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阿森

责编/怪兽

我总是不擅长描述事情是怎么开始的,总之就是乐评人兼音乐人@梁欢 拍了一部纪录片《音乐的秘密》,讲一首音乐作品是怎样产生的,包括写词写曲到编曲到录音、混音最后出来母带的过程。纪录片的风格非常通俗,尽量不使用专业术语,用浅显易懂的词汇和比喻来向普通听众解释这件事(其实有些比喻打得不怎么好,但考虑到音乐人们总体的文学语言水平还是可以忍受的)。纪录片中除了主角梁欢自己,还有旅行团的键盘手韦伟、火星电台成员飞行者唱片的曾宇、鼓手刘效松、刘恒、贝斯手制作人李泳彬、制作人李泳彬、录音师段小林、弦乐制作人李琪、混音师周天澈、电子乐DJ 3ASiC、韩国的母带师全相彦等。

梁欢在音乐方面有用吗(梁欢的音乐的秘密真的就是一部好的音乐纪录片了么)(1)

梁欢微博

从昨晚发布到今天,一时之间在音乐博主和音乐爱好者们中间好评如潮。连我最喜欢的段子手刘美丽@地下天鹅绒 也转了!

梁欢在音乐方面有用吗(梁欢的音乐的秘密真的就是一部好的音乐纪录片了么)(2)

梁欢在音乐方面有用吗(梁欢的音乐的秘密真的就是一部好的音乐纪录片了么)(3)

我是欣赏梁欢的动机的,理由如评论中部分观点,至少他在试图认真讨论音乐,尝试给认为听歌可以不给钱的那部分人来个科普,做音乐和拍影视一样是需要花钱的。可问题是,人家都觉得听歌不用给钱了,这部分人其实是不关心音乐的,哪还会有心思去看你这个屌音乐纪录片。而面对音乐爱好者,我实在不认为这是一部好的纪录片。说到底还是在贩卖悲情,大多数国内幕后音乐人还是很中二觉得我又高尚又牛逼又惨兮兮都是因为你们不懂音乐不尊重我,而且最致命的是最后出来的梁欢的那首歌,不!好!听!这就如同你讲如何制作一道菜,过程怎样怎样复杂,最后这盘菜难吃得要死,就差想吃屎代替了,试问你特么还指望着展示做这道烂菜的烹饪节目流芳百世么!

我觉得音乐市场的问题也不是光靠给幕后音乐人尊重和钱能解决的,一方面,商业制度之塔不是搭起来;另一方面,流行音乐的江河日下说到底还是能经得起考验的好作品变少了,仅有的那点挣钱的作品养活不了以前繁荣时的那么大一帮人。所以,纪录片里的那种呼吁在我看来多少是有些矫情的,不说别的,你们艺术家先把守时这事给解决了。我的一个朋友曾计划加入另一个设备更加专业、可以对话到业内人士的摇滚音乐电台(其实主要还是为了锻炼口才,现在做滚堂更多是在锻炼写作能力,一周周蹭的又是几千字节目文案真是要把人榨干),可惜每次大家碰面,没有一次我不等上半小时以上过,当然事先都是有约定好准确时间的(这段能打码么)。我前两年看livehouse演出时就没一次演出按活动宣传文案上写的开始过,常常是不拖个半个小时好像都不够摇滚似的,我前几年常常看演出时调音就没有能提前快速调好的,常常是都演到第三首歌了贝斯手还在打着手势说着唇语和台下调音师交流。而今年这两大顽疾居然都大大好转了,演出准时开始了(即使往后拖也是十分钟之内的事了),调音也又快又好了,尤其是大的音乐节和北京Mao livehouse的演出。所以我今年不止一次地为独立音乐行业的发展状况做出乐观估计并且唱赞歌。

梁欢在音乐方面有用吗(梁欢的音乐的秘密真的就是一部好的音乐纪录片了么)(4)

那啥,作者要求小编打个码...(只能帮你到这里了)

还有很多……比如现场假唱假唱再假唱啦,抄袭抄袭又抄袭啦,还有很多唱片一再跳票啦,一个音乐节抓了十年小偷都还是管不住啦,这个行业既常常做不好职业化的专业,也常常做不出好音乐,然而音乐从业者们居然还普遍地觉得还是市场的错,还是普罗大众的错。

我反倒欣赏那个韩国母带师说的那段。虽未像其他一样说我享受音乐怎样怎样,但那是一个乐在其中的从业者会有的态度,把职业的辛劳和难处当作平常普通的事去处理,像呼吸吃饭一样正常。大多数行业要获得成果,都需要付出劳累与心血。当下的时代我们遇不见合适的人就可以不谈恋爱不结婚,但极少有人可以不工作,从事的工作刚好又喜欢,何其幸运。

母带师权相佑(类似名字,我实在是只记住了名字很像权相佑,对不起)说:“我希望我再自私一点,享受一点,我一旦有了孩子,那就(撇嘴)没门”说到底那些因为音乐行业的惨淡离开这个行业放弃创作的人,即因对音乐自私地选择更舒适的生活去了,不是音乐市场之过;更因才华不够,不管哪个行业,顶尖的注定做这行的人是不会走的。

