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百盛退场了吗(西大街百盛退场)(1)

1998年元旦过后,刚下过一场大雪,西安东大街百盛店开业。这家总部在马来西亚的百货公司,打破了传统百货用柜台将顾客隔开的做法,代之以品牌专柜的方式。据说有市领导视察了东大街百盛店后,特意批评了另两家国营老字号,“摆得像兵马俑”,不尊重顾客。

西安百盛退场了吗(西大街百盛退场)(2)

▲西大街百盛。 图片来自网络

许多年里,“潮流焦点尽在百盛”的口号深入人心。在当时的西安年轻人心里,工作后买下的第一瓶Burberry香水,结婚时的礼服,这些人生的郑重时刻,去百货公司添置一件单品最相宜。

除却引领西安时尚潮流,百盛还引进了许多新颖的管理模式和企划方案,被业内人士视为西安零售业的黄埔军校。

2018年,在“双11”拢走陕西人40亿消费额后的同一个月,一份百盛西大街店致联营商户终止营业的消息在朋友圈流传。相比于两年前百盛东大街店闭店时的唏嘘,80、90、00后年轻人已经没有太多感伤,他们正簇拥着去近处新开的购物中心点一杯奶茶,慢慢品。

西安百盛退场了吗(西大街百盛退场)(3)

竞技场上依然热闹非凡,新公布的《西安市商圈建设三年行动方案》(2018-2020年)里有这样的表述,3年时间内,将力争建成6个城市商业中心,28个区域商圈,实现“居民出家门步行5分钟到达便利店,10分钟到达超市、餐饮店,驱车15分钟可到达购物中心”的总体目标。

西安百盛退场了吗(西大街百盛退场)(4)

如果认真算起来,从2010年起,民生花落海航,开元嫁入银泰,大洋百货退场,百盛“四兄弟”将去其二……表面上看,在新兴消费主义盛行的当下,一场百货行业的凛冬正在逼近。

从Shopping向Mall的转变

2008年5月16日,李家村万达广场开业,最早将商业综合体引入西安市场。那一年,百盛集团公布的财报利润还处于高速增长的态势。彼时的西安百货商场和万达广场这样的购物中心,在大众眼中界限并不分明。但今天回过头来看,那一年更像是从“Shopping”向“Mall”转变的分水岭。

西安百盛退场了吗(西大街百盛退场)(5)

▲李家村万达。 图片来自网络

万达广场的业态组合不仅包含了零售,还有休闲娱乐、餐饮、教育等体验服务,在和品牌商户的合作方式上也有了很大的不同。

从顾客的感受来说其实更明显,今天去百盛、民生、开元这些百货商场买一件衣服或者化妆品,钱是交给商场开票以后,再从柜台提货。如果到新开的购物中心,大多数可以直接在店铺内结算。

西安百盛退场了吗(西大街百盛退场)(6)

从布局和陈列方式上来说区别也很大,百货商场的陈列一般以一层兰蔻、Dior、SK-II、周大福这类品牌化妆品、首饰专柜,二层女装,三层男装或童装,四层餐饮娱乐。新开的购物中心的陈列往往一层既有H&M、Zara、UR这类快时尚品牌门店,也会搭配奶茶店、咖啡馆、书店、花店一些网红店。童装店经常和亲子教育、游乐组合在一层。这样做的目的很简单,吸引年轻人走进来。

还有一个更容易区分的新老商场的点,就是母婴室。尽管当下西安的这些商场里的母婴室参差不齐,但有没有母婴室往往会决定一个年轻妈妈的选择。亲子类消费在商场里占的份额可不小,商家们很清楚这一点。

西安百盛退场了吗(西大街百盛退场)(7)

两种模式其实也代表了经营方式上的区分。百货商场大多以自持或联营的方式对外销售,然后以返点的形式赚取差价,所以顾客的“提袋率”直接关系到它的现金流,它更倾向于集合各类商品销售出去。商户的销售额与商场的利润休戚相关。

而购物中心与门店的关系更多是租赁关系,不直接或者较少参与商户的经营管理,它的利润来源主要是租金。因此顾客的消费额与购物中心的利润不直接相关,门店自负盈亏,自主性更强了。购物中心更倾向于吸引更多的客流,然后将其中一部分转化为消费力,所以有咖啡馆、奶茶店、母婴室等更接近生活配套的场景设置。仅从体量上来说,百货就无法比拟。

西安百盛退场了吗(西大街百盛退场)(8)

简单说,一个妈妈可能带着孩子去了早教中心,顺便喝杯咖啡,看本书。心情好的话,她也许会买件衣服。从单一性的购物消费,到多样化的体验消费,人们的需求在改变。

电商冲击下的博弈

电商冲击已经是不言自明的原因,无论是消费习惯的改变,还是百货行业的整体衰落。一个熟悉而简单的例子就能说明情况,有多少妹子是在商场里试了衣服,暗自记下品牌和型号,转身出门在天猫上下了单。

西安百盛退场了吗(西大街百盛退场)(9)

