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红楼梦》里贾母给黛玉的配置:十二人的班底

文/齐云轲

岳飞是精忠报国还是鞠躬尽瘁(你真的听懂了岳飞吗)(1)

【作者简介】齐云轲,男,1988年生,生长于古蔡州大地。自幼酷爱文史。2007年以来,在各级各类报纸副刊、文艺刊物、文学网站、微信平台等媒体发表作品五十余万字。系中国散文家协会会员、河南省作家协会会员、河南省孔子学会会员、河南省青少年作家协会常务理事。

著名歌唱家屠洪刚先生演唱的这曲《精忠报国》以震撼人心的旋律,悲戚雄壮的气氛,壮丽恢弘的气势,悲愤苍凉的基调,成功地塑造了伟大的爱国英雄岳飞的光辉形象。它之所以有如此广泛的传播力和传染力,不仅仅因为前面所罗列的那些特点,更因为它是岳飞所处时代的人民情绪和民族矛盾的体现,得益于它把当时人的心理境况和怀怒未发的气愤表现了出来,成了那个时代的代言之音。

歌曲开篇即展现于人目前一幅悲壮的历史画卷:外族入侵,狼烟四起,热血男儿戎装卫国,龙旗半卷待鼓扬,战马长嘶泣北风,干戈光耀剑气霜。紧接着,歌中唱出了当时将士们的心声:心似黄河水茫茫。将士们保家卫国、御寇杀敌之决心犹如茫茫的黄河水,坚定而执着。“二十年纵横间,谁能相抗?”是说岳飞从二十岁从军到三十九岁英年早逝,其间将近二十年带领的军队(岳家军)战斗力强,几乎无人能抗。“恨欲狂”三字掷地有声,十分雄壮!特别是一个“狂”字用的极好。恨到狂的地步,可见恨之深也!

岳飞是精忠报国还是鞠躬尽瘁(你真的听懂了岳飞吗)(2)

国仇家恨,如此,亦非虚言也。但“欲狂”的恨远不止此,更兼有“多少手足忠魂埋骨他乡”的悲愤与遗恨。敌人“长刀所向”处,同胞们血洒疆场,烈士们骨埋异乡,是何等的惨烈!将士们的爱国热忱是何等的可敬!敌人的侵略是何等的可恨!真使人有“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的愤怒,有直捣黄龙报仇的决心!由此,又“何惜百死报家国 ”呢?岳飞曾经遭受奸臣诬陷,受流言中伤,但为了“还我河山”收复故土的大志,也只好“忍叹惜,更无语,血泪满眶”了!英雄抛弃个人私怨而成其大志,忠义之心可昭日月,高风亮节令人景仰!

“马蹄南去人北望 ”是最值得细细品味的,也是全曲走向高潮的起点,更使人感受到了浓郁的悲剧色彩。以宋高宗、秦桧为首的投降派,为了私利,不顾广大军民的复国愿望,连下十几道金牌,诏令岳飞班师回朝。(岳飞之死绝非简单的死于秦桧罗织的“莫须有”之罪,而是主战派与投降派斗争到白热化的政治牺牲品。)岳飞不忍功亏一篑,可又不能不要对大宋朝廷的忠心,万般无奈之下,也只好班师。

岳飞是精忠报国还是鞠躬尽瘁(你真的听懂了岳飞吗)(3)

马蹄疾奔南国,英雄北顾中原,多年来拼尽血汗收复的国土又将沦丧,遗民又要被铁蹄蹂躏,一向以“尽忠报国”为己任的岳飞怎能不悲愤,不遗憾,不洒下恸伤的眼泪!他北顾看到了什么?答曰:草青黄,尘飞扬。前者暗示岳飞班师的季节当在草木枯败的秋冬之际,加深了苍凉、悲怆的感情色彩,后者寓意深刻:或是敌人又至,或是百姓前来挽留,因为来人多,所以“尘飞扬”。

无论是敌人又来,还是百姓相留,对岳飞他们来说,心里都绝不会好受:是前者,英雄会感到成就付诸东流,复国失败,百姓又将遭逆胡荼毒之苦,绝望之至;是后者,看见那一张张痛苦而难受的脸庞,那一双双期求而悲伤的泪眼,那一声声真切而凄苦的哭泣,英雄纵使有铁石心肠也该碎了,何况是置生死于外、捐躯赴国难,深爱着国家和百姓、倡导军民共同御敌的岳飞?

岳飞是精忠报国还是鞠躬尽瘁(你真的听懂了岳飞吗)(4)

正因如此,英雄才能有“我愿守土复开疆 ”的宏愿和“堂堂中国要让四方来贺”的大志。岳飞不愿离开这热血洒过的地方,手足将士埋骨的地方,敌人时有可能侵犯的地方,而愿意留下复土开疆。我国历代王朝统治者在潜意识里均喜欢以正统自居,以我为中心,视异族异国为蛮夷,自视极高,憧憬着万国来朝,四方朝贡的盛世景象。所以,英雄的大志应该是征服四方,令八荒臣服。在今天看来,这种思想观念有充当世界宪兵或霸主的意思,显然是不足取的;但在那个时候,英雄就应该如此。

总之,这是一首非常值得反复吟唱、深刻理解的好歌,从它身上我们不但能感受到八百多年前的英雄气息和民族心理,重温一下那段令人惊心动魄的悲壮历史,而且还可以受到始终贯穿全曲的爱国主义教育。

岳飞是精忠报国还是鞠躬尽瘁(你真的听懂了岳飞吗)(5)

西湖人格编年史之公元1142年:岳飞被冤杀

探秘三国特种部队之无当飞军(4):一千人迎战曹爽的十万大军

岳家军野史:战神杨再兴,岳飞麾下一员猛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