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频简介:

李频(818—876),字德新,唐寿昌长汀源(今浙江建德李家镇)人,葬于永乐(今李家),唐代后期诗人。幼读诗书,博览强记,领悟颇多。著有《梨岳集》一卷,附录一卷。

寿昌县令穆君曾游灵栖洞,即景吟诗:“一径入双崖,初疑有几家。行穷人不见,坐久日空斜”。得此四句后稍顿未续。时李频从行,续吟:“石上生灵笋,池中落异花。终须结茅屋,到此学餐霞。”穆君大为赞赏。但此诗根据史学家考证是李频本人所作。

金榜题名会有时蟾宫折桂在今朝(金榜题名赏析81)(1)

唐代诗人李频肖像画

人物生平

李频(818一876),唐代诗人。在任武功令时,当地强暴横行,他针对时弊,查明地方恶霸实情,陈报上司,予以严惩。适遇荒年,遂开仓赈济,并进而教育百姓开发水利,引水灌田,使粮食丰收,人民安居乐业。善政传闻唐室,懿宗给予嘉许,后升侍御史,调都官员外郎。乾符年间上表自荐,请任建州刺史。当时正值黄巢起义军从浙江衢州开山700里过建州,又因唐王朝宦官擅权,藩镇割据,盗贼四起,县政不治,建州局势相当混乱。李频到任后,首先宣布政教条例,严肃官规,惩办盗贼,礼与法相提并行,使建州社会得以安定,民生安宁。

李频初到建州时,曾有《之任建安渌溪亭偶作二首》诗:“入境当春务,农蚕事正殷。逢溪难饮马,度岭更劳人。想取烝黎泰,无过赋敛均。不知成政后,谁是得为邻”。足见李频非常重视农业生产和同情民间疾苦。李频死后,建州父老将他卜葬在“县之永乐洲”。又念及李频生前甚爱梨山风景,便在梨山建庙,用庙前大梨木刻成李频象,立在庙殿中,以供拜念。宋人有诗“建安梨岳老梨木,刻作唐朝建州牧”。庙今已荒废。

诗作

李频一生诗作甚多,大多散佚。宋嘉熙三年(1239),金华人王野任建州太守,于京城书肆中得李诗195篇,辑为《梨岳诗集》,并为之序。《全唐诗》载李诗208首。历代评李诗“清新警拔”、“清逸精深”。

李频著作有《梨岳集》一卷,附录一卷。清代建安人郑修楼曾有诗赞曰:“千载嫡仙携手笑,李家天上两诗人”。把李频和李白并举。《湘口送友人》是李频的代表作之一,受到历代诗家的好评。

李频的故乡寿昌河南建有都官祠,故居石门塘有梨山古庙。1988年李频诞辰1170年之际,由县历史学会发起,有关部门集资在灵栖洞风景区建“梨岳亭”,立李频纪念碑,让前来灵栖洞游览的游人都能了解李频的事迹。

轶事

本文所要讲述的,是晚唐时期的著名诗人姚合,因爱才惜才遂把爱女嫁给了青年诗人李频的故事。自身原本就很有才华的姚合,在担任杭州刺史时,因爱惜人才而流播着一桩佳话。

睦州(今浙江建德)青年李频,长得非常清秀;他从小就非常聪敏,记忆力特强,所以很早便写得一手好诗。李频从诗友方干那里获悉,姚不仅有着不凡的诗才,而且还特为赏识别人的才华。居住在西山的李频觉得自己老住在乡下也不是久长之计,遂不远千里跑到杭州,请姚合给他的诗作出品评;李频心想,姚的评定说不准将会给自己有颗定心丸吃呢。

在杭州太守府里,李频把自己的身世向姚公简单扼要地作了介绍,然后便恭恭敬敬地把随身携带着的诗文稿呈献给他。一翻开诗文集,一首题为《湘口送友人》的七律诗,直跃入了姚公的眼帘。读罢,姚公不禁掀髯大喜道:“君有此诗才,来科考取进士,又有何困难哉!”李频一听,既惶恐又很兴奋地向姚公深表感谢,同时自谦地请姚大人多加指教。姚合点了点头,就莞尔吟起了这诗来:

中流欲暮见湘烟,岸苇无穷接楚天。

去雁远冲云梦雪,离人独上洞庭船。

风波尽日依山转,星汉通宵向水悬。

零落梅花过残腊,故园归去又新年。②

“好诗啊,真是好诗!”姚合自言自语道:“首联对起的作法,自从老杜以后,真正能做到如此绾合自然的已属不多见。而且此诗先写湘水连天,正为离人独往凄凉一衬呢!如此幽情寓思,实乃精妙之极!”李频喜上眉梢;心说,人们传说惜才爱才的姚大人果然名不虚传!

