祭祀祖先和神灵(连祭祀神灵都不能做到)(1)

01

对于很多人来说,历史,就意味着枯燥、乏味的教科书,就意味着埋首故纸堆里的老学究,即使有个别人说自己喜欢历史,也更多的是喜欢那些演义性质的人物评传,或者是野史性质的宫闱秘史。

正史对于普通人来讲,似乎总是晦涩难懂,很多人可以捧着一本《三国演义》,读到精彩处甚至夜不能寐,但要是面对厚厚一套《史记》或是《资治通鉴》,那就难免会昏昏欲睡了。

但历史对于一个人的成长和发展来说,其重要性是不容置疑的。

不清楚自己国家的历史,却想要妄谈江湖、指点江山,难道这不是一件很浮夸、很愚蠢的事情吗?读史可以明智,这话真的是金玉良言。多少帝王将相、枭雄奸臣,穷其一生的智慧韬略,也只不过在史书上留下寥寥数十数百字而已。我敢说,一个人如果真的能把二十四史读通、读透,那他一定会受益匪浅。

祭祀祖先和神灵(连祭祀神灵都不能做到)(2)

2015年,几位香港年轻人有感于当今社会的功利性太盛,对历史、文化的漠视,希望让更多人熟悉我们的五千年历史,于是他们就创办了一个叫做“知史”的知识分享平台。

这些年轻人认为:历史不该是冷冰冰的,不该是只关乎治乱兴衰、王侯将相,真正的历史,是先民们有温度的生活和文化沉淀,更是一个个精彩的故事。

创办几年来,他们积累了许多幽默有趣的历史小知识。于是今天,“知史”这个平台出了一本书,书的名字也叫《知史》。不同于往常我们看到的那些枯燥无趣的历史课本,在这本书中,我们能够读到古人有趣的生活,读到一段有温度的历史。

祭祀祖先和神灵(连祭祀神灵都不能做到)(3)

02

我们都知道“仁至义尽”这个成语,它的意思是说,尽最大努力帮助别人,在仁和义这两个方面都达到极致。但你知道吗?这个出自《礼记》的成语,最早的时候竟然是用于祭祀神灵和祖先的。

《礼记》记载了古代中国的各种礼仪和规范,其当有一句话叫:“蜡之祭,仁之至、义之尽也。”这句话当中的“蜡之祭”,实际上就是后来的腊月之祭。

古人十分重视祭祀这件事,在《左传》中就有这样的说法:“国之大事,在祀与戎。”“戎”就是战争,可见,在古人眼中,对于一个国家来说,祭祀与战争,有着同样重要的地位。

祭祀祖先和神灵(连祭祀神灵都不能做到)(4)

不论是祖先、神灵,还是风、雪、雷、雨这些自然现象,在古人的眼中,都是需要毕恭毕敬进行祭拜的事,而腊月作为万物收成的季节,自然也需要一场盛大的祭祀,这就是“蜡祭”。

那为什么要用“仁之至、义之尽”来形容蜡祭呢?

在《礼记》中,是这样描述蜡祭的:主先啬而祭司啬也,祭百种,以报啬也。飨农及邮表畷、禽兽,仁之至,义之尽也。古之君子,使之必报之。迎猫,为其食田鼠也。迎虎,为其食田豕也。迎而祭之也。祭坊与水庸,事也。

先啬的意思就是先农,指古代以务农为生的氏族,也就是受到神农氏传承的氏族。据说,神农氏“始作腊祭,以告上苍”,自此这个习俗便流传下来。

百种,就是各种作物的神灵,古人认为,万物有灵,因此,谷有谷神,稻有稻神,合为百种。

农就是农神。我国古代崇拜的农神一般是指后稷。稷即粟,《说文解字》称其为“五谷之长”,是我国古代最早栽培的旱地植物。《尚书·舜典》中提到:“帝曰:弃,黎民祖饥,汝后稷,播时百谷。”这里所说的弃,是黄帝的玄孙,在尧舜时代,掌管天下农业之事,因此他被百姓奉为稷神,也就是后稷。

祭祀祖先和神灵(连祭祀神灵都不能做到)(5)

至于邮表畷,汉代大儒郑玄指出:“标表田畔相连畷处,造为邮舍,田畯居之以督耕者,故谓之邮表畷。”也就是说,邮表畷是指田间供农人遮暑憩息的凉亭,以及用来分隔和连接田亩的田垄和道路。

