蝶恋花重点句子庭院深深深几许(山长水阔知何处)(1)

图片发自简书App

6

“几度凤楼同饮宴,此夕相逢,却胜当时见。低语前欢频转面,双眉敛恨春山远。/蜡烛泪流羌笛怨,偷整罗衣,欲唱情犹懒。醉里不辞金爵满,《阳关》一曲肠千断。”(冯延巳)

通常的词作,只以一个人为主体,或直接现身,或只是诉情。这首,却出现了两个人,曾经相拥相伴过的一对旧欢,久别重逢,于是有了这惊喜交加,缠绵悱恻的一幕。

图片发自简书App

8

“晓日窥轩双燕语,似与佳人,共惜春将暮。屈指艳阳能几许,可无时霎闲风雨?/流水落花无问处,只有飞云,冉冉来往去。持酒劝云云且住,凭君碍断春归路。”(秦观)

前面晏殊写过“燕子双飞去”,秦观写的是“双燕语”。“飞”是燕子应有的动作,“语”则不一样了。而且不是“叫”或者“鸣”,那都是自然发出的声音。“语”可是具有了人的特征,所以才能和“佳人”共惜春将暮”。

“共惜”和“佳人”自己“惜”,皆是“惜”,然而“惜”的情态,程度,以及由此产生的情境意蕴,那可大不一样,有了质的飞跃。这个“双燕”,就没有照搬晏殊的“双燕”,属于秦观自己的。

“屈指”动作虽小,却分明透露出急切认真的心情,算计着“艳阳能几许”,并且担心,“几许”中,会不会有“风雨”。附加的“闲”,在暗示“风雨”的多余。一个“闲”,看似漫不经心,其实分量颇重,绝不能等“闲”视之。

对“能几许”的发问,即使和“春”相关的“流水落花”,也回答不了。“飞云”倒是漠不关心,慢悠悠的来来往往。

“云”的无动于衷,令“佳人”焦躁不安。连忙举杯敬酒,奉劝它停下,把“春”返回的“归路”,彻底堵截住。这种求助,明明知道无可奈何,仍抱着一丝希望。对内心深处刻画得这么细致入微。“飞云”与“双燕”一样,也称得上是神来之笔。

9

“楼外垂杨千万缕,欲系青春,少住春还去。犹自风前飘柳絮,随春且看归何处?/绿满山川闻杜宇,便作无情,莫也愁人苦。把酒问春春不语,黄昏却下潇湘雨。”(朱淑真)

朱淑真是位女词人。她号称幽栖居士,此中已透露出她曾经有过的不幸的情爱遭遇。这也为她的词作,定下了凄婉哀怨的基调。本篇即是一例。

几十个字的小令,“春”却反复出现了五次,可见“春”已成为作品的血肉和灵魂。自然也可以说,“春”已融汇在女词人的血肉和灵魂中。显然,“春”大大超越了季节的范畴,衍化为一种情思,一种追求。

以“垂杨”开篇,词人心绪也“千万缕”了。多想拜托它们紧紧系住刚来不久的“春”,可它无情无义,只停留片刻,匆匆离去。“柳絮”深解人意,即使留不住它,也要跟着,“看归何处”。“垂杨”,“柳絮”的真诚,和“春”的冷漠,像是镜子,照出了“愁人”的情感状态。

随后以熟知的杜鹃典故,带出了“愁人”。

前面秦观那首,有“持酒劝云”,朱淑真是“把酒问春”。颇有异曲同工之妙。可“问春”的“问”,与“劝云”的“劝”,在语气上有强和若之分,显示出情绪的明显差异,分寸感很强。“问”结果,不见吭声,“春”归心似箭吧。只见暮雨潇潇,会不会是“惜春”的泪水呢,唯有“幽栖”居士心知肚明吧。

蝶恋花重点句子庭院深深深几许(山长水阔知何处)(2)

图片发自简书App

10

“陌上箫声寒食近,雨过园林,花气浮芳润。千里斜阳鐘欲暝,凭高望断南楼信。/海角天涯行略尽,三十年间,无处无遗恨。天若有情终欲问,忍教霜点相思鬓?(陆游)

这是陆游离开四川小益旧镇时,写于途中的词作。针对陆游的词作风格,论者多有此类评述:“放翁长短句,其激昂慷慨者,稼轩不能过”。他与辛弃疾,被推崇为豪放派众家之首。

然而这首词,却别有一番韵味。一腔离怀别绪,被抒写得温情脉脉,柔和细腻,与以婉约取胜的晏几道秦观也有一比。

“箫声”,“园林”,“花气”,这些有声有色的景象,与“寒食”,“雨”,“芳润”相粘贴,于是季节,时令,氛围,感觉,全都揉合在一起了。“近”,“过”,“浮”,几个平常的字,安放得恰到好处,立刻熠熠生辉。

而漫漫旅途中,因落日,因沉闷的鐘声,不由得想起“南楼”中的亲人。思乡之情越发的无法排解。词意进入了下半阙。

伴随思乡之情,联想到自己的人生之路,不禁感慨万千。“三十年”,几乎踏遍“天涯海角”,时间可谓漫长,空间可谓辽阔,留下的是什么呢?是“遗恨”,附加上的“无处无”,把“遗恨”之多之重,揭示得毕露无疑。

而末句向苍天发出的质问,为什么忍心让我的两鬓变得斑白如霜?如悲号,如长啸,应该是感天动地泣鬼神的。这样收尾,像画上个休止符,戛然而止,却余音不绝。

推荐拓展阅读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

如果觉得我的文章对您有用,请随意打赏。您的支持将鼓励我继续创作!

¥ 打赏支持

喜欢

0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微信

更多分享

×

喜欢的用户

0条评论 ( 按时间正序· 按时间倒序· 按喜欢排序 )添加新评论

登录后发表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