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对夫妻长期分居两地,平时不见面还好,一旦丈夫回家,两个人就吵得不可开交。
妻子怪丈夫从来不管家,没理过孩子,自己累死累活也得不到一句好话,不如不回家,自己眼不见心不烦,反正已经习惯一个人在家了。
丈夫责怪妻子不理解自己,说自己辛辛苦苦在外面赚钱,都是为了这个家,可是妻子还要说自己这不行那不行,好不容易回一次家,还要被妻子说三道四。
两个人都希望从对方那里得到自己想要的体贴和理解,可是一开口就变成了争执,那么问题在哪里?其实就是沟通时的语言表达不对。
图片来源于网络
相信很多家长都看过马歇尔·卢森堡《非暴力沟通》这本书,可是大部分家长在看完之后还是对暴力沟通不是很理解,那今天就简单说一下什么是暴力沟通。
暴力沟通,就是把自己的观点或意愿强加在别人的身上,要别人服从自己的命令,往往说出来的话让对方听了非常不愉快,语言中会带有评论、指责、侮辱等字眼。说话的人可能会觉得自己本意是出于好心,是想提醒一下,但对方感觉不舒服,说不定还会引发战争。
比如夫妻之间的对话:
妻子做了锅汤,结果丈夫不满意:“你怎么回事,说了这么多次,让你做汤的时候少放点盐,老是做得这么咸,怎么教都学不会,这么简单的事都做不好,还能做什么?”前面是在指责,后面就已经带有侮辱性了。脾气好的人可能笑笑算了,脾气不好的人听了肯定会跳起来吵一翻。
丈夫外出应酬回来晚了,妻子很担心丈夫,可是等得太久,非常生气,于是说:“你死到哪里去了!都不知道是不是真的这么忙!”这不仅是指责,简直就是在诅咒,也许丈夫本来是满身的疲惫,听了这话说不定会比妻子火更大。
亲子之间的沟通更常见:
家长指责孩子:“你到底做不做(作业)?磨磨蹭蹭的什么意思?如果不想学习就直说!”这是典型的指责,家长并不了解孩子为什么做作业会磨磨蹭蹭,只想让孩子“听话”后好好学,可是这话说了之后孩子反而更慢了,有的孩子甚至做都不肯做了。
又比如“有没有搞错,这都不会!你都不如XXX,人家跟你一样这样学,一下子就学会了,可是你呢,真是番薯(广东话骂人是笨蛋的意思)一个。”这些赤裸裸的侮辱,孩子听了会觉得自己真的很笨,学习成绩提不上去,甚至会产生厌学的情绪。
所以语言表达不对,会激发矛盾,说得多错得多。
那要怎么办?
这个时候,最好停止表达,什么都不说,要先懂得上面这些语言究竟问题在哪里,怎么样才知道自己说话是评判还是最基本的事实陈述呢?
就比如一开始讲的夫妻俩,不要把心中的不满发泄到对方身上,可以尝试着只陈述事实,如妻子可以说:“我知道你在外面很累,可是我在家里也很累,我希望你能回来家里这边打工,我们可以一起赚钱,一起为这个家操劳,而不是只让我一个人操心,好吗?”
丈夫也可以说:“我在外面打工真的很累,我知道你在家也辛苦了,可是我在外面赚的钱更多,我希望多赚点钱,可以给你和孩子更好的生活,如果我回来找不到什么工作赚不到什么钱,我会觉得对不起你们。”
图片来源于网络
夫妻之间的沟通,可以只陈述事实,表达自己对这件事的看法或想法,不带任何情绪,也不做任何评论,效果会好很多。
就如放盐这件事,丈夫可以说:“老婆今天这汤真好喝,如果少放点盐,就真的是完美了!”不仅表扬感谢了妻子,还说出了可以改进的地方,老婆心里美滋滋的,下次就会注意了,说不定一高兴,还能想出更多做美食的花样。
丈夫应酬回来晚了,妻子可以换种方式:“老公辛苦了,这么晚才回来,我准备一些醒酒茶,你喝一点,下次少喝点酒,早点回来好吧,别让我担心!”这话表达了自己对丈夫的担心,也让丈夫听了多暖心,还会更疼爱自己的妻子。
亲子之间的沟通更是一门艺术。
首先,我们要放下对孩子过高的期待,充分了解孩子,包括他的优势、潜能,或者是他先天的一些特点,给孩子的期望值要适中偏高一点,让孩子努力一把就能达到,如果达到了下一次可以稍微调高一点,如果达不到,就适当降低对孩子的要求,然后循序渐进。
其次,不要想着让孩子“听话”,如果我们很普通,难道我们不想孩子比自己强吗?如果我们本身就很优秀,那我们不想孩子更出色,能更大地发挥自己的特长吗?与其让孩子“听话”,不如让孩子在不触犯底线的情况下调皮一点,有主见、所谓“叛逆”的孩子相对而言会更有出息。
最后,我们要学会了解孩子行为背后的心理动因,为什么孩子会慢,为什么孩子不爱学习,为什么孩子学习会比其他孩子差一点,找到问题才是最关键的,不要总针对孩子的行为来纠错,正如一棵树上的果子出现虫子,不要只想着喷农药,而是要考虑树根的营养是否足够。
要想做到只对事实陈述,不加评判,不加自己的情绪,对事而不对人,那么这就要学习了,到底要如何表达才能不让对方反感或误解,那么明天我们继续分享。
语言是赐于人类表达思想的工具,语言是生活的化身,语言更可以是诗歌的表达,我们每个人都可以说出美丽而温暖的话语。
图片由今日头条提供
大家好,我是康康家庭教育,家庭教育高级指导师,中级阅读指导师,家庭教育领域的原创作者,分享专业的家庭教育及亲子阅读知识,欢迎大家关注我,可留言沟通。本文为康康家庭教育原创,严禁抄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