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山西,你最先想到的是什么,产煤大省、煤老板?没错,从1962年到2010年,山西煤炭产量全国第一,2010年后才被内蒙古赶超。我们都知道山西简称晋,春秋诸侯争霸,主旋律就是晋,楚争霸。

山西原为古唐国,隋文帝封李渊到此,又称唐,但我们都知道山西简称晋,是由于西周时期,周成王灭了古唐国,成王将这片土地封给了弟弟叔虞,叔虞的儿子继位后,因为境内有条晋水,就把国号改为晋,从此晋成为这片土地的代号。

山西人眼里的山西省(山西你了解多少)(1)

春秋晋势力范围

四塞之地常常形容关中地形,山西的地形同样如此,区别在于区域内平原分散,面积较小,黄土地不够肥沃,境内的汾河贯穿南北,汾河水量不大,不易泛滥,形成适合农耕的谷地,松软的黄土只需简单的农具就可耕作,这样的地理环境特别适合早期人类的发展。传说尧就生活在临汾一带,大禹则活动于夏县个带,因此,山西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之一。

山西人眼里的山西省(山西你了解多少)(2)

汾河滋养文明发展

这里是突破口

山西位置处于游牧民族和中原农耕文明的交汇处,历史上匈奴、鲜卑、契丹、女真、蒙古等都曾在此争夺过,外族要进入中原,这里首当其冲,因此,山西成为抵御外族的重要屏障。同时,中国历代王朝都城离山西都很近,无论是西安、洛阳,甚至是开封、北京,距离山西都不远,夺取山西,中原也将无险可守。明末山西防守薄弱,李自成乘势而入,占领山西后,北京也成了囊中之物。

这里易守难攻

山西人眼里的山西省(山西你了解多少)(3)

四塞之地

山西东面是太行山,与华北平、原相隔,从华北平原进入山西只有八条狭窄的通道,俗称“太行八陉” ,军都陉,从八达岭关进入北京,当年慈禧逃跑到山西就是走这条道,清王朝才不至灭亡。向南分别是飞狐陉、蒲阴陉、井陉、滏口陉、白陉、太行陉、轵关陉,每一条陉都有可以守卫的关口,太行山大部分海拔在1200米以上,这里山高谷深,道路狭窄,在古代取粮十分困难。

山西人眼里的山西省(山西你了解多少)(4)

太行八陉

长平之战失败的根本原因就是从邯郸进入屯留,守备长平,走的是滏口陉,运粮是一件极其麻烦的事情,大规模作战,滏口通道根本无法支持粮草的大量运输,就算不换赵括,廉颇同样无法长守,一样难逃无粮草的结局。

山西人眼里的山西省(山西你了解多少)(5)

滏口陉到长平

南面横亘着王屋山、中条山,“太行八陉”中的“太行陉”、“轵关陉”为山西南部与中原地区的唯二通道,两陉地势极为险峻,从“轵关陉”出去就是黄河谷地(河内,现在沁阳一带,对岸是东都洛阳),《愚公移山》说的就是这里的事,故事虽虚构,但道理却没错,从山西往南,这是最方便的通道。

西面是吕梁山脉,再往西就是黄河,柳宗元称之为“表里山河”,指的是内外部均有山河拱卫。这一段谷深水急,难以通行,黄河把黄土高原从中间切开,隔开了山西与陕北。

山西人眼里的山西省(山西你了解多少)(6)

山西北部

北面是大同盆地,阴山山脉的东端,地貌破碎,不能形成有效屏障,每逢乱世,这里就是中原王朝和游牧民族拉锯的前沿,“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龙城就是太原,燕云十六州的一部分在山西,北宋失去燕云十六州,华北平原就失去了屏障。

但在大同盆地的南面,有一条恒山山脉,东接太行,西连吕梁,把山西中南部和北部完全阻隔,中间只有一个出口,就是雁门关,向东则是我们熟悉的平型关,是太原的东大门,位于恒山与太行交汇处,是当年晋国与燕国的交通要道,也几乎是唯一通道。西面是宁武关,原叫楼烦关,位于恒山与吕梁山的交汇处,是太原的西大门。由此可见,守住北部重镇大同、太原,山西就安稳。

躲避战乱的避风港

这种四塞之地,易守难攻,不会轻易被进犯,因为后勤供应的原因,也难以形成拉锯战,元之后,政治中心转移到北京,从北方来的少数民族,一旦顺利夺取北京,占领华北平原后,都不会马上攻击山西,而是直接南下夺取中原。日本人是个例外,日本人占领平津后,立即进攻山西,为的是山西的煤炭。

山西的地形和位置决定了山西的战略价值,重要但不易攻占,难以大规模作战,导致这个地方越到近代越难以成为主战场。

相反,中原大地、江淮一带,每次战乱都是双方拉锯的焦点,民不聊生。元朝国家治理很差,末年又是蝗灾水灾不断,百姓流离失所。红巾军起义,中原连年战乱,朱元璋北伐,得到很多中原汉人支持和帮助,蒙古人反击时,就对这部分人实施报复,大肆屠杀平民,到朱元璋登基时,河北、河南、山东、两淮这些战场的重灾区人口骤减,农业生产几乎停滞。

朱元璋死后,皇子争位,朱棣在北京称帝,在当时百姓心中,皇帝派出的官兵自然代表正义一方,朱棣是造反的,所以开始站在建文帝一边,朱棣南下时,就对支持官兵的人进行报复,又大肆屠杀平民。经过元末明初的战乱,从河南、河北到山东、两淮,中原地区几乎成为荒地。而山西,由于太行山的阻隔,人民受战争影响较小,人口大量增加,当时全国人口有五千多万,山西就有四百多万,将近十分之一。于是明朝先后十几次从山西往河北、河南、山东、两淮移民,从明洪武二年到永乐十五年,前后差不多五十年。

从战略意义上讲,山西始终是华北的护身符。元朝之前,山西北部既是中原王朝反击游牧民族的前沿阵地,也是游牧民族南下的必经之地。北京成为全国政治中心后,山西地位更加凸显重要。明朝末年,李自成从关中出发,因为山西防守力量薄弱,李自成轻易拿下山西,北京也就无险可守,成为囊中之物。一直到今天,山西仍然是北京的重要屏障,除山海关,另一个重点就是山西。

发展的局限性

山西是个好地方,山水相依,自成一体,但它处于黄土高原的东端,生态脆弱,土地较为贫瘠,承载能力有限,养活不了那么多人。到了清朝,中国的人口爆发式增长,山西人开始向外讨生活,于是就有了走西口的说法,走西口是因为生活所迫,但也造就了另外一个群体——晋商,晋商的票号开到全国各地,在清朝末年影响极大。但随着抗日战争爆发,银行业的兴起,金融被垄断,晋商逐渐衰落。改革开放后,东南沿海成为发展的重点,山西也能靠煤炭撑起场面。

可以说,山西因为四塞之地,战乱时期,地形是山西的屏障,但在和平时期,闭塞的地形,成为发展经济的阻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