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塘塬区八景观

古华州曾广为流传“华州州废兴菜园,高塘塬高米粮川”之说,意思是早年华州虽废了州治,却兴起了有名的“菜园”(在高塘镇南头),成为关中东府有名的蔬菜基地。高塘塬虽说台塬高峻,但却是米粮之川,成为华县盛产小麦、玉米的大粮仓。高塘塬山青水秀,竹茂林丰,景色优美,当地流传有高塘塬上八景观:

周处斩蛟在圣山,魏家塬高像大船;

尧帝陵在鸡子山,青龙双耳竖云端;

蕴空山上有悬棺,清明晚照映三川;

唐代禅院在寺前,太平晚钟樵夫还。

渭南清渭楼风光(华州高塘塬区八景)(1)

高塘农田 流年来袭摄

“周处斩蛟在圣山”。过去圣山乡(今已并人高塘镇)有个麦涨村,这个村一张姓家的麦囤里有条小白蛇(当地人叫仓龙)镇守,这家的麦囤不管你装走多少粮食,可第二天看时,麦囤里的麦子仍是满满的,麦子自动往上涨,因此这个村子就叫麦涨塬村。仓龙的事很快传遍十里八乡,人们都感到很稀奇。一天有一外村人,来到张家假装买麦,盗走了仓龙。主人发现后立即追赶,那人一口将仓龙吞入腹中,顿时雷鸣电闪,狂风大作。一声霹雳之后,那个盗走仓龙的人变成了一条蛟龙。接着倾盆大雨从天而降,村庄很快成了一片泽国,蛟龙在大雨中张着血口,向塬下的涧峪河游去,蛟龙碰到河两岸的人,逢人就吃,一时间闹得川里路断人稀。就在蛟龙肆虐害人之时,暂住在戈家村的周处闻讯手持砍刀,奋不顾身地跳到河里,追杀蛟龙,他在河里与蛟龙搏斗了三天三夜。被砍伤的蛟龙挣扎着往下游游去,一直游到长桥镇时又被周处追上砍了数刀,终被擒获,周处举刀砍掉了蛟龙的头,兴奋地向河两岸的群众报喜,因河水被血染红,故名赤水河,长桥镇也改名赤水镇。

魏家塬高像大船”。“高塬水乡一巨舟,遐迩风光一眼收,春耕夏耘土质美,龙君驾到更上楼”。站在高塘街西眺魏家塬,只见那复斗形台塬突起,时高时低的层层梯田,似大海里此起彼伏的波涛一样,有时因视觉关系,在阳光照耀下,好似波涛一浪推着一浪前进,最上层的村庄,真像一巨舟在航行,那依势而建的城堡好似船头和船舱模样,这一景观让人们望而称奇。

渭南清渭楼风光(华州高塘塬区八景)(2)

魏家塬 张韬摄

“尧帝陵在鸡子山”。呈圆锥形状的鸡子山位于高塘镇西南,东与龙耳山遥遥相望,远远望去林木呈深绿色,独具一格。尧帝是人们熟知的我国古代五帝之一,相传他生于河南,长大后曾生活在关中,后来作为部落联盟首领居山西临汾,他经常外出巡视民间疾苦,他看到当时这里经常出现水灾,尧帝命禹治水,禹采用疏通的办法,在塬区挖开三条口子,形成了三条大川。大水退去,塬区成了盆地,土地肥沃,气候湿润,宜于农耕,各个部落安居乐业。尧帝开创了帝王让贤之先河,让位于舜,尧舜时代有“尧天舜日”之说,出现了太平盛世。尧让位二十八年后去世,按“天人对应”之说,依据尧光星所对应之地葬埋于“宝华山”。当地群众惊闻尧帝逝世的噩耗后,万民悲痛,送葬之日,人们从四面八方赶来为陵基棒一把土,积土成山,成为三皇五帝最大的陵墓丘冢。人们为了纪念尧帝的丰功伟绩,在鸡子山顶上修建了尧帝庙,并塑了尧帝像,设立了观景台和晨钟暮鼓。每年农历正月十八、十九日为尧帝庙会,在尧帝陵附近有看守尧帝陵的守陵人居住的地方。长期以来就形成了东、西两个安尧村,意为保护尧帝陵的安全,一直延续至今。

渭南清渭楼风光(华州高塘塬区八景)(3)