此时,姚合手里拿着诗稿,严肃地凝视着李频并询问:“贤契可曾成家?”李频当即恭敬作答道:“回大人,小生由于一直攻读书史,尚且无暇顾及成家之事。”姚合便大喜道:“本官愿以小女为君侍奉箕帚,不知意下何如?”李频更是兴奋不已地向姚大人深施一礼道:“多谢大人垂青!”由于这首绝妙好诗所起的作用,杭州刺史姚合便把爱女嫁给了青年诗人李频。

姚太守之所以把爱女嫁给诗人李频的另一个重要原因,那就是他颇为看好李的人品,也许这才是姚出嫁爱女的主要意旨所在。事实上,此前杭州人郑巢因为颇富才华也曾得到过姚的欣赏,姚凡是外出登临游览,就时常把郑携带在身边,但郑并没有成为他的快婿。而李频后来在做官时,果然为老百姓做了许多好事。他性情耿介,守正不阿,敢于抑制非法的豪强地主和胡作非为的强盗,连懿宗皇帝也很赞赏他。尤其在荒年时期,李频又敢于顶着上头压力,开仓赈济老百姓;所以在他死后,老百姓就一路扶柩痛哭着送他鹤驾道山。

按:① 鹏,一作“鹄”。② 过,平仄两读,此处因谐律关系而读仄声。

纪念馆

唐大中元年(847),寿昌县令穆君游灵栖洞,即景吟诗:“一径入双崖,初疑有几家。行穷人不见,坐久日空斜”。得此四句后稍顿未续。时李频从行,续吟:“石上生灵笋,池中落异花。终须结茅屋,到此学餐霞。”穆君大为赞赏。但此诗根据史学家考证是李频本人所作。唐代诗人李频是寿昌长汀源(今建德李家镇)人,他道德高尚、文采出众、政绩显赫,为官期间,他整顿吏治,安定社会,以礼法治下,深受百姓爱戴。他的诗作更是广为流传,清代曾有诗句将李频和李白并举。为更好的纪念李频,传承优秀历史文化,龙桥村村民王有顺、李强、傅浩生等人在该镇党委政府和上级各部门的帮助下,积极筹资捐助,克服困难,于2010年建起纪念馆。庆祝活动上,李家镇党委政府表达了社会各界对李频纪念馆在落成和完善方面所付出的努力和帮助表示感谢,高度评价该纪念馆对李频精神的传承和为繁荣李家文化所起的作用。并表示,镇党委政府必将一如既往地支持李频纪念馆的建设。

[唐朝]李频 诗文:

〈渡汉江〉⑴

岭外音书断⑵,经冬复历春。

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⑶。

注释译文

词句注释

⑴汉江:汉水。长江最大支流,源出陕西,经湖北流入长江。

⑵岭外:五岭以南的广东省广大地区,通常称岭南。唐代常作罪臣的流放地。书:信。

⑶来人:渡汉江时遇到的从家乡来的人。

白话译文

逐句

全译

流放岭南与亲人断绝了音信,熬过了冬天又经历一个新春。

越走近故乡心里就越是胆怯,不敢打听从家那边过来的人。

汉字是传承中华文明的重要载体,是中华文化的根,是最具代表性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标识。规范使用汉字、表现汉字之美,大力弘扬汉字所蕴含的中华文化精神,更好地服务人民群众美好文化生活新期待和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需要。

在五千年的中国书法史中,隶书起于秦代,成熟于汉代,至今已有二千多年的历史。历史上隶书名品迭出。时至今日,经典必然是开创性和划时代的,在继承传统基础上,以创造性的艺术实践,开辟一种新的技法体系和风格模式,从而填补了书法史的空白。并且影响后世的书法实践。在此特介绍姜东舒的隶书,其隶书雄健豪迈、劲逸奔放、正大气象、字字都是典范、美不胜收,为我国书坛一道标杆。

姜东舒隶书 [唐朝]李频〈渡汉江〉诗:

金榜题名会有时蟾宫折桂在今朝(金榜题名赏析81)(2)

局部放大:

金榜题名会有时蟾宫折桂在今朝(金榜题名赏析81)(3)

金榜题名会有时蟾宫折桂在今朝(金榜题名赏析81)(4)

金榜题名会有时蟾宫折桂在今朝(金榜题名赏析81)(5)

金榜题名会有时蟾宫折桂在今朝(金榜题名赏析81)(6)

金榜题名会有时蟾宫折桂在今朝(金榜题名赏析81)(7)

金榜题名会有时蟾宫折桂在今朝(金榜题名赏析81)(8)

书法家简介:

姜东舒(1922一2008年),山东省乳山市人。1962年,西冷印社第三任社长、著名书法大师张宗祥收姜东舒为弟子。1979入西冷印社,成为社员。曾任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国硬笔书法家协会主席,浙江省钱江书法研究会会长,文澜书画社社长,浙江省诗词学会理事,浙江省政协诗书画之友社顾问,山东《羲之书画报》名誉社长,浙江省文史研究馆馆员,浙江省人大常委会办公厅咨询。