其实他说的更让我有触动更让人意识到华语音乐希望的一段是“中国的风格的范围是更大的,也有民谣的市场,还有民乐的市场,各种各样的风格都有生存的空间,挺多中国风啊什么的,韩国是没有韩国风,就是组合音乐。”对啊,我们至少还保有多样性。一方面,音乐市场的缩小是全球都存在的,是生活科技发展的必然,这是一个我们能拿着手机随时随地看电影看综艺的时代,音乐最大的消费群体——中学生和年轻人,不再像过去一样每人都用着随身听和MP3打发着时光,在本子上抄着歌词。科技在生活的全面应用和信息流通的无障碍,我们的感官再一度被打开,我们更喜欢电影电视等这类信息元素更丰富的娱乐方式,它们能给我们带来更大冲击感(所以以没什么年纪没什么阅历目光浅薄的我以为,更进一步革命性地做好音乐MV、音乐现场、户外音乐节才是继续商业音乐市场的正经事。)。另一方面,全球的音乐流行潮流正处于更替期,而转折期总会带有阵痛的。一个我曾跟朋友们讨论过大概不够恰当却好理解的说法:前面这些年,R&B是最主流的,周杰伦、林俊杰、王力宏他们玩的R&B就是流行乐,曾经披头士、滚石、枪花、U2、邦乔维席卷全球,摇滚乐就是那个年代全世界范围的流行,几百年前,贝多芬、莫扎特的时代,贵族们热爱的古典乐就是他们那个时代的流行(那时劳苦大众还没登上历史舞台,贵族审美就是艺术主流)。而未来的流行不难预测,大概正朝着电子音乐和去人声的方向去了。

我曾经在微博里写过,我觉得音乐本身根本用不着你们为它操心。不管音乐市场多不济多萧条、日常科技发展让人们打发时间的方式丰富到何种程度,只要人类没有进化(退化?)到失去听觉,音乐就一定会一直存在下去,非常好好地。(其实即使失去听觉,音乐说不定也能存在下去,贝多芬这则个例证明了这种可能性。)无数喜欢音乐的人依然会成为整个音乐生产传播使用的过程中的一份子,并不会因为少了几个商人投机分子路人就怎么样了。 那些悲观论调者们不是在为音乐唱挽歌而是给他们自己唱悲歌。音乐不能让可能包括他们自己的更多人成名发财了,或者他们仅仅就是想看个热闹繁荣的样子,其实菜市场也能满足他们。

最后,关于梁欢其人,当年《我是歌手》第一季我也是搭配着他的微博点评看节目的。虽然我不太喜欢梁欢其人。无他,太装逼了看不下去,就是一副做的时候跟幕后音乐人说不能小众,大众水平太Low我要大众能接受的音乐,你们别给我整高级的。其实最后出来也没有大众接受度,简称不火,其实我这时候我就好想告诉他,别想太多了你没人听就是你特么不好听没别的。低估大众和自以为曲高和寡可不是什么好习惯。(貌似现在很多不红的独立音乐人都在试图把自己往曲高和寡上面靠找点面子装点逼呢,真把自己当窦唯当秋野呢,其实听二手都嫌你太通俗。)

曾听过一个关于电影的说法,觉得有道理。说三流的电影是普通观众看得乐呵乐呵,影迷们和影评人们则会嫌其内容空洞,这种也就是我们说的爆米花电影。二流电影可能是普通观众觉得晦涩、不好看,部分影迷和影评人则会觉得相当喜欢。而一流电影则是既能娱乐大众,影迷们也能在其中找到相当的乐趣,而影评人们又能从其中分析出一大堆一层一层的东西来。觉得这个理论在音乐领域也同样适用,华语音乐也曾有过一流作品层出不穷的年代,也曾有过像罗大佑、李宗盛、beyond这样既能获得大众喜欢也能入殿堂的音乐大师。顺带一说,一直觉得台湾音乐界的罗大佑和李宗盛就正好对应了电影界的杨德昌和侯孝贤。不仅仅是两对泰斗于台湾艺术娱乐的地位,在风格上,杨德昌罗大佑的知识分子情怀和李宗盛侯孝贤对草根的关注与对世界的冷眼热心也正好相互辉映。

梁欢在音乐方面有用吗(梁欢的音乐的秘密真的就是一部好的音乐纪录片了么)(5)

推荐侯孝贤导演的《童年往事》,反正小编是看不懂《聂隐娘》...

上一段说了虽然,虽不喜欢其人,但还是承认梁欢这类人的努力的。梁欢曾是一个评论员,在他决定要做音乐之后,花了三个月减肥六十几斤(具体数字可能有些微出入,他电台里听来的,记不清了)并开始管理自己的形象。他这样为了出一张专辑吃不好睡不好累到把自己睡进了医院的人类我是敬且畏惧的,说做电台就做了,写一首歌就拍了个纪录片这种执行力也是可怕的。但说到底,音乐还是件享受的事,Daft Punk几百万美金做一张专辑,话筒都要分年代,母带都要自己亲自运输的故事我是很感动的,甚至潸然泪下肃然起敬忍不住多听了几遍《get lucky》,但梁欢的故事只怕只感动了他自己。讲真,要是实在吃不了这饭碗咱就算了写写音乐节目评论做微博红人发发广告也是可以的。

以为我已经说得够毒了么?我也以为。但看到羊台长这条微博之后我就默默原谅了我自己。

梁欢在音乐方面有用吗(梁欢的音乐的秘密真的就是一部好的音乐纪录片了么)(6)

要骂的移步微博

关于作者

梁欢在音乐方面有用吗(梁欢的音乐的秘密真的就是一部好的音乐纪录片了么)(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