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是中国历史中故事较多的一个时代,在这个时代中,豪杰涌现,天下格局改变,汉朝退出舞台,三个君王争夺天下。在三个君王的背后,有着大量的将才谋士,这些人为君王出谋划策。提到蜀国,很多人只对诸葛亮有深刻的印象,却忽略了其他人才。诸葛亮对蜀国前中期的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但随着其离开人世,蜀国的希望由姜维接管,其曾用一个计谋害死三个贤臣,险些改变格局,曹兵将其胆挖出,发现姜维的胆大得令人害怕。

姜维一计杀三贤哪三贤(姜维一计害三贤)(1)

这件事并非空穴来风,而是有史书记载的,据《世语》一书描述:“古今人形不同。古人丰伟长大者,书载之矣,如三国姜维死时,剖胆如斗大;宋张世杰死海,获尸焚时,见胆如斗大....”这样的言论在着重描写三国人物的《三国志》中没有出现。毕竟姜维是忠义之士,其胆量斗大不足为奇。

公元228年,那时诸葛亮尚在人世,其第一次北伐,发动战争,魏国对此毫无防备,姜维也就在这时被诸葛亮俘获。这件事情是很多人不了解的,大多数人并不知晓姜维起初是曹魏将领。诸葛亮见姜维鹤立鸡群,有心将其收为己用,便对其连番劝阻。那时的姜维年纪轻轻,心中有远大抱负,听诸葛亮这样一说,热血沸腾,从此归降蜀汉,一心光复中原。

姜维一计杀三贤哪三贤(姜维一计害三贤)(2)

诸葛亮对其后来的举动一一记下,并对其封赏不断。没过几年,姜维就已经成为一方将军,这个时候的他年仅27岁,可见诸葛亮对他有多么宠爱。当然,姜维能取得这样的成就不是仅仅依靠诸葛亮的一句话,他也有不少卓越的功绩,击败过不少敌军。尤其是在诸葛亮去世之后,姜维更是显露锋芒;费祎死后,姜维军权在握,地位高高在上。

这时的姜维成为蜀汉最后的一位良帅,其遵从先主遗愿,率领蜀国军队与曹魏诸多名将抗衡,虽然有胜有负,不过胜多负少,可见其军事才能十分优秀。

奈何天不随人愿,姜维风光之时,蜀国内部逐渐瓦解。在其最后一次北伐时被曹魏著名将领邓艾击败,这一场战斗蜀军损失惨重,蜀国百姓抱怨连连,就连蜀国大臣也将矛头指向了姜维,刘禅身边的宦官更是如此。姜维想方设法,却没有将其杀死,无奈之下,只能跑到偏远地方躲避灾祸。

姜维一计杀三贤哪三贤(姜维一计害三贤)(3)

就在这个时候,邓艾率领数千军队从蜀军没有设防的小路摸了上来,并将诸葛瞻杀死,直奔都城。刘禅见魏国军队兵临城下,只好选择投降,并将此命令告知姜维。

换位思考一下,如果您是姜维会怎么做呢?接受这道命令,蜀国将彻底灭亡,可是不接受这道命令,君主已经被抓,自己又该如何做呢?当时,姜维已经到了垂暮之年,但却没有放弃复国大业,他制定了一条可能改变格局的计策。

姜维一计杀三贤哪三贤(姜维一计害三贤)(4)

首先,姜维煽动钟会的野心,蛊惑其自立为王。随后让钟会将谋反的罪名安插在邓艾头上,接管了邓艾的军队。这个时候的钟会意气风发,与姜维关系融洽。按照姜维的想法,如果可以忽悠钟会杀死司马家族的将领们,蜀国光复就在眼前。奈何钟会与姜维都死在乱军之中,姜维的家人更是惨遭毒手。他的一个计谋害死了包括自己在内的三个贤臣,曹魏士兵对其十分痛恨,将其胆挖出,发现他的胆大如鸡卵。时至今日,其只剩下一座衣冠冢,结局惨淡。

姜维一计杀三贤哪三贤(姜维一计害三贤)(5)

姜维没有想过自己会输,知晓天命难违。在施展计划之前,他给刘禅写了一份奏折,内容如下:“愿陛下忍数日之辱,臣欲使社稷危而复安,日月幽而复明。必不使汉室终灭也。”想必刘禅读后也会感动得一塌糊涂。

姜维一计杀三贤哪三贤(姜维一计害三贤)(6)

可惜事与愿违,大汉王朝终究还是亡了,刘禅身在曹营之中,却不曾想外边的蜀军将士仍旧在呼喊着:“臣等正欲死战,陛下何故先降!”刘禅的软弱致使蜀国光复的希望破碎,也许这就是历史,没有重来的可能,留下诸多的遗憾,却也让后世回味良久,深有感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