阿里巴巴的两项重要业务收入,一项是广告业务,一项是针对天猫商家的佣金收入。近三年来,阿里获得的佣金收入从 2016 财年的 258.29 亿增长至 465.25 亿元,增速高于广告业务。

即便是当下商场的新贵,Zara、H&M、优衣库、GAP这四大快时尚品牌也已相继入驻天猫,起先来自瑞典的H&M还有独立筹建电商的打算。2017年天猫男女装的增速都超过了40%,并且还在增长,有数据显示天猫占据了线上服装80%以上的市场份额。

在这种情况下,以零售业态为主的百货行业无疑冲击更大。以百盛为例,自2011年创下11亿最高利润后,此后开始走下坡路,相继关闭了上海、北京、贵阳、石家庄、天津10多家店铺。中国百货商业协会的调查中,一半的公司销售额都在下降。

从品牌商的角度来说,百货专柜已经不再是唯一可供选择的渠道,相比之下,在购物中心的楼层里租门店,陈列、管理、折扣活动都由自己来决定,灵活性更高,也没有百货联营扣点、回款慢的担忧。

另一方面,电商冲击也让严重依赖百货渠道的品牌受损。比如,国产品牌拉夏贝尔(LaChapelle)在商场专柜渠道的销售额曾占到公司营业收入的51%,太过倚重百货渠道让它的利润受到威胁,转而加紧线上布局。

西安百盛退场了吗(西大街百盛退场)(10)

而那些在90年代中期至2000年初随着百货商场兴起的品牌,百丽(BELL)、达芬尼、星期六等等,随着百货行业的整体衰落,受到年轻人的青睐程度大不如前,业绩惨淡。

当然不止是渠道的问题,也有自身品牌更新跟不上需求的原因。法国品牌艾格曾是商场的宠儿,在优衣库、Zara、H&M新的商业模式冲击下,已经放弃成衣转向内衣求生。

百货兴起的时间点和电商的兴起刚好相符,与其说顺其自然,不如说被逼无奈。在购物中心的布局里,零售业态大多被压缩到三分之一的份额,同时加大了餐饮、游乐、理发店、咖啡馆等线上不能替代的体验式服务消费,以此来减少电商冲击。

以顾客的感受来看,购物中心满足了人们的社交需求,越来越充当了生活场景的延伸,承担起一部分公共空间。再称呼为“购物中心”似乎局限了点,不如叫“MALL”,连大妈们都喜欢在广场上翩翩起舞了。

中心商圈向区域化商圈过渡

从西安人的回忆录里,大致就能捋出以东大街为首的钟楼商圈的衰落史。到底是人流量的减少导致了钟楼商圈的没落,还是商圈的没落导致了人流量的减少,再纠结下去就变成了蛋跟鸡的问题。回忆是个好东西,比如能让人想起当年的民生、骡马市、钟楼奶糕、大华包子、唐城百货、图书大厦……也再一次提醒,过去的已经过去。

西安百盛退场了吗(西大街百盛退场)(11)

▲东西南北大街俯拍图。 图 | 图虫网

2016年之后的两年,是西安商业发展的井喷年。中大国际、砂之船奥特莱斯、鑫苑大都汇、星球百货、熙地港、SKP、老城根相继涌入。过往以钟楼为中心的商圈,已经逐渐向区域化的商圈过渡。对于普通人来说,既然家门口的购物中心已经能够满足需求,“进城”已经没有太大必要,何况在城墙内经历了几番改造后,吸引力早已不如从前。

西安百盛退场了吗(西大街百盛退场)(12)

无论哪一种商业形态,消费人群是最大的决定因素。新兴的购物中心经营的客层范围以方圆两三公里内的周边人群为主。相比之下,城墙内的新增消费群体已经很少,以年轻人为主的办公区更少,作为中坚消费客群的年轻人少了,钟楼商圈的没落也就不奇怪了。

以西安第一商圈赛格购物广场为例,除了两条地铁交汇带来每天8万的人流外,还有南郊强劲的学生消费人群支撑。超大容量的停车位让担心停车难的家庭消费人群少了顾虑,这些已经不再是原来的百货所能比拟的。

西安百盛退场了吗(西大街百盛退场)(13)

事后再看,百盛在2014年前后决定开始转型,引入餐饮业务,拓展线上渠道,在网购盛行购物中心突起的情况下,转型步子多少有点迟疑。2017年,百盛的重点依然是百货零售,面临同一困境的老百货公司并不只百盛一家。

拿西大街百盛来说,从百货向购物中心转型没有想象中容易,这不仅包括场地拓展、场景设计、硬件改造,还有不同品牌资源结构的调整。“仅停车场的改造就是个难题。”有些时候,过往的成功模式成了它的桎梏。

有人退场,有人兴起,百货公司的凛冬时刻来了,但较量远没有结束。就像阿里系的盒马生鲜从线上又拓展到线下,既然已经知道有些场景线上注定无法替代,那么接下来的角逐只会更加激烈。

怎么说呢,即便是新的购物中心,最后还是需要顾客把钱花出去,最终取决于顾客有没有钱,以及想不想花。

作者:图图

贞观作者 

版式设计:霹雳

请关注贞观新浪微博:@贞观club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