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看点:
14岁以下的孩子犯了罪,司法机构往往拿他们没办法。
《未成年人保护法》第一百一十三条:对违法犯罪的未成年人,实行教育、感化、挽救的方针,坚持教育为主、惩罚为辅的原则。对违法犯罪的未成年人依法处罚后,在升学、就业等方面不得歧视。
有司法人员总结出了一个形象的词,叫做“养猪困局”,一旦对触法行为缺乏有效的司法干预,很可能会误入“养大了再打,养肥了再杀”的境地。
孩子到底是不是性本善的呢?少年罪犯能不能通过教育,改过呢?假如年少的时候没有给予处罚,他们以后是否还会把法律放在眼里呢?
今天借一部剧来梳理一下。在看剧之前,先来看一个法院判决。
2021年4月3日,14岁的赵兵死于溺水窒息,他是在被“逼迫”的状态下坠入了诺敏河。几个“学坏的孩子”在河边追打赵兵,一开始只是玩闹,后来就演变成了欺凌。赵兵为了躲避追打,上了冰面,坠入冰河。八名追打赵兵的大部分是赵兵的同学。
赵兵内向腼腆,但父母觉得,老实内向起码不容易惹事,也不会学坏。但“老实”却是淘孩子们最厌恶的特性,那意味着不“合群”。
有孩子就这样说,“大家都认为赵兵好欺负,也想欺负他取乐。”
那天,家人并不知道赵兵出事,以为赵兵是在朋友家过夜。第二天,家人开始着急四处寻找并报警。66天后,赵兵的遗体在河边被找到。
2022年6月2日,甘南县人民法院判决,八名被告中的五名(满14周岁)因故意杀人罪,获3~4年有期徒刑。另三名被告因案发时未满14周岁,未作刑事处罚。
“那些家属没一个来家里表示过歉意。现在还有三个人在外,自由自在跟没事人一样。”赵兵母亲说道。
有两个欺负赵兵的孩子,今年夏天初三毕业,他们在社交平台记录和女友恋爱的日常,发班级的合照祝自己毕业快乐。
他们的生活照常进行。
赵兵的父母为了偿付几十万元打捞费,把羊卖光了,自家的地也承包给别人。他们没精力管理羊和庄稼,还欠了些外债,只想为儿子讨一个说法。两个人的身体都出了问题:脑袋常嗡嗡作痛。37岁的赵兵母亲,眼睛因为流太多泪,看东西像蒙着层雾。
未成年人犯罪该不该重罚?《未成年人保护法》保护了谁?
高分韩剧《少年法庭》就在探讨这样一个问题。这些剧集的内容根据真实案件改编。
在韩国,未成年人犯罪事件频频发生,民众认为最重要的原因是因为《少年法》规定:“未成年人犯罪最高刑期为20年,而未满十四周岁的少年犯,甚至会当庭释放,最严重的会判处到少年院待两年(意思就是为期两年的教管期),这就是顶格的“十号处分”。
也就是说,即使是杀了人,如果犯案时未满14周岁,最严重只需进少年院待两年,两年后,便可以恢复自由。
也因为有了《少年法》的这把年龄保护伞,一些少年犯更是肆无忌惮,甚至特意用年龄限制来实施犯罪。因此,《少年法》遭到民众的强烈抵制。
《少年法》的作用是教育,给少年们一个机会。但是少年们会珍惜这个机会吗?
剧中两位法官持有完全相反的观点,这源自他们各自的经历。
主角沈恩锡是对未成年犯毫不心软的法官,她明确表态:“我厌恶少年犯”。
在多年前,两个10岁出头的少年在顶楼,故意扔了两块砖头下来,一块砖头恰好砸到了沈恩锡的儿子,害她的儿子颅骨开裂,当场死亡。
当时的法官,只用了3分钟审理,她亲眼看见这两个孩子从法庭出来,打打闹闹地说要去吃辣炒年糕。
5年过去,这两位少年,变本加厉实施了一场对无辜少女的集体性侵,还形成了一个可怕的产业链。
所以,沈恩锡在审理案件时总会给出最重的判决。
另一位法官车泰柱,对少年犯无比宽容。他坚信经过教化后,少年犯会改邪归正。
他曾经遭到长期严重的家庭暴力。有一次,他又一次遭到父亲的重殴,在他反抗的过程中出了事。于是他因杀父未遂,被关进收容所。又因为当年审理他的法官对他的关怀,让他这个边缘人走向了新生,还成为法官。
两位观点完全相反的法官集聚了整个社会对于少年犯的矛盾:
面对少年犯,究竟是严厉判罚,还是感化教育呢?
