,侬是压不牢额!”然后又嫌鄙地看着边上的X1说,“各算啥,大宝马额孙子咯,阿无卵冲当金刚钻啊!”

——《王阿姨之小宝马风波》

2王阿姨瑞士回来之后,一直念念不忘劳力士。看着我戴着绿水鬼,心情一般的时候,眼睛白法白法;心情好的时候,羡慕地说,“侬晓得伐,妈妈其实戴男表也老嗲额。老早我年轻额辰光,戴额就是上海牌男表,不要太潇洒哦。要么,侬各只落水鬼被我戴两天?”;心情差的时候,就戳心经,“我真额噢,养得着侬各能噶额儿子也算我路道粗!小家败气得来,连帮自家额亲娘买只劳力士也不肯,自家么戴得来开心得来要死,自私!”

——《王阿姨之劳力士啊劳力士》

3当年我进了大学,王阿姨当着我的面说,“喔唷,侬各种读书读得来七翘八裂额朋友,能考到各只学堂,额高头真额是碰到天花板了!”对着左邻右里么,总是眼睛瞟法瞟法、神兜兜地说,“各只学堂考进去么,一只脚已经踏进外交部来。”

——《王阿姨之向外交部挺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