传说中的尧帝陵 自华县志

“青龙双耳竖云端”。在高塘塬区西南十五公里的秦岭北麓,有一座海拔1112米、形似两只龙耳朵的“V”形山峰,叫龙耳山(或龙儿山)。传说远古时候山下住着一位早年丧夫、无儿无女的孤寡老妈妈,以纺线卖布度日。一天,她在南山下捡到了一枚白净的鲜蛋,便惊奇地拿回家中放在装棉线的篮子里。有一天鲜蛋孵化出一条绿色的小蛇,老妈妈给它起名为“龙儿”,把它当儿子一样呵护。时过几年,龙儿长成一条碗口粗的大蟒蛇。一天,老妈妈对龙儿说:“儿啊,你看老娘已年老多病,实在无力养活你了,你另谋生路吧。”就把龙儿放到山里的石洞中,每天给它送饭。一天深夜,突然响起了震耳欲聋的雷声和划破长空的闪电,人们看到一条头大如斗、目如星辰的巨龙,盘卧在老妈妈的房前,霎时背起老妈妈向北勝空而去。第二天一大早,当人们出门向南山看时,发现那里高高耸起一座形似一对龙耳的山峰。从此,人们就把这座山叫龙耳山(龙儿山)。巨龙把老妈妈背到了渭河北岸的一块人烟稀少、土地肥沃的地方,这就是现在的龙背村。

渭南清渭楼风光(华州高塘塬区八景)(4)

龙耳山 自华县志

“蕴空山上有悬棺”。明末清初,在明朝崇祯当皇帝时代吴三桂引清兵入关,明朝江山摇摇欲坠。崇祯皇帝的四皇子为反清复明,从北京逃到陕西,几经周折,最终就来到华县西南塬区的蕴空禅院住了下来。后在大明镇的马场村屯兵养马,立志收复大明江山。随着理想破灭,他在山上削发为僧,大搞佛事。圆寂时,他对弟子们说:“我是明朝王子,生不为清官,死不沾清土。”弟子们遵其遗愿,修造地穴将其灵柩用粗壮的铁链吊在空中,形成悬棺,穴顶砌一砖塔。每年农历三月十七日庙会时,络绎不绝的游人都要上山观看悬棺。

渭南清渭楼风光(华州高塘塬区八景)(5)

蕴空悬棺 想飞的仲山摄

“清明晚照映三川”。清明山在桥峪口的西侧,海拔1100余米。在清明山上有建筑风格各异、结构特殊的古庙群,有湘子庙、王圣人庙、送子娘娘庙、无量祖师殿等庙宇连成一片。每当黄昏时,夕阳映照在庙宇白粉的墙壁上,反照光辉四射,十分耀眼,五原三川的各个地方都能看到,远远望去形成了一道美丽、独特、神奇的景观,让人们赞叹不已。

“禅修寺院在寺前”。禅修寺以它建筑独特的姿态屹立在高塘镇寺前村,因寺院地处村子后面,村子便被称为寺前村。禅修寺始建于唐代,建筑宏伟,有华州名刹之称,是省级文物重点保护单位。禅修寺过去占地约10余亩之大,建筑形式各异,经过几个朝代的变迁,现仅有3间大殿和两边的厢房。大殿建筑的主要特征是一条梁贯通三间大殿,结构特殊,屋架全是能工巧匠套峁而成,在重建寺院中,工匠们将原来的木架拆下来编号之后进行安装,但有时还安装不到一起,可见古人精湛的建筑技艺。因现存的大雄宝殿属元代重建,所以有人称为元代寺院,其实它始建于唐代。

渭南清渭楼风光(华州高塘塬区八景)(6)

寺前村 高振强摄

“太平晚钟樵夫还”。太平寺(在今大明镇政府驻地)始建于唐代,到了明末清初,崇祯皇帝的四皇子,为收复大明江山曾在这个寺院住过,为寄望复明改太平寺为大明寺沿用至今。当时寺院内有座报时的钟楼,每天寺院的僧人向人们敲钟报时,人们闻晨钟下地劳作,听晚钟收工安歇。桥峪里砍柴的樵夫听到晚钟声,便下山返回,虽早出晚归,辛苦劳作,但悠然自乐:“桑木扁担黄腊木楆(yao),宁担担子不坐轿”。在肩上担子咯吱咯吱的响声中,还归家门,成为“太平晚钟樵夫还”的生动写照。

原文来源:作者供稿

原文作者:《话说高塘塬》主编秦三民

整理编辑:华州文史荟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