咱们从头来来捋一下。
先看一下,少年犯到底是怎样走到这一步的。
再来看看,刑法应该起到一个怎样的作用。
这些孩子是怎样走到这一步的?
被忽视
一位年满16岁的女高中生,名叫韩睿恩,她的父母长期在国外工作,对她不管不顾。
有一天,一个八岁的男孩在公园里找妈妈,看见坐在长椅上的韩睿恩,便直接上前问道:
“姐姐,可以跟你借下手机吗?我要打给妈妈”。
患有持续性被害妄想症的韩睿恩在听到“妈妈”这个词受到了刺激。她把男孩带到朋友白成友家里,并用数据线勒死男孩。事后,还将尸体切碎。
韩睿恩怂恿白成友为自己顶罪,因为白成友未满14周岁,可以逃脱法律制裁。
事情败露后,韩睿恩被判处顶格刑期二十年,白成友则裁定“十号处分”,去少年院待两年。
终审结束时,韩睿恩的父母依然没有出现。
《少年法庭》中还有这样一幕:
在一家专门收容不良少女的恢复中心里,小英趁着中心被举报,怂恿其他女孩一起逃跑。
逃跑时小英找到了妈妈的家。她手指颤抖,按下了门铃。一个身穿长裙的女人开了门。小英和女人对视了一下,许久才吐出“妈妈”两个字。屋里有男人喊“谁来了”。女人像触了电一样回答:“不认识的孩子按错了门铃。”然后,直接把门关上。
小英还以为妈妈是生病了,才好久没去看她。原来妈妈是认识了新男人不管她了。
小英悲伤、愤怒,她不停地砸门。可是母亲屋内的男人认为她是个不良少女,故意来挑事。于是男人将她打得浑身是伤。母亲站在旁边无动于衷。
正是因为妈妈一次次的缺席,小英才成为了一个不良少女。
这些孩子是怎样走到这一步的?
家庭暴力
一天深夜,少年法庭的老熟人徐有俐,突然浑身是伤地来到法官办公室来寻求帮助,没说两句话就晕了过去。她被送往医院急救,医院诊断结果显示,有俐长期遭受暴力虐待。
有俐身上的伤痕究竟是谁造成的?经法官调查,施暴者是有俐的父亲。有俐父母离异,父亲不工作,每天只知道喝酒,没钱的时候就向有俐要,有俐拿不出钱时就会被他暴打一通。
持传统观念的奶奶虽说心疼孙女,但还是会乞求有俐再忍耐一下,不要告诉警察。
有俐也并不信任警察,因为警察并不会24小时候保护她。
如果报警,她怕爸爸找到机会狠心报复。
而且家暴很难被定义,如果她的家长说自己不是在家庭暴力,只是在管教孩子,从他们否认的那一刻,警方再也无法介入处理。
有俐选择逃跑,可逃跑的过程中又被朋友骗了,钱被抢了不说,还被暴打了一通。
结局是,在多方努力之下,长期被家暴的女孩终于动摇了,决定指控父亲。法官也说服了奶奶。奶奶将有俐偷偷录下的音频交给了法庭。
最后,有俐父亲被关进了监狱。沈法官兑现了她的有俐的承诺,“受害者不会被关起来,施暴者才会被关进去。”
至于有俐的父亲为什么会家暴。原因也令人唏嘘,有俐的父亲也是在他父亲的家庭暴力下长大的。
这些孩子是怎样走到这一步的?
