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小狐女的狐言狐语,一个喜欢阅读、码字、手工、美食,希望快乐充实度过每一天的人。欢迎志同道合的朋友关注评论转发,一起探讨生活中的点点滴滴。

赤壁之战和官渡之战的时间和过程(赤壁之战的那一年)(1)

从前不管是看根据《三国演义》改编的电视剧,还是读《三国演义》的原著,感觉最为精彩的部分就在“赤壁鏖战”。

连苏东坡都曾填词《念奴娇》感叹赤壁之战,用“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这样的佳句来感叹当时各路角色的气概与战斗场面的宏大。

按公元纪年来算那一年是208年,按年号纪年那一年是东汉献帝时的建安十三年。赤壁之战无疑是建安十三年的标志性事件,但那一年发生的重要事情绝对不止这一件。

赤壁之战和官渡之战的时间和过程(赤壁之战的那一年)(2)

那一年年初时,曹操统一北方,坐拥天下十三州之九,可谓是大权独揽、意气风发。相比之下后来与其三分天下的孙权和刘备,一个不过是只有半个扬州的地盘,另一个还在寄人篱下时时准备四处漂泊讨生活。

谁能想得到就在那一年,局势大变,后汉三国的历史出现大转变,最终形成了三足鼎立的局面。

这一年究竟发生了什么?且看这一本《建安十三年》为诸位娓娓道来。

赤壁之战和官渡之战的时间和过程(赤壁之战的那一年)(3)

往日里读与三国有关的史籍或是研究论述,印象中要么是针对于一个事件展开,要么是围绕着某一人物来讲述,而这本《建安十三年》偏偏不走寻常之路,独辟蹊径的将讲述的角度放在了地点之上。

邺城、江夏、襄阳、许都、关中、长坂、柴桑、赤壁、江陵、合肥、建业、益州,十二个地点时常出现在后汉三国的历史讲述之中,三国时期的各方势力与诸位风云人物为这些地点奔走拼搏。在这些地点发生过哪些事情?影响了哪些重要角色的人生命运?又在历史长河中起着怎样的作用?

这些都是该书的作者锋云要在书中告诉读者们的。

赤壁之战和官渡之战的时间和过程(赤壁之战的那一年)(4)

前面所提到的赤壁之战决定了后来的三分天下,这基本上是历来史学家们的一个共识,《三国演义》中更是将这场战役的前因后果写的是精彩纷呈。不过那终究还是小说演义故事,若是翻开二十四史中的《三国志》会发现对于这场战争的记载总共不过寥寥不足三百个字,并且不同的纪传彼此之间还有很多不一致甚至是前后矛盾的地方。

历史有太多能够激起后人探寻之处了。

《三国演义》中,赤壁之战唱主角的是诸葛亮,毕竟是因为他借来了关键的东风,才让周瑜在战斗中放火烧船大获全胜。

唐朝诗人杜牧所做诗句中曾有“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言下之意便是如果没有这场东风,究竟会不会三分天下还真不好说的。

赤壁之战和官渡之战的时间和过程(赤壁之战的那一年)(5)

但在作者锋云看来,实际情况或许并非如此。

且先不说借东风这件事到底和诸葛亮有没有关系,如果能够跨越时空与当事人之一的曹操进行对话,他自己都不会承认让自己的失败的关键因素是这样东风。

在曹操给孙权的书信中,其多次提到过自己在赤壁的惨败,主要原因居然是疫病,而烧船也根本就是因为瘟疫致使战斗减员而不得已为之的主动撤退。

赤壁之战和官渡之战的时间和过程(赤壁之战的那一年)(6)

不要以为这只是作者的突发奇想,陈寿所著的《三国志》中也曾反复提及曹军的疫情,那可是正儿八经的正史记载。

再说一下那场东风,其实早在赤壁之战前九年,东吴的孙策与黄祖的沙羡之战中就使用过“火上放风”的战术,而周瑜与黄盖等人皆是战争的参与者,所以说后来的赤壁之战,其实在很大的程度上是参照了那场沙羡之战。即便是没有什么东南风,周瑜也会利用自己的水军优势,伺机在上风口上放一把火的。

赤壁之战和官渡之战的时间和过程(赤壁之战的那一年)(7)

历史的进程中固然有其偶然性,但其必然性也是存在的,一些被现在所熟知的历史内容,或许只是一种表象,其真实性与可靠性必须要经得起推敲才能确定,至于表象之下的隐秘那更是需要严谨的推理才能下定论。

较以往所知的一些历史内容,本书中所提出的一些论断却有一些推翻常理之内容,但绝非是作者信口开河之言,皆是根据各种历史线索重新将脉络梳理清楚之后所得出的论断,其中引经据典、剥丝抽茧,讲的也是颇有一番道理。

此书的名字虽为《建安十三年》,但其中所涉及的内容并非只有那一年,想要更新一步地了解后汉三国的那一段历史,倒还真是不妨读一下此书,绝对会有一种不同于以往的阅读感觉。

#三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