要祭祀的还有禽兽,禽兽本来是鸟类和兽类的统称,但在这里是有特指的,那就是猫和虎。猫可以捕杀偷食粮食稻谷的鼠患,而虎可以捕杀糟蹋田间作物的野猪,因此,这两种猫科动物,也会受到先民的祭祀。

坊与水庸都是常见的水利工程,“坊”通“防”,其实就是堤防的意思。而水庸则是用来引水和泄水的渠道。古代水患严重,为了避免庄稼作物被洪水冲毁,因此需要在上游筑堤,下游挖渠,以御水患。大禹就是因为治水有方,才受到舜的另眼相看,并成为舜之后的华夏氏族首领,开启了夏王朝的序幕。

你看,在这场盛大的蜡祭中,需要祭拜的对象有这么多:先农、五谷之神、农神后稷、养家护天的兽类,以及兴修的水利工程。由此可见,蜡祭既是为了感谢诸方神灵的庇佑,使得今年得以丰收,又是为了祈求来年仍然能有不错的收成。所以《礼记》才会说:“不忘恩而报之是仁,有功必报之是义也,蜡祭有仁义之至尽也。”

祭祀祖先和神灵(连祭祀神灵都不能做到)(6)

03

其实,蜡祭还不仅仅是为了报答那些有灵之物。在蜡祭这一天,先民们会举办一场全国性的祭祀活动,上至天子王孙,下至平民百姓,所有人都会停工一天,参与到祭祀活动中。

由于蜡祭是年末最重要的一次祭祀,因此规格之崇高、仪式之盛大,都是绝无仅有的。各地最德高望重的人会带领人们,按照一整套繁琐隆重的仪式,向诸方神灵进行祷告。

祭祀祖先和神灵(连祭祀神灵都不能做到)(7)

祷告结束后,就是歌舞和音乐的环节了,那些最能歌善舞的姑娘和小伙子,就开始尽情欢愉,而其他人都可以在歌舞声中,自由自在地聚餐、饮酒——这也是一年当中极少数几个能够放纵喝酒的日子,可以说是举国同庆。

其实在周代的时候,除了蜡祭之外,还有另外一个祭祀祖先的祭典,称为“腊祭”。《礼记·月令》云:“腊先祖五祀,劳农以休息之。”从这里可以看到,“腊祭”是专门拜祭祖先的。

这两个祭祀之日,一个用于拜祭神灵,一个用于拜祭先祖,原本是泾渭分明的,但由于时间接近,且名字也非常相似,一个是“蜡烛”的“蜡”,一个是“腊肉”的“腊”,实在很容易混淆。因此,到了汉代的时候,就把两者合并起来,统称为“腊”,每年冬至之后的第三个戌日即为腊日。

《说文解字》曰:“腊,冬至后三戌,腊祭百神。”

到了唐代以后,由于国力日益强盛,与周围国家的文化交流也越来越频繁。许多源于国外的文化风俗,逐渐传入到中国内陆,并逐渐被包容性极强的华夏文化给同化成具有中国特色的国外文化,这其中就包括源于印度的佛教。

在佛经传说中,佛教之祖释迦牟尼佛本是迦毗罗卫国的王子,他为了寻求人生的大解脱,毅然舍弃王位,出家修行。一天,他途径位于北印度的摩揭陀国时,又累又饿,加之酷暑难熬,便昏倒在地。

此时幸好有一位善良的牧羊女从这里路过,她用自己所带的杂粮,加上刚采摘下来的野果,煮成稠粥喂给释迦牟尼,才使他恢复了体力。

祭祀祖先和神灵(连祭祀神灵都不能做到)(8)

感谢了牧羊女后,释迦牟尼便找到一棵菩提树,在树下结草打坐,并立下宏愿:“今若不证无上菩提道,宁可碎此身而终不起于座!”

经过六天六夜的冥思,最终,在第七天早晨,也就是腊月初八这天,释迦牟尼睁开眼睛,看到初升的太阳,这一刻,他终于大彻大悟,就此觉醒为意为圆满的佛陀。

于是,在佛教中,腊月初八便被称为“佛陀成道日”。

随着佛教的传入和兴盛,很多寺庙的僧众会选择在腊月初八这一天,布施香谷和果蔬等物,煮粥供佛。《梦梁录》中对此有所记载:“十二月初八日,大刹寺院谓之腊八,僧众设五味粥供佛,名曰腊八粥。”

再后来,随着时间慢慢流逝,“蜡祭”最早的含义逐渐被民众忘记,但“腊八”的许多风俗,却仍然得以保存,并流传至今,不得不说,这正是历史的无穷魅力。

祭祀祖先和神灵(连祭祀神灵都不能做到)(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