社会的压力:成绩至上
家庭教育的缺失,让未成年们心理扭曲。但谈及导致少年犯的因素,社会风气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韩国高考竞争压力极大。无论一考定终身的选拔制度,还是综合能力评定的考察制度,对学生来说都是巨大的负担。
我几年前写过两篇关于韩国学生的学习压力。
一篇写的是高考对整个社会的影响,另一篇写的是学习压力对一个家庭的影响。这两篇文章的链接附在文章后面了。
一所著名的高中被爆出试题外泄。而泄题组织“笛卡尔”,竟是学校创建的。学校为的是升学率,因为升学率是家长选学校的标准。
这所高中,曾是学生们的第一志愿,但现在却面临着招生困难,所以学校采取了相应措施,这才有了“笛卡尔”。
被笛卡尔选中的孩子,并不是学习不好,而是为了节省时间准备其他项目,比如参加志工服务,还有参加竞赛、阅读书籍、升学咨询等等。这些项目并不是普通家庭能负担的。
成绩就是金钱堆出来的。能进入“笛卡尔”的都是社会顶层的子女。
法官部长的大儿子因为成绩不如次子,屡遭部长打压和责骂。
在家庭生活中,部长除了对儿子成绩进行苛责批评外,几乎没有其他交流。
母亲因为心疼大儿子,让他加入泄题组织,不过很快又退出了。
在事件暴露后,儿子认为自己连累父亲,张惶无措下,最终选择在交警队门口冲红灯车阵,被撞遍体鳞伤送去医院。
这时,这位法官部长才知道,让无数失足青少年迷途知返的他,在日常生活中给儿子的压力有多大。
少年犯并不是都是天生的恶魔
犯罪心理学研究表明,所谓“天生犯罪人”在人群中只占极小的比例。
“天生犯罪人”就是在生理、心理或体质等方面具有一些天生就有的、与正常人不同的特质或因素,决定这种人的犯罪是自然的不可避免的。
绝大部分犯罪都是社会环境和个人因素的综合作用。
原生家庭、成长环境、文化氛围等等,太多的因素在影响少年前进的方向。
惩罚还是轻罚?
过于强调对未成年人的保护而忽于惩戒,人们不赞同。很多人认为这些犯下恶性罪行的少年并没有改过的可能。
而且对他们的轻罚无法平复被害人及其家属所受到的伤害。
“我是挨打的人呀,为什么每次都是我要逃跑。”遭受家庭暴力女孩徐有俐这样说。
“我是被害人呀,为什么我必须被别人指指点点呢?”被性侵的女孩这样说。
对少年犯罪者的轻罚,还会在社会中引起了“刑法不是保护弱者,而是保护坏孩子的法律”这样的负面舆论。
对于一些少年犯罪者来说,当他们知道自己低于法定责任年龄不用承担法律责任后,恶意甚至会达到顶峰。
“好多少年犯自己知道,十四岁以前要大干一场。”首都师范大学教育学院教授康丽颖如是说。
现实中,2010年,13岁的韦某在广西老家掐死了一名男孩,因未满14岁被无罪释放。
2011年,14岁的他又持刀伤害了小女孩,被判刑6年。
2016年,19岁的他又在广州番禺,将11岁女孩陈某奸杀……
有实证研究表明,有接近10%的少年犯在7-13岁就开始实施了第一次违法犯罪,有两次以上犯罪经历的达到56%。
但如果法律一味地选择重刑,那误入歧途的少年们就永远失去了改邪归正的机会。
青少年犯罪总体数量呈上升趋势,未成年人犯罪增长迅猛。针对这一现象,我国也在不断地完善法律,把刑事责任年龄的界限从之前的14岁,下调至12岁。
对于不满十四周岁的未成年人犯罪,不追究刑事责任,不判刑。但已满十二周岁犯故意杀人、故意伤害罪,致人死亡或者以特别残忍手段致人重伤造成严重残疾,情节恶劣,经最高人民检察院核准追诉的,应当负刑事责任,要依法判刑。
下调年龄这一刀切的办法,能解决一部分社会问题,满足一部分人的期待,但是还远远不够。
我们既需要伸张正义,也需要预防少年犯罪。家庭、社会和教育如何保护年轻的孩子?
