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诗词,一个阳春白雪的词语,与我们的生活看似遥不可及,实则息息相关。艺术源于生活,诗词同样如此,生活就像是一片园圃中的泥土,诗词便是从这片泥土中开出的奇葩,只是,当花至落红,融于泥土之时,诗词便又回归了生活当中。
01
诗不仅在远方,更在苟且之中,风花雪月是诗,柴米油盐亦是诗。我们的言行举止,都充满了诗词的韵味,农者有“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的辛勤;渔者有“斜风细雨不须归”悠闲;兵者则有“不破楼兰终不还”热血……。
中华数千年的文化传承不息,那些古老优美的诗句,早就流淌在了华夏儿女的血液之中,在中华民族这个诗的国度,耳濡目染之下,即便是目不识丁的人,在适当的时候,也能随口吟出一两句诗词。只是,因为时代和环境的变迁,一些诗句因为古今差异,在口口相传时,产生了部分理解上的歧义。
“春宵一刻值千金”便是其中的一个例子。因为一些影视剧和当代小说的传播,很多人认为这句诗是描写云雨之事,当然,它也被广泛地运用于洞房花烛夜之时,一般都是男子贱笑着念出这句诗,然后吹灭蜡烛。
正是因为如此,“春梦”、“春宵”一类的词汇,都被赋予了“云雨”的色彩,每次说到这些词语,大家都心照不宣、会心一笑,其实“春”在古人的诗词作品中,都是代指“美好”。四季之中,春主生发,万物复苏,草长莺飞,大地一片生机盎然,是最为欢快愉悦的季节,在阅读古诗词的时候,我们也不难发现,很少有关于“春”却表达出悲伤情绪的诗词作品。
02
这句诗出自于大文豪苏东坡的作品,诗名叫做《春宵》,并且被收录在了《千家诗》当中。《千家诗》是宋明清时期儿童的启蒙读物,自然不会出现负能量、黄、暴之类的作品,这本启蒙读物所收录的,都是那些音韵流畅,含义美好的诗词,《春宵》也不例外。
《春宵》
宋 苏轼
花有清香月有阴,春宵一刻值千金。
歌管楼台声细细,秋千院落夜沉沉。
此诗是一首非常简短的七绝,“宵”即“夜晚”,其内容如题所言,描写的是一个春天的夜晚。诗的第一句便非常美,是一种静态的美,苏轼通过嗅觉、视觉,来描写“花香”和“月色”,向读者展开了一幅静谧雅致的春夜。
这幅画面通过苏轼的描绘,我们能够通过文字,感受到当时的景象之优美,苏轼作为主人公,身临其境,他所感受的美,自然更是读者的数倍。读者尚沉醉于他的描绘,苏轼本人更加沉醉于当时的意境之中了,故而,他才会发出“春天夜晚的一刻,价值千金”这样的感叹。
当然,春夜的美不仅于此,除了近处的动态之美景,远处还有动态之美。三、四句,苏轼则用了听觉和触觉来进行环境描写。
楼台,何种楼台?“歌管楼台”。加上两个名词前缀,立即营造了一种音乐萦绕的美感,仿佛耳畔传来了丝竹管弦之声,而且声音“细细”,若有若无,更加衬托出了春夜的“幽静”,这个效果与“鸟鸣山更幽”是同样的道理,此为以动衬静的手法。
最后同样如此,“秋千”在古代是春季一个常见的景物,是年轻男女踏春时最受欢迎的运动之一,因此它也是一个经常用来表达“春”的意象。加了“秋千”二字,“院落”便少了一丝“庭院深深”的孤寂,多了一丝活泼的气息。
“夜沉沉”我们看不见摸不着,但是能够感受出来,这种感知,是视觉、嗅觉、听觉综合所带来的感受,所以最后一句,在形式上与第三句对仗,同时在意境和诗文的篇幅结构上,做了一个总结,是一个十分出彩的收尾。
当然,其中的警句还是“春宵一刻值千金”了,当时的富贵人家、官宦阶层,沉迷于美好的时光当中,不放过一刻享乐的机会,湎于酒色声乐,这便是苏轼常用的“明扬暗抑”、“虚夸实讽”的写作手法。这一句单独运用,也可以表达一种珍惜时光的劝诫,但是并非上文所说的那样狭隘。
03
最后,还有一个问题,就是诗中的“一刻”,与现在的一刻有些差异。今人有钟表,以分、秒计时,如今的一刻指的是“十五分钟”。古代则是用“漏壶”计时,用铜壶装水,然后一根有刻度的箭插在壶中,壶的底下开了一个小洞。
铜壶中的水缓慢流出,如此水平面也会到达不同的刻度,整支箭有一百个刻度,代表了一昼夜。一昼夜也就是全天二十四小时,共一千四百四十分钟,那么古代的一刻是14.4分钟,与现在的15分钟一刻有细微的差距。这个我们可以当作趣味知识,稍微了解一下即可。
编辑:程昌雄
吟一段风月俗雅,评一番古今兴衰!
文章内容手打原创,观点均为个人见解,欢迎留言讨论,如喜欢请转发关注(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存疑,联系即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