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揭榜,不少“谢师宴”开始了,近期,也接到不少朋友咨询关于古代“谢师宴”一事情。借此,我分享古代科举中举后的一些礼节。古代科举始于隋炀帝大业四年(公元607年),一直沿袭到清光绪31年(1905年),历时1300多年。科举考试中殿试第一名称为状元,或称为殿元。按唐朝制度,凡赴礼部试者都须“投状”,故列第一名者也叫状元,也叫状头;但宋时除第一名外,第二、三名也可称状元,宋时俗称“一甲三名”。唐宋两代考进士须上京城赶考,也称“省试”。考生来源有两类,一是“生徒”,即国家学馆的考生.另一类叫乡贡,是各地方州县推荐参加考试的读书人。

那么,古人在科举高中后有什么仪式活动吗?答案是有的。科举考试的成绩公布后,新科进士须要参加各种礼节与仪式活动,比如临轩唱名、朝谢皇帝等,以及同年进士之间的各种宴集。但是最出名的还是“科举四宴”——鹿鸣宴、琼林宴、鹰扬宴、会武宴。

古代科举考试的习俗(古代科举中举后的礼节与仪式)(1)

鹿鸣宴

“鹿鸣宴”是为乡试后新科举人而设的宴会,起于唐代,明清沿用。据《新唐书·选举志》记载,“鹿鸣宴”是唐代地方官员为本地新科举人举办的一种宴请,时间一般放在发榜的次日。“鹿鸣宴”因宴会上演奏《诗经》中的《鹿鸣》篇助兴而得名,是在周代“乡饮酒礼”的基础上演变而来。乡饮酒礼的历史早见于“周王宴会群臣宾客”。

然而《诗经》最早产生于西周,所以《鹿鸣》之章最早应是在西周时期被纳入乡饮酒礼的宴曲之中。在鹿鸣宴滥觞的唐代,在宴会中,增添《诗经》之《鹿鸣》、《四牡》、《皇皇者华》与《节南山》等乐章,吹笙鼓簧,宴乐熙和,与乡饮酒礼相比更显得超迈脱俗,具备了序长幼、别尊卑、敦风励俗、教化天下等多种功能。宋代的鹿鸣宴依然非常盛行,主要记载在各文人墨客的诗作中。到后来,菜肴中真的出现了鹿肉,借以表示皇恩浩荡和对人才的器重,此宴也成了名副其实的“鹿鸣宴”,这一直盛行到清末。

古代科举考试的习俗(古代科举中举后的礼节与仪式)(2)

琼林宴

宋代,以学子为主角的宴请同样盛行,且规格更高,出现了相当于国宴的“琼林宴”。宋太祖赵匡胤当皇帝后,亲自宣布登科进士名次,并赐宴庆贺,赐宴都是在著名的“琼林苑”举行,因此得名“琼林宴”。“琼林苑”是设在宋京汴京(今开封)城西的皇家花园。宋朝状元文天祥曾有一首《御赐琼林宴恭和诗》描写琼林宴盛况:“奉诏新弹入仕冠,重来轩陛望天颜。云呈五色符旗盖,露立千官杂佩环。燕席巧临牛女节,鸾章光映壁奎间。献诗陈雅愚臣事,况见赓歌气象还。”到了元、明、清三代,“琼林宴”又称“恩荣宴”。虽名称不同,其仪式内容大致不变,仍可统称“琼林宴”。据载,辽也曾设宴招待新科进士,地点在内果园或礼部,但也沿袭宋人,称之为“琼林宴”。

古代科举考试的习俗(古代科举中举后的礼节与仪式)(3)

鹰扬宴

武科考乡试发榜后而设的宴会。所谓“鹰扬”,乃是威武如鹰之飞扬之意,取自《诗经》“维师尚父,时维鹰扬”之句。鹰扬既是对新科武举人的勉励,又是考官们的自诩。武乡试发榜后,考官和考中武举者要共同参宴庆贺,其宴就叫“鹰扬宴”。清吴荣光《吾学录·贡举》载:“武乡试揭晓翼日,燕(宴)监射主考执事各官及武举于顺天府,曰鹰扬燕(宴),仪与鹿鸣燕(宴)同。”按照规定,武举人于乡试考中后满六十周年而人又健在,重逢原科开考,经奏准,一样与新科武举人同赴鹰扬宴,这是所谓的重宴鹰扬。