社会:单一的教育体系
每一个可恨的少年犯背后,都有一个不幸的家庭环境。但是将这些都归为父母,也并不公平。
“应试教育把孩子及其父母都一起绑架了。”中国政法大学教授、青少年犯罪与少年司法研究中心主任皮艺军在2008年这样说,当下社会对青少年的评价越来越朝着学业竞争倾斜,荣誉教育、英雄教育、精英教育、淘汰教育充斥校园内外,但最起码的底线教育,做人最基本的道德教育却相当缺乏。
如今14年过去了,虽说双减了,但是应试教育的内核还是没变。在这样的环境的影响下,父母还是会更关注孩子的成绩,而不在意孩子的道德教育。
回到开头那个事件,《三联周刊》在报道的时候,用了一个词,叫做“无所事事”,非常准确。
我是在农村上学。在农村,如果学习成绩不好,老师很快就会把你放弃掉。上课不管,逃学不也管。初中是这样,高中更是这样。
“无所事事”的少年能去干什么呢?在学校没意思,回到家还会被家长唠叨赶回学校。我们当时有些同学是整天待在录像厅或者去玩台球。
无所事事、被边缘化的少年聚在一起,很容易出事。大人也能想象得到。于是,当孩子考不上大学的时候,父母还是会想办法让孩子进一所学校。
不为孩子在学校里能学到什么,也不为拿到学历,只是不想让孩子早早进入社会,在很容易受别人影响的年纪受到一些不好的影响。那个年龄段的不良群体是存在的,很大的可能就在高中附近。
我们以前接触的信息还是很少的,但是现在的孩子接触到的信息太多了,不良信息也藏得很隐蔽。他们更加需要家长的引导,让他们向“善”的方向成长。#中国式家庭教育#
参考文献:
- 『少年法庭』(全集)未成年犯罪的“罪与罚”
https://www.bilibili.com/video/BV1D34y1r7Bb?spm_id_from=333.337.search-card.all.click
- 57分钟一口气看完韩剧《少年法庭》,谁是你成长路上的绊脚石?拍出了最真实的人性!https://www.bilibili.com/video/BV1MP4y1g7Y3?spm_id_from=333.337.search-card.all.click&vd_source=4126cec9168b587367fef385f90ac91d
- 少年坠入冰河:“无所事事”的成长背后,一场欺凌带来的致命危险https://news.sina.com.cn/s/2022-08-31/doc-imiziraw0477257.shtml
- 罗翔|未成年恶性犯罪的刑事责任:关于刑法修正案十一的思考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695649857864393225&wfr=spider&for=pc
- 案底伴随一生?未成年犯罪的案底应该封存或消灭吗?https://www.bilibili.com/video/av938254656/?vd_source=4126cec9168b587367fef385f90ac91d
- 小孩天性纯良?罗老师:我呸!https://www.bilibili.com/video/BV1Lq4y1279z/?spm_id_from=333.788.recommend_more_video.0&vd_source=4126cec9168b587367fef385f90ac91d
- 马荣春 高坤龙‖ 恶意补足年龄规则的起源、发展与中国化实践https://www.163.com/dy/article/HEFQMEG20524TEUR.html
- 处理弑母少年,如何避免“养猪困境”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619782709225918392&wfr=spider&for=pc
- 未成年人一再犯案,刑事责任年龄下调能框住“小恶魔”吗?https://new.qq.com/rain/a/20210320a0ajfq00
- 过去五年,中国未成年人犯罪数量反弹,呈现低龄化趋势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734442201944608823&wfr=spider&for=pc
- 6成青少年犯罪根源在家庭 未成年犯罪年增17%http://gd.sohu.com/20081230/n261496295.shtml
- 牧羊少年溺亡:参与作案8名学生,有人恋爱毕业不负刑事责任https://www.sohu.com/a/573229815_120146415?editor=刘盛钱 UN649
不要忽视你的孩子,不要和你的孩子断开“联结”
有时候,家长以为的,其实并不是孩子需要的
「不焦虑父母俱乐部」
在这个共学社群,你会找到更明确地方向
欢迎1元体验
作者:韩乐
儿童故事创作者
生活教育实践者
互动话题
读了本文,你有产生什么样的感触吗?欢迎和我们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如何搜索文章
在公众号文章列表页面,点击右上角处,输入关键词,可搜索过往文章。
拓展阅读
- 在这个国家,高考一步步走向了邪教般的疯狂
- 她是韩国著名小学的校长,在女儿崩溃自残后,她做了什么?
- 所有的教育理论,都比不上你对孩子这样做
✏ 投稿 | 欢迎投递原创稿件,来稿请投邮箱:tianxiaotu@tongxingschool.com
转载 | 后台回复“转载”,获取授权方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