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树新

【按】古人关于书法技法之论述浩如烟海,本号选择其中具有指导意义、参考价值者,进行简读。由于原文书家书风因素,请感兴趣的书友结合自身学习情况鉴别、理解,亦欢迎不吝留言批评、指教!文中图例范字,除少数来源古帖外,均为王树新书写。另,本号旨在书法扫盲,普及书法基础知识,传承传播书法经典。因此,欢迎关注本号,相关图文亦欢迎转载,不必联系主人,但请注明出处:欣然书院。

欧阳询,唐初书法家,书法史上楷书四大家之一。传世有《九成宫醴泉铭》、《化度寺邕禅师塔铭》、《皇甫高诞碑》、《虞恭公碑》等碑刻,存墨迹《卜商》、《张翰》等帖。传其论书有《八诀》、《三十六法》、《传授诀》、《用笔论》等,今世各版本文字存异,本系列选自《佩文斋书画谱》。

欧阳询《三十六法》之三:顶戴

原文:字之承上者多,惟上重下轻者,顶戴,欲其得势,如“疊”、“壘”、“藥”、“鸞”、“驚”、“鷺”、“鬐”、“聲”、“醫”之类,《八诀》所谓斜正如人上称下载,又谓不可头轻尾重是也。

解读:,上下结构的字很多,有一类上重下轻的,可用“顶戴”的方法,要把字势写出来,如“疊”、“壘”、“藥”、“鸞”、“驚”、“鷺”、“鬐”、“聲”、“醫”之类的字,《八诀》中有说:字势的斜正,就如同人的身体一样,上下合比例、重心是稳的,又说:不能写成头轻脚重,就是这个意思了。

“顶戴”,这个“顶”字,通常指一个物体的最高部分,在人体为头部。此法专指上下结构上面部分的处理。而“戴”,如作为动词,与人体相关时,通常指在头、面、颈部附加其它物品上去,如戴帽、戴项链、戴头花等等。而作为名词,即可认为是被“戴”的物品。“顶戴”,字面解释,即在结字时,好比为人的头部戴物品,需要本着与下部部首大小、高矮、宽窄比例协调,纵向重心企稳的原则进行。

原文所举字例,共同点都是上部结构比较复杂,有左右结构如“驚”、“鷺”、“聲”、“醫“,有左中右结构如“鸞”,甚至有更复杂的上下与左(中)右的复合结构如“疊”、“壘”、“藥”、“鬐”。要写好这些字,可按原文中说的,”斜正如人上称下载“,建立上下部首的参照(对齐)关系,即最上层部首写完后,下一层部首的起始位置、笔画的开合、部首的几何形态要做好安排。同时各个层次的高度也要有谋划,写完的效果,能达到上下重心稳如一站立的人就算是成功了。这个”人“,正是肩上扛或头顶顶着东西的。有可能静止,”平“,也可能在行进中,具一定斜度,但不失”正“。”又谓不可头轻尾重“一句,其意义在于提示我们写这类型字时,往往担心上部写大写宽而将其收紧,这个收也要合度,不能收缩过度写得过小,从而上下不协调。

举例如下图,“醫“字,上部为左右结构,则要处理成横向平衡,其头部齐,底部也齐,方便下面的部首横画安排,把它当成单独的一个字来看也基本上没有问题的。下部的”酉“左右侧纵向线条与上部左右两部分的中心有大致对齐关系,从而整字企稳。另,上下的高度相当,宽度比例合宜。

欧阳询书论三十六法教学(欧阳询三十六法之三)(1)

原文其它 相关字例如后:

欧阳询书论三十六法教学(欧阳询三十六法之三)(2)

疊,三田,按品字结构妥善安排,内部重心正,底部齐。整字的中部盖头宽度足以托住三田,”且“与三田纵向中心对齐,底横宽度控制在盖头范围之内。

欧阳询书论三十六法教学(欧阳询三十六法之三)(3)

壘,三田,按品字结构妥善安排,内部重心正,底部齐。”土“的中竖与三田纵向中心对齐,首横与三田底部宽度大致相同,底横稍宽,足以托起整字。

欧阳询书论三十六法教学(欧阳询三十六法之三)(4)

驚,”敬“按左右结构处理妥当,撇画稍短,以便”马“之顶端往上借位得紧密,四点水首点出与”敬“左部中心对齐,与”马“横折钩右侧形成的宽度足以托起整字。

欧阳询书论三十六法教学(欧阳询三十六法之三)(5)

鷺,”路“按左右结构处理妥当,结合紧密,底部几乎齐。”鸟“与”路“纵向中心对齐,四点水首点出与上部”足“部中心对齐,又与”鸟“的横折钩形成的宽度足以托起整字。

欧阳询书论三十六法教学(欧阳询三十六法之三)(6)

鬐,上中下纵向中心基本对齐,”老“之长横足以承上覆下。

欧阳询书论三十六法教学(欧阳询三十六法之三)(7)

聲,上部左右平衡,结合紧密,左撇右捺底部呈右上斜势,“耳”与上部纵向中心对齐。

欧阳询书论三十六法教学(欧阳询三十六法之三)(8)

藥,草头、”白“、”木“纵向中心对齐,中部左中右横向平衡。草头两竖收拢,底部左右两点打开,长横宽度承上覆下。

这一类型的字,还有很多,如”攀“、”擎“、”舉“等等,按此”顶戴“法之原义,重点倾向于上部复杂结构的安排,在此不一一细述了。

欧阳询书论三十六法教学(欧阳询三十六法之三)(9)

欧阳询书论三十六法教学(欧阳询三十六法之三)(10)

欧阳询书论三十六法教学(欧阳询三十六法之三)(11)

最后,照例上手写版,谢谢您的阅读!

欧阳询书论三十六法教学(欧阳询三十六法之三)(1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