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神宗朱翊钧是第几位皇帝(明神宗朱翊钧改革变法)(1)

(隆庆皇帝 朱载坖)

公元1572年,执政六载的隆庆皇帝朱载坖在早朝时分突然感觉到一阵天旋地转的眩晕,他两眼一黑,随即晕了过去。

大臣们心照不宣,他们一早知道皇帝早晚要出事儿。

平心而论,朱载坖是个好皇帝。

北方的蒙古老弟闹事儿,朱载坖搞了个“隆庆合议”,和平的解决了北方草原的纷争。

东南沿海倭寇猖獗,朱载坖又弄了个“隆庆开关”,用外交手段处理了匪患。

虽然在本篇文章里,朱载坖只是个配角,但同样值得一提。

这位皇帝政绩卓越,成绩斐然,唯一美中不足的一点,就是皇帝本人比较好色。

不过这也很好理解,皇帝后宫佳丽三千,左拥右抱,好色也无可厚非。

但所谓“君子好色,取之有道”,好色嘛,也要适度,可偏偏朱载坖不是有点好色,而是极度好色。

白天勤勤恳恳上一天班,晚上下了班就往后宫跑。

皇帝只要不工作,大部分时间都在龙榻上。

所以很快,朱载坖的身体就出了大问题,这不,连上个朝都费劲了。

隆庆皇帝心里当然也有数,他知道自己命不久矣,所以很快叫来了四个人,三个大臣和一个太监。

三位大臣分别是高拱、张居正、高仪。

太监的名字叫做冯保。

隆庆皇帝一把鼻涕一把泪,表示我这就要不行了,要挂了,你们可千万把我儿子照顾好了啊,一定要尽心尽力辅佐他。

皇帝口中的儿子,就是本篇文章的主人公,明神宗朱翊钧。

明神宗朱翊钧是第几位皇帝(明神宗朱翊钧改革变法)(2)

(万历皇帝 朱翊钧)

这一年,他年仅十岁。

临终托孤之词,分外诚恳。

群臣抱作一团,流下了感动的泪水。

这泪水有真有假,但往事不可追忆,早就风干在历史的长河之中。

不久,朱载坖龙驭上宾,十岁的万历皇帝正式登基。

一般像朱翊钧这种主少国疑的情况,都应该先由本朝太后临朝称制,等皇帝长大了,再把权力还给他,让他亲政。

但万历一朝,太后也得靠边站,因为明朝有一个非常特殊的部门,叫做内阁。

简单来说,内阁相当于皇帝的秘书部门,内阁的大臣们就相当于皇帝的秘书,这些秘书们往下,统领六部和文武百官,往上,专门负责帮皇帝处理国家大事。

高拱和张居正既是顾命大臣,又是内阁学士,权力可以说是相当大,所以朱翊钧执政的前十年,国家大事根本用不着他参与,全都甩手给这帮大臣们就完事儿了。

但皇帝也不能闲着,从登基的第一天开始,就要马不停蹄地学习宫中礼仪,帝王规范,上到四书五经,下到伦理纲常,一样不能缺,一样不能落。

这样的循规蹈矩日子对皇帝来说并不多见,也很痛苦。

纵观本朝开国到现在,除了太祖皇帝朱元璋是个工作狂人,加班狂魔之外,绝大部分皇帝登基之后都没怎么有过正形儿。

成祖朱棣,天天出去打仗。

英宗朱祁镇,远征瓦剌。

武宗朱厚照,那就更甭提,整个大明属他最会玩。

世宗朱厚熜,修仙炼丹,当皇帝当的更加不靠谱。

只有万历皇帝朱翊钧,有一个标准的帝王童年。

但这种标准童年对朱翊钧来说并不美好,朱翊钧只觉得当皇帝和当囚徒,当犯人一个德行。

皇帝在宫里疯狂内卷,朝堂上的大臣们也没闲着。

高仪和高拱素来不睦,张居正对高拱也很有意见,而在内宫颇有势力的太监冯保又和张居正是一把伙儿的。

历史的经验告诉我们,面对权力的诱惑时,是没有人愿意和别人分享蛋糕的。

所以很快,老张和老冯双剑合璧,一顿政治打压,把高拱和高仪踢出了餐桌。

张居正成了内阁首辅,冯保成了司礼监掌印太监。

内阁首辅是朝堂上的扛把子,掌印太监是内宫里的话事人。

对朝廷上的变化,朱翊钧并不奇怪,谁上台谁下台都无所谓,反正自己年纪尚小,说了也不算,随他们折腾呗。

所以在张居正掌握了绝对权力,告诉皇帝自己准备要发起一场盛况空前的改革时,朱翊钧举双手同意。

真的无所谓,反正自己也做不了主,那就请君自便。

由此,轰轰烈烈的“张居正改革”开始了。

明神宗朱翊钧是第几位皇帝(明神宗朱翊钧改革变法)(3)

(张居正)

改革的内容冗长复杂,但大致可以概括为:强化中央集权、充实明朝财政、提高国防力量,诸如此类,不胜枚举。

什么意思呢?

意思就是张居正改革和北宋的王安石变法、战国的商鞅改革变法大同小异,换汤不换药。

并且,张居正一顿改革之后,并没有对大明王朝有什么实质性的改变,老百姓该穷还是穷,国库该空还是空,边境该乱照样乱。

所以我对一些史书和专家学者对张居正改革大肆表扬,大加吹捧,几乎要说到天上去的行为,很不理解。

我甚至认为,张居正的改革是一次非常失败的改革。

万历十年,张居正惟患重病,与世长辞,而万历皇帝也已经长大,开始亲政。

皇帝亲政后的第一件事,就是把张居正改革的绝大部分内容全都废除了。

直到此时,我们才明白。

所谓的君臣和睦,所谓的万历皇帝对张居正尊敬如师长,所谓的皇帝眼里首屈一指的大明首辅,绝代忠良,都是假的。

皇帝恨极了张居正。

你逼着我学习,逼着我读书,替我改革,替我变法,替我做所有决定,那你是不是还要替我做这个帝王!?

