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来,各种“网红”进口盐火了。

塞浦路斯晶片海盐、波斯蓝盐、法国灰盐、喜马拉雅玫瑰盐等等,在商家的文案中,每一种盐都有着来自异域的风情。“天然的夏威夷火山红盐经过几百年的地壳内部的挤压后才被发掘,红盐中混合有红色的火山泥,含有丰富的矿物质,质地脆嫩,口感温和,适合烹饪各种各样的烤肉。”“黑火山盐则混合有来自太平洋海域收集的海水,经过脱水蒸发而成,内含有活性炭物质,含水量低盐度高,还带着焦糖的回味,适合用来烹饪重口味的食材。”

魏晋时期为什么喜欢吃五石散(今日网红盐)(1)

​颇具视觉冲击力的影像,曲折离奇超凡脱俗的故事,最终形成一种极致的消费诱惑。于是,一瓶425克的黑盐促销后的售价为169元,是普通袋装食用盐的50多倍;最有名的“盐之花”网售价格每克0.5元到1.5元,是普通食盐的70倍~200倍左右。

只是,这卖的还是盐吗?

也有人说,有人乐意购买新时尚,有人喜欢尝试新事物,只要明码标价,不存在产品质量问题,也不存在强买强卖,这是人家的消费自由,即便其中可能有人属于跟风,也没什么呀。

其实不然,貌似自由买卖的“网红盐”背后,仍可隐约闪现出各种造势与推波助澜。比如,从每一个电商平台、每一款盐的推文中,均可察觉到那种绞尽脑汁营造高端、时尚、健康的小心思。其大意不外乎,只要你消费了这样的进口盐,你就是独特的,你就跟得上潮流了云云。事实上,促销上的“因”,很容易结出消费的“果”,有网友就说,身边很多朋友都跟风购买了,他们时不时会聚在一起聊相关话题,自己怕显得不合群,索性也买了一瓶。

也因此,在深谙消费心理的网络推手面前,一般消费者其实很难坚持自己的消费理性。这也是很多网红产品能够迅速收割一波消费者的原因所在。而当消费者终于醒觉了,之前的“时尚”已经换了轨道,正在或已经制造新的热点,并去收割新一波粉丝了。

此外,这些推文往往会采用一些似是而非的“科学知识”,包装出一种让你“恍然大悟”的会心感,以迷惑消费者。比如,有商家就打出“清晨来一杯玫瑰盐温水,能够排浊化瘀”的宣传口号,这一口号因为契合了一般人“清晨一杯水”的认知,故而颇具杀伤力。殊不知,当下科学界尽管确实鼓励每天早上喝一杯水补充人体水分,但并不鼓励饮用盐水。根据《中国居民膳食指南》的推荐,中国人每人每天食盐摄入量应小于6克。人们随便在水中加点盐,就可能超过生理盐水0.9%的浓度。

当下,减盐已成共识,为了减少食盐摄入,科研人员用氯化钾替代一部分氯化钠、中空包埋技术减少盐用量、添加酵母抽提物提升滋味……而面对“网红盐”的大举袭扰,这些努力似乎毫无抵抗力。尽管在这股消费“网红盐”的风潮中,不乏专家的冷静忠告,然而遗憾的是,很多时候种种“伪科学”的饮食方法大行其道,公众日常的消费环境也仿佛是加了盐的水,令人忧虑。

这也让人想起魏晋时代人们服用药石的故事,当时人们相信服食五石散可健身祛病、延年益寿、长生不老,迁延弥漫,此举甚至成为文人雅士的一种流行时尚和特有风度。自然,结果也并不如愿,由此引发出世人感叹:服食求神仙,多为药所误。

千年之后,如今科学昌明,理性发扬,当初文人雅士服食五石散的蠢事,或许不会重演,但种种假科学之名、行商业利益之实的酸腐操作,并未完全绝迹。特别是当此移动互联网高度发达的时代,每一种“潮流”“时尚”都能便捷地直接抵达每一个潜在的消费者,也并不是每一个人都能有效抵挡各类诱惑,对此理应引起高度警觉。

监管方面理应顺应互联网时代的要求,做好常态化、及时监管,严查违规营销、欺诈诱导等违法行为,同时,有关方面也要顺势做好科普宣传,让更多人知晓“网红盐”也是盐,与普通食盐的功能并无二致。

普通消费者也要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念,多一些消费理性,审慎对待“网红”,不要轻易交智商税。说到底,盐就是盐,是调味品,不能当饭吃,更不能成为个体生活品质的保证。

(原题为《今日“网红盐”,魏晋五石散》 作者 胡印斌 来源 光明日报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