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论说”句为《论语》“学而篇”之:

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

这一句,在现今很多出版书籍的翻译当中都是错误的。主要问题出现在“无(通“毋”)友不如己者”这句,解释说“不要和不如自己的人做朋友”,这是大错特错的,也是明显的违背了儒家“仁爱”、“忠恕”精神的,可是又很少有人能正确的给予解释。今日,且听广老师娓娓道来,各位朋友看我的解释是否合情合理,欢迎在下方评论,发表高见。

儒家三种心性论(论说儒家的明心见性)(1)

读这一句话,“明心见性”之点,主要有两个方面:

其一,是做学问之道;其二,是交友之道。

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

重,指厚重、敦重;威,指威严;固,大体指坚固。意思是说君子若不能做到敦重(指内心修养),则既无威严可言(指外在气质形象),学问也不能坚固,更无法认识其中的义理。

朱熹曾解释这句说:“轻乎外者,必不能坚乎内,故不厚重则无威严,而所学亦不坚固。”

意思显而易见,就是告诫我们:内外要兼修,要时时懂“克己”,这样“威严”则自然而生,所学亦不断坚固,最终方能有“知行合一”般的大成。这就是“不怒而威”。这与那些明明有很高学问,外表却很狷狂的嵇康、阮籍之士就迥然不同了。儒家讲究的是“内圣外王”讲究的是“克己”,讲究的是“慎独”,不允许在任何情况下“放纵”自己,这样就必然可以“自重而威”、“学问坚固”了。

儒家三种心性论(论说儒家的明心见性)(2)

清代理学家陆稼书也曾这样评论过这句话,他说:“学必深沉而后能固,不重则浮;学必镇静而后能固,不重则躁。”这句话,充分说明了“自重”的重要性。这也是对于我们现今之人的启示。

以上,为儒家“明心见性”之一点也。

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

我们来分析这一句:

“主忠信”和“无友不如己者”之间有关联吗?当然有。

如若不忠信,则事事物物都不实在,这样的话,为恶就容易多了,为善则难上加难,所以学者必都以“忠信”为主。

儒家三种心性论(论说儒家的明心见性)(3)

接下来讲“无友不如己者”。“不如己”的真正意思是“不类乎己”,也就是所谓的“道不同,不相为谋”,是指和自己“不同道”的人,而不是指水平或境界比自己低的人。更不是看不起人,你不如我,我不跟你玩,这是大错特错的解释。

古人讲:“友所以辅仁,不如己则无益而有损”,所以才叫我们“无友不如己者”的,就像一个爱好学习的孩子,不要和天天打游戏的孩子在一起玩耍,但他可以跟爱好学习、成绩不如自己的孩子做朋友。

人的技能有优劣,德行也有高低,不可能人人都水平一样。如果你看不起比自己水平低的人,不跟他们做朋友,那比你水平好的人又怎么会愿意和你做朋友呢?

简而言之,就是你要找“志同道合”的人做朋友就行。

朋友多了,就必然会“三人行,必有我师”。每个人都有各自的长处,而我们要从别人身上发现闪光点,发现自己的缺点与不足,发现之后,就不要怕改正,只有不断的完善自己的学问与德行,才会与圣贤的距离越近。

儒家三种心性论(论说儒家的明心见性)(4)

这就是“过,则勿惮改”的本意了,要正视自己的不足,补齐自己的“短板”,不要害怕。如果自己一直不能直面自己的缺点,那么这个“短板”就会越来越短,最终可能会使整个人生修养功亏一篑。所以我们要努力做到有过则速改,不可因为害怕困难而苟且偷安。

学问之道无它,知其不善则速改以从善。

这是今天这一讲儒家“明心见性”的另一点。

最后送上佛教的四个字给大家:“勇猛精进”!

儒家三种心性论(论说儒家的明心见性)(5)

希望通过此讲,能让大家感受我们传统国学内容的深邃,更喜欢汉字。欢迎大家点赞、转发与收藏,并关注“广老师讲国学”头条号

欢迎大家在文下留言评论,因水平有限,难免讹误,还望大家不吝赐教,共同进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