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研分享系列104》讨论了运动的独立性,是号主在备课思考中牵扯到了它。号主备课最初思考了什么教学问题呢?思考了高中物理习题或考题中经常出现的牵连速度题型。不怕朋友们耻笑,至今讲这个题型都是要求学生“死记硬背”:(1)判断绳端物体实际运动,此为合运动;(2)沿绳子方向和垂直于绳子方向分解;(3)通过绳子方向速度大小相等“牵连”绳端两物体速度大小关系。号主还进行了拓展类“死记硬背”,把任何两个相互接触物体之间的牵连速度问题纳入进来,采用了“无中生有、有中视无”的“同中求异、异中求同”策略,绳子是绳子,绳子又不是绳子——显示了两物体“相互作用”的弹力方向。如此智慧型教学,一度使得号主有些傲娇,但进入第四轮教学的号主不满足“死记硬背”教学策略了——为什么沿绳子和垂直绳子两个方向分解,能不能把这个“操作”的本质原因讲清楚?
苦苦思索中,联想到了运动的独立性,不思考不知道,一思考吓一跳,号主对“运动的独立性”似乎也是死记硬背,并没有深刻理解,于是查阅书籍,搜索网络文献,更是令自己瑟瑟发抖,前三轮教学都犯了错误——把教材中没有的不具有普遍性的“运动的独立性”观念输送给了祖国花朵,这是不是“误人子弟”啊?请上帝原谅——我也曾经是祖国花朵,我也是受害者!
为了缓解自己的内疚焦虑,于是写了《教研分享系列104》,推送并与朋友们交流后,如同号主一样“误人子弟”的朋友还很多,甚至某版本教材都呈现了运动的独立性。
当然,经过讨论,运动的独立性是一种错误理解的结果,是对“力的独立性”本质内涵扩大化的歪曲理解的结果。另外,有些朋友从“高端”层次指出“牛顿体系和狭义相对论的体系,如果力与速度无关,或者与速度的关系也是线性的,运动独立性原理就成立”,话说及此,但号主估计对运动的独立性深刻内涵的理解还有待进一步研究或澄清。
总之,在高中物理中,把运动的独立性作为无需验证的、假设性的、最底层的原理看待是不合适的,不利于学生形成系统的、全面的、深刻的且正确的物理观念。
那么问题来了,没有运动的独立性作为逻辑起点,如何搭建平抛运动教学逻辑链呢?
注意到,新旧教材都把平抛运动教学内容安排了两节课内容,一节是理论层面,一节是实验层面,但编排的先后顺序不一样:
04版是,理论在前,实验在后。
19版是,实验在后,理论在前。
号主认为,授课先后秩序不同,教学逻辑链也应该不同,那么怎样分别构建新、旧教材的逻辑链?两种逻辑链各有什么优缺点呢?两种逻辑链是否有优劣之别?
期待手机屏幕前的朋友一起来讨论,可以在所推送的教研群进行交流讨论,更期待在下面留言区参与讨论。
值得注意,正如不少朋友指出,平抛运动的分解可以水平、竖直正交分解,还可以任意方向的正交分解,甚至可以斜交分解,而且不管如何分解,两个分运动都满足《教研分享系列104》中所呈现的四个特点:独立性、同时性、等效性和同体性。既然如此,为什么就不能承认“运动的独立性”,为什么说传授“运动的独立性”就传授了一种错误的物理观念? 呜呼,“运动的独立性”观念萦绕在号主头脑中总是挥之不去,手机屏幕前的朋友也是一样的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