古代科举考试的习俗(古代科举中举后的礼节与仪式)(4)

会武宴

武科考殿试发榜后举行的宴会。自隋朝开始,武科殿试发榜后都要在兵部为武科新进士举行宴会,以示庆贺,名曰“会武宴”。这在清朝吴荣光的《吾学录·贡举》中也有记载:“《通礼》武殿试传胪后,燕(宴)有事各官暨诸进士于兵部,曰会武燕(宴)。”清梁章巨《浪迹丛谈·武生武举》也云:“文称鹿鸣宴,武称鹰扬宴,人皆知之;文进士称恩荣宴,而武进士称会武宴,则罕有知者。”武科殿试不同于武科乡试,故会武宴的规模比鹰扬宴要气派得多,排场浩大、群英聚会、盛况空前。

此外,还有关宴,以及曲江宴、闻喜宴等。 像闻喜宴等专门的学子聚会,朝廷会特旨赏赐酒食。唐明宗之后,朝廷开始买单,是名副其实的“公款吃喝”。新中榜的进士们,参加闻喜宴的,有吃有喝,还会给赏钱。宋朝之后文风渐炽,不仅延续了唐朝的做法,规格更甚。公元1073年3月,宋神宗赏进士们钱三千缗,诸科七百缗。到了哲宗时期,赏钱的档次又提升了,进士们赏钱百万,美酒五百壶。

古代科举考试的习俗(古代科举中举后的礼节与仪式)(5)

临轩唱名、朝谢皇帝

始于宋太宗的临轩唱名,参加殿试成为进士的考生,成绩由皇帝以“临轩唱名”的方式公布。《宋会要辑稿》记载:“雍熙二年三月十五日,太宗御崇政殿试进士,梁颢首以程试上进。帝嘉其敏速,以首科处焉。十六日,帝按名一一呼之,面赐及第。唱名赐第,盖自是为始。”

谒谢先圣先师

拜谒先圣(孔子)、先师(颜回或孟子),以示感谢,一般是在朝谢结束之后。据《朝野杂记》记载,仪式在国子监进行——监礼官、奉礼官、太官、太祝、分献官,均由当年进士担任。目的主要是学习先圣、先师的高风亮节,感谢他们对儒学的贡献。

拜黄甲,叙同年

据《钱塘遗事》记载,仪式在贡院举办,选同年中年龄最大的上堂就座,状元敬拜,对方答拜;再选同年中年龄最小的,上堂敬拜状元,状元答拜……然后将当年五甲的进士名单镌刻在“题名石”上,勒石铭记,以供后人瞻仰。

立题名碑,编同年录

编刊同年小录,详细刊载新科进士的姓名、年龄、妻名、三代名讳、籍贯等信息。

古人云: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金榜题名固然重要,但慕求佳偶,喜上加喜。中唐以后,门阀士族逐渐解体,尤其是宋代以后,科举更加有利于寒士入仕,婚姻活动中在尚才、喜结进士观念中逐渐流行,官宦家族好招纳进士为婿,仕女喜与进士结缡,完成了婚姻由看重“门第”向看重“人才”的转变。在唐宋时代,有“榜下择婿”的风气。

《唐摭言》中记载:“曲江之宴,行市罗列,长安几于半空。公卿家率以其日拣选东床,车马填塞,莫可殚述。”官宦或者大富之家中如果有女待字闺中,就会在放榜之日或者进士集会时探访挑选女婿。韩愈《送陆畅归江南》诗云:“举举江南子,名以能诗闻。一来取高第,官佐东宫军。迎妇丞相府,夸映秀士群。鸾鸣桂树间,欢者何缤纷。”这首诗说的是陆畅在进士及第后,迎娶了官僚董溪的女儿。何扶《寄旧同年》诗云:“金榜题名墨尚新,今年依旧去年春。花间每被红妆问,何事重来只一人。”说的是何扶金榜题名后被某家的千金看中,择为夫婿。

除了上述所列之外,古人金榜题名之后,还有赏春花、尝樱桃、瞻佛牙、打马球等等活动,其间也有种种陋习,如烧尾宴等,这种宴会意在脱离原来的阶层,焕发新生,体现了根深蒂固的功利意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