张居正看似在官场混得顺风顺水,但他却一辈子也没混明白一个道理:

做臣子,最重要的不是有能力,而是守本分。

皇帝不要你功勋卓著,皇帝只要你绝对忠诚。

不过现在张居正死了,万历皇帝也没什么太多好说的,国家百废待兴,自己刚刚亲政,必须要搞点大动作来树立自己的威信。

皇帝立威的方式也很简单,那就是发动战争。

这是老朱家的传统了,新皇帝一上来,都渴望自己可以像先祖们一样在战场上建立军功,朱翊钧也不例外。

蒙古部落叛乱是家常便饭了,万历正好可以拿他们来刷刷经验。

日本入侵朝鲜,朝鲜老弟找明朝大哥帮忙,万历当然也是义不容辞。

外头打得正热火朝天,明朝内部,苗疆土司发动叛乱,万历一样照收拾不误。

这三场战争,合起来就叫做“万历三大征”。

三征的结果也很尽如人意,以全线胜利而告终。

有人说,万历三征不是一件好事,频繁地发动战争导致大明的国库空空如也,但事实上,倘若你翻阅史书,就会发现,三征过后,国库无论存银存粮,都尚有富余。

那些说什么三大征劳民伤财,导致国力衰败的论调,纯属子虚乌有,人云亦云。

这三场战争打得漂亮,提气,精彩,没什么好黑的。

但打完仗,刷完经验的万历突然开始变得懈怠了起来。

皇帝在人生中的某一个时刻突然感觉到了深深的疲惫和无聊。

以前无事一身轻,他觉得自己被剥夺了帝王的权力和尊严。

现在他临御天下,凡事都由自己做主,他反而觉得每天都累成狗。

御书房里的奏折一封接一封,批完一封,还有下一封。

朝堂上的国家大事一件接一件,办完一件,还有下一件。

最关键的是,万历皇帝突然发现,自己看似当家做主,什么都由自己说了算,但仍然有一件事自己不能做主。

这件事就是立太子的问题。

明神宗朱翊钧是第几位皇帝(明神宗朱翊钧改革变法)(4)

(朱常洵)

皇帝宠爱郑贵妃,想要立郑贵妃的儿子福王朱常洵当太子。

朱常洵是皇帝的三子,而另外一个儿子朱常洛才是根正苗红的嫡出长子。

按照明朝的继承制度,有嫡立嫡,无嫡立长。

朱常洵既非嫡出,也非长子,所以万历皇帝废长立幼的这种行为遭到了几乎所有大臣的反对。

大臣们表示,你要敢立朱常洵,我们就跟你玩命。

所以当时的情况就是皇帝就要,立朱常洵当太子,大臣们就是拦着不让。

皇帝没辙了,于是选择了一种非常消极的处理方式,那就是大门不出,二门不迈,不上朝了。

不出宫门、不理朝政、不上早朝、不举办祭祀活动、不批阅奏折、不发布命令。

如果这么说你不能理解的话,我可以换一种说法,那就是万历皇帝约等于在紫禁城消失了。

皇帝的想法和行为很简单,你们不让我如意,我就让你们见不着人。

你们耗着我,我也耗着你们。

不是一天两天,十天半月,更不是一年两年,而是整整三十年。

三十年的时间里,皇帝基本上处于人间蒸发的状态。

皇帝下岗,那国家大事谁来处理?大明王朝岂不是会陷入瘫痪?

并不会,因为万历还是给自己留了一手。

三十年里,他先后任用了十几位内阁首辅,让首辅们替他打工。

形象地说,明朝就像万历皇帝开的公司,万历则是公司的老总,而这些首辅则是他招聘上来的总经理。

这些首辅各有本事,在公司里拉客户,谈生意,替万历皇帝打工挣钱。

但万历很显然志不在此,也并不在乎,因为他从甩手不干之后,他的目标已经不是让大明有限责任公司发展壮大,而只不过是想招点人看着点公司别出什么意外,自己好高枕无忧的睡觉罢了。

有人说,明朝就是亡于万历,因为万历皇帝不上朝,导致大明一路末班车,一天不如一天。

但实际上,万历怠工这些年,大明一无宦官乱政,二无外戚专权,三无权臣作恶,整个国家的情况不能说很好,但也绝对不坏。

所以别老什么黑锅都往万历身上扣,万历同志也是很委屈的。

公元1620年3月,这位执政四十八年,翘班三十年的大明皇帝终于大行而去,与世长辞。

明神宗朱翊钧是第几位皇帝(明神宗朱翊钧改革变法)(5)

(萨尔浒之战)

一年前,明朝辽东边境的后金势力大举入侵,万历举兵二十万想要来个迎头痛击,没想到被后金首领努尔哈赤给按在地上好一顿摩擦,战事惨败收场。

这次折戟沉沙的“萨尔浒之战”成了万历皇帝一生最大的污点。

当然,辩证来看的话,这其实并不怪他。

因为历史的节点在这位骁勇善战的后金首领(努尔哈赤)出生时,就已经悄悄发生了变法。

明朝的路看似很长,但其实已经到了无路可走的地步。

旧时代一路向下,新时代缓缓到来。

山雨欲来风满楼,历史的洪流,别说万历,钢铁侠也挡不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