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月的时钟,悄然来到阴历的五月份。正是丰收时节,小麦开始收割。桃子和杏也陆续上市。桃,杏,梨三大中国本土水果,桃和梨一直以来都在水果市场具有强大的竞争力,唯独“杏”这种原生水果一直不温不火,逐渐没落。杏为什么会倍受冷落?原因何在?
首先我们就要说说“杏”的前世今生。杏子原产于我国,杏这个字早在商朝时期的甲骨文中就有出现。在春秋时期,就有关于杏的文献记载。在《庄子》中记载了孔子讲学,书中这样写到:孔子游淄帏之林,坐杏坛之上,弟子读书,孔子弦歌鼓琴。这就是著名的“杏坛讲学”。作为儒家的创始人,儒家的鼻祖孔子,尚且对杏如此深爱,更何况后世的文人墨客了。所以后世文人笔下,描写杏子的诗词歌赋层出不穷。比如唐朝杜牧的《清明》中: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又如宋朝旅游的《临安春雨初霁》中: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足见杏这种水果,自古以来,就深受人们的喜爱,在百姓家广泛种植。
杏子这种水果,在中国古代中医医学中也占有一席之地。杏口感酸甜爽口,适量食用能补充机体所需营养,具有生津止咳,润肺定喘的作用。在一些药堂或药店的名字中经常出现“杏林”字样。这其实是有关于“杏”的典故。
相传,董奉是和张仲景,华佗齐名的,号称“建安三神医”。在《神仙传》中这样写到:君异居山间,为人治病,不取钱物,使人重病愈者,使栽杏五株,轻者一株,如此十年,计得十万余株,郁然成林。君异是董奉的字号。董奉为人治病痊愈着只要栽杏树就可以,不收取钱财,等杏子成熟以后,又用杏来救急贫苦百姓。所以,杏林的典故对于中医来说,其影响力还是很大的。
既然杏远古时代就在中国生根发芽,除了酸甜爽口以外,还兼具药用价值,可它为什么敌不过桃和梨?到今天,市场上的杏子只是昙花一现,也不见杏树的大面积种植,这其中到底有什么原因?
一,从食用价值方面考虑。
人们常说“桃养人,杏伤人,李子树下埋死人”,杏子这种水果,不宜多吃,杏吃得太多,对人的身体会有一定的影响。选不如桃和梨。杏的口感也如桃和梨那样甜美多汁。古人有成语“望梅止渴”,可望杏同样止渴,每当我们见到杏的时候,同样是口水直流。足见杏子的酸涩感还是在人们的思想中根深蒂固的。
二,不便于储藏。
杏子这种水果,在没有成熟之前,是又酸又涩,一般人难于下咽。成熟以后就变得酸甜爽口。可杏子一旦成熟,就面临一个严峻的考验,不利于储藏,由于杏子成熟季节正是高温天气,成熟的杏,用不了几天就发霉变质。
三,一些歧义的影响。
宋朝叶绍翁的《游园不值》中这样写到:春色满园关不住,一直红杏出墙来。本意是写春天的到来,满院春色,一片春意盎然。可“红杏出墙”这个词汇,后来被引申为女性的出轨行为。这也就导致,在一些地方比较忌讳在院子里栽种杏树。寓意不是很吉祥。
四,杏的品类相对单一,新品种乏力。
现如今,市场上关于桃和梨的品种繁多,无论是高温时节,还是寒冷时分,桃和梨都有相应的品种上市销售。反观杏就不同了,一直以来就是那几个品种,只要过了杏的上市季节,市场上就很难再见到杏的身影了。桃和梨一直在进步,可杏却一直在原地踏步。没有推陈出新。这也间接的影响到杏的市场。现如今,交通的便利,南北方的水果,甚至国内外的水果,可以做到互通有无,百姓的可选择性也在增加,一般人都会选择性价比更高更好的水果,可对于杏来说,一般都是稍微买点儿,尝尝鲜就欧剋了。或许就是市场主导着产量,主导着种植面积。
这或许就如达尔文的“进化论”所说的一样,物竞天择,适者生存。有其存在的环境,就有其生存的市场。当大环境不利于其发展时,它就将没落。就目前而言,虽然杏被市场上看做是小众水果,但依然还有一定喜爱它的消费者,只是它在市场上占的份额比较小而已,远不至于消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