金榜题名会有时蟾宫折桂在今朝(金榜题名赏析81)(9)

姜东舒通过大量诗歌的创作,尤其《火山之歌》的一个重要收获,是他意识到学习和继承我国古代文化优良传统的紧迫性,认识了继承与创新的辨证关系。这是一种深层次的思考。文学与书法虽是不同领域的艺术,但在美学规律上却有相通之处。因此,就不难理解姜东舒为什么对中国古代书法碑帖那么重视,那么专注,几十年如一日地临摹。他的论书诗句:“莫弃前碑谈笔法,须从时代出精神”,就凝聚了他关于书法继承与创新的辨证观点。

姜东舒在浙江图书馆工作时打下了很深的功底。老馆长、西泠印社社长张宗祥先生和他研讨书法学问,还破格收他为关门弟子。张宗祥要他吃透欧体八法,再吸收其他名家书法的精华,并告诉他在书法艺术道路上要“一步一趋,决不可浮躁走捷径”。张宗祥的言传身教,深深印在姜东舒的脑海里。他利用图书馆工作之便,潜心观摩与研习了解历代名家真迹和各种碑帖,并细心临摹摘录。他翻书临帖,每天书写不止,不论严冬与酷暑,不辞劳累,乐在其中。每天写四十个斗方,一二千个小楷。他认为书法艺术的灵魂是“神韵”,而神韵的形成虽是作者多方面素养的综合体现,但主要是依傍作者文学、文化的修养。自古以来,有所成就的书法家都是学者、诗人、文学家。他边抄边学习,斟字酌句,学习古人的诗辞歌赋。学,然后知不足。姜东舒还挤出时间学习中国通史。读史可以明志,“不诱于誉,不恐于诽”(荀子语)。张宗祥大师溘世后,姜东舒为了达到“从心所欲不逾矩”的境界,继续潜心研习前人墨宝而取得深厚功底,又以破门而出的胆识,渐臻佳境。姜东舒经过廿多年的艰苦努力,他的作品可以称是“承前启后”。

中国历史上的科举制度自隋唐始,到清未止,沿用了1300多年。科举制对于政治、经济、文化、思想、民俗以至民族性格的深刻广泛的影响,是很少有一种“制度”能够和它相比的。它的出现,是社会进步的反映。在古代社会是最公开、公平选拔人才的一种制度。金榜题名是一个成语,最早出自五代·王定保《唐摭言·卷三》。

该成语的本义是指科举时代考生考中进士,荣登殿试录取榜单之上,后泛指考试被录取。

自隋唐创立科举考试以来,读书做官就成了天下士子求取功名的一条正途。据统计,从隋唐到明清的一千三百年间,产生过百万名以上举人,十万名以上进士,七百多名文武状元。“状元”一词,在唐代曾称为“状头”。殿试录取后放榜,位居榜首者就是“状头”。直到明代初年,朝廷才明确规定“状元”为一甲头名进士的专称。殿试是科考的最后冲刺,也是最荣耀的一场考试。按清朝规例,殿试之后,新科进士要身着公服,头戴三枝九叶冠,立于百官之后候旨。皇上驾临太和殿,宣读考取进士的名次,称作传胪或胪传,其实就是皇帝宣布登第进士名次的典礼。这种方式成于宋代,明清时最为隆重。如此隆重的典礼,传出的佳话很多,怪事也不少。

以清代为例,读书人在县级考秀才。在省级考举人,第一名叫“解元”。全国(会试)考试第一名叫会元。殿试第一名叫“状元”,第二名叫“榜眼”,笫三名称“探花”。其余叫“进士”,前三名保送进翰林院,其他进士须通过考试选拔后,才能进翰林院再读三年书。进入翰林院和状元是同一待遇。在清朝做大臣、宰相,进士出身还不行,须翰林出身。古代科举制度殿试后录取进士,揭晓名次的布告,因用黄纸书写,故而称黄甲、金榜。多由皇帝点定,俗称皇榜。考中进士就称金榜题名。中国传统文化中讲”四喜“有“久旱逢甘霖,他乡遇故知,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指称人生最大的四件喜事。

金榜题名会有时蟾宫折桂在今朝(金榜题名赏析81)(10)

李频像

金榜题名会有时蟾宫折桂在今朝(金榜题名赏析81)(11)

金榜题名会有时蟾宫折桂在今朝(金榜题名赏析81)(12)

作者说明:会陆续发表介绍中国历代〈金榜题名〉人物的图文,有喜欢的读者,可以在“今日头条”搜索上输入「林东加」三个字,即可查阅发表过的文章和图片,也请关注和点赞。谢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