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坦森监狱实验真实改编电影(尼克尔森经典之作)(1)

早在电影《飞越疯人院》诞生前10年,福柯便已发表了他的成名作《疯癫与文明》。两者的视角具有显而易见的亲缘性,用后者的理论来解读这部经典影片,自然成为非常流行的研究套路。

但即便观众没有读过福柯,也能非常强烈地从这部影片中感受到创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这不是一个深奥的故事,至少在叙述方式上,它具有典型的好莱坞个人英雄主义的逻辑架构。并且,在其早期演艺生涯中,杰克·尼克尔森在该片中的表现要胜过他的另一部代表作《唐人街》。

斯坦森监狱实验真实改编电影(尼克尔森经典之作)(2)

罪犯的抗争

由他饰演的主人公麦克•墨菲曾经犯下多起罪名,由于厌恶监狱里的强制劳动,佯装精神异常被送进了精神病院,以为这里可以成为他的避难所。

影片中麦克•墨菲只是以一个游离于社会主流规范之外的小人物身份出场,这类边缘人自然也是福柯著作中的主要研究对象;随着剧情的发展,他最终成为了精神病院里的精神领袖,而变成反抗权力体制的英雄人物并非其本意,这也符合好莱坞对平民英雄成长道路的常规设定。

斯坦森监狱实验真实改编电影(尼克尔森经典之作)(3)

作为一名罪犯,他只是想来这里逃避苦役,精神病院的冷漠和非人性化管理却让他难以忍受,于是挺身而出,开始带领精神病院里的疯友们反抗压迫寻求自由。

众人与瑞秋医生的第一次尖锐对抗只是因为他想看一场棒球比赛,为了达到目的,他必须联合其他人。

斯坦森监狱实验真实改编电影(尼克尔森经典之作)(4)

实际上,只有精神病院可以提供给麦克•墨菲充当某种意义上的英雄的可能。在这里,他内心的反社会情绪顺理成章地转化为对精神病院内的权力制度和管理体系的愤怒。他的反抗行为很大程度上不过印证了一句名言:瀑布之所以壮美是因为它没有退路。

这部70年代中期的影片反映的是当时美国社会普遍盛行的嬉皮文化和反政府思潮,麦克·墨菲这样的罪犯和边缘人无疑是叙事的最佳载体。如果让一名知识分子承担这一角色,影片的艺术表现力将大打折扣。

斯坦森监狱实验真实改编电影(尼克尔森经典之作)(5)

不过,这样的人物设定需要与之相匹配的叙事策略予以支撑,它代表了平民英雄题材能够取得成功的最关键一环。对于本片而言,则是如何让一个道德观淡漠的罪犯变成一个同情弱者乃至博爱高尚的人?

主创者们为这一转变过程设计了一系列意外事件。比如造成麦克•墨菲最终变为悲剧英雄的一个重要情节是:影片最后阶段,他与外面的朋友原本计划好连夜出逃,却在当晚与精神病院里已经亲如战友的病人们彻夜饮酒狂欢,竟然大醉不醒直到天亮。第二天早上被管理人员发现,出逃计划因此落空。

斯坦森监狱实验真实改编电影(尼克尔森经典之作)(6)

在这一关键情节中,命运最终将麦克•墨菲推向了悲壮的意义高度,而并非他自愿如此。自始至终,麦克•墨菲都被未知的命运推动着,直到他顺理成章地变成人们希望看到的那个英雄。

被命运支配的悲剧英雄,无疑契合了古希腊的悲剧精神。就此而言,他比那些商业片中的好莱坞平民英雄具有更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英雄加冕

然而,这种阴差阳错的命运安排并不是造成麦克·墨菲最终结局的唯一因素。主创者们想要告诉观众的是,这一意外事件在很大程度上是必然会发生的。他既是被命运支配的悲剧英雄,但也是实现自我蜕变的平民英雄。

斯坦森监狱实验真实改编电影(尼克尔森经典之作)(7)

他的大部分看起来是为其他病人挺身而出的行为,其实归根结底是为了自己,或者说,是为反抗权力制度所不得不采取的一种策略。然而,他唤醒医院里其他精神病人被冷酷的管理者扼杀掉的自我意识则是有意为之的行为。在追求私利的过程中,他所引导的反抗精神也在客观上促成了人性与善的回归。

斯坦森监狱实验真实改编电影(尼克尔森经典之作)(8)

病人切斯威克要求瑞秋医生发还原本属于他的香烟,在遭到拒绝后,他顿时失去理智,近乎疯狂地朝瑞秋医生大声叫嚷。这是影片中最外露的象征性情节,切斯威克的举动表明病人们的心理状态在麦克•墨菲的影响下已经悄然发生变化,面对日复一日的压迫,他们终于萌发出反抗和斗争意识,他们把麦克•墨菲当作精神导师,自觉跟随他的领导。也正是在这里,福柯式的价值追求得到了最好的表达。

斯坦森监狱实验真实改编电影(尼克尔森经典之作)(9)

病人的转变拉近了麦克•墨菲与他们的距离,以至于形成同仇敌忾的战友情谊,此时的麦克•墨菲开始真正有意识地关注、理解、同情并且保护他们。影片最后,他第一次也是唯一一次因为病人而不是他自己与瑞秋医生发生激烈对抗,这是他的英雄成长之路中最重要的转折点,也是全片中最神圣的一幕:

瑞秋医生因为病人比利与一名女子发生性关系而大为光火,当众训斥侮辱,并准备对他进行严厉惩罚,敏感而脆弱的比利不堪忍受屈辱,割腕自杀。麦克•墨菲对瑞秋医生的残酷行为忍无可忍,遂扑上去狠狠掐住了对方的脖子。

斯坦森监狱实验真实改编电影(尼克尔森经典之作)(10)

如果说,此前的麦克•墨菲一直在命运的驱使下被迫替其他病人出头,为的只是达到自己的目的,并曾几度试图逃跑,使得其英雄形象尚不够有说服力,那么,影片最后出现的逃跑醉酒事件,则成为了麦克•墨菲摆脱命运而实现自我蜕变的转折点。他最后一次为病人出头,可以看成是主创者为他设计的英雄加冕仪式。

斯坦森监狱实验真实改编电影(尼克尔森经典之作)(11)

麦克·墨菲也就此迎来自己的结局:医生切除了他的脑白质,让他变成了真正的白痴。由于唤醒了病人对自由的渴望,与墨菲关系匪浅的病人“酋长”趁着拂晓的微光砸破了医院的窗户,在其他病友的欢呼声中逃离了这座人间地狱。

由于其特殊的时代背景,麦克·墨菲这一角色不可避免地成为了创作者激进社会思想的传声筒,但更多观众记住的是该片对自由和人性的讴歌。并且,由于福柯思想的巨大影响力,该片无疑获得了更为丰富的解读空间。麦克•墨菲的形象也超越了创作者当年的政治意图而散发出永恒的艺术光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