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北风袭百草衰,几番寒起一阳来。白天最是时光短,却见金梅竞艳开。《冬至》——左河水

冬至,二十四节气之一,也是我国传统节日。一般在每年公历12月21日-23日之间,其中以22日居多。每年这一天夜最长,日最短。到了冬至,也就进入了一年中最寒冷的时期。在莆田,人们依据冬至对应的农历来预测年节前后的气温。莆仙民谚为证:冬至在月头,寒冻年暝兜(年节前);冬至在月中,不冷又无霜;冬至在月尾,寒冻正二月。

莆仙习俗

01冬至暝

莆田将冬至的前一夜称为“冬至暝”。这天晚上,一家人围在一起搓丸子,寓意团圆。小孩把丸子搓成各种元宝、小动物的形状,意为家运通达、六畜兴旺。搓好丸子,把丸子、生姜、板糖、红筷子摆在厨房灶公前,点上夜明灯来过夜。孩子们常耐不住冬至长夜,馋着吃丸子,“爱吃丸子天不亮”的莆仙谚语由此而来。

在莆田有“冬至大如年”的说法。夜幕降临,家家户户在厅堂点上红蜡烛,在祖先神位前的圆竹匾上放上插着“三春”(福禄寿纸花)的红福橘,用红纸封着的十双筷子,一排生姜,一块板糖来供奉祖先。十双抱团的红筷子寓意全家团圆美满,生姜寓意兴旺,板糖寓意生活甜蜜。冬至暝小团圆的动人情景,成为了莆仙人的美丽乡愁。

莆仙特有的习俗 莆仙习俗冬至(1)

02冬至扫墓

在莆仙民俗中,清明节、重阳节、冬至节都是祭拜扫墓的节日。在莆仙地区,在冬至这一天祭扫的人为最多。清早,人们吃了冬至丸之后,挑着装满煮熟的丸子、炸豆腐、红团、白团、水果的担篮,携带银纸、香和现代种类繁多的新式祭品上山扫墓。路上车水马龙,祭扫大军形成壮观景象。山上烟雾升腾,大人们披荆斩棘,清除杂障之后,摆上祭品,用跪拜表达对祖先的敬重与思念。

莆仙特有的习俗 莆仙习俗冬至(2)

莆仙特有的习俗 莆仙习俗冬至(3)

03客鸟丸

莆仙的冬至丸一般是白色的。但这一年家中如有新婚的夫妻,搓的丸子要加红色,还要搓一些豆粒大小的小丸子,丢到屋顶让喜鹊啄食,俗称“客鸟丸”。当喜鹊争先啄食这些小丸子时发出“嘻嘻”的叫声,表示报喜。“客鸟丸”给节日增添了喜庆的氛围。

莆仙特有的习俗 莆仙习俗冬至(4)

04贴丸子的传说

在莆田过冬至还有一个贴丸子的习俗。人们把煮好的软糯的丸子用签子串起来插到门窗两旁,或直接贴在门窗上。这个习俗源于一个古老的传说。相传古时候山里有个叫顺安的孝子,为了讨母亲开心,把糯米磨的粉搓成一粒粒丸子,再用竹签串起,插在门上、窗上和墙上,十多年没间断过。顺安的母亲去世后,人们为了学习顺安孝敬母亲的美德,家家户户在冬至时也在门窗两旁贴起丸子,以此教育子孙爱老敬老。

(来源|莆田市群众艺术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