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文言文特殊句式整理(文言文特殊句式)(1)

倒装句 文言文中的倒装句,是相对于现代汉语的句序而言的,基于此,我们将文言倒装句式分为1.宾语前置(宾语置于动词谓语或介词之前)(复习重点)

2.定语后置(定语放在中心词之后)3.主谓倒装(谓语前置或主语后置)

4.介宾短语后置,也叫状语后置(状语处在动词谓语之后)等。

1.宾语前置 所谓宾语前置,就是通常作宾语的成分,置于谓语动词的前面,以示强调。如:“洎不之信”中的“之”就是前置的宾语。宾语前置通常分为四种情况。

(1)疑问句中,疑问代词(常见疑问代词有谁、何、奚、曷、胡、恶、安、焉等)作宾语,宾语前置。如:“大王来何操?”值得注意的是,介词“以”的宾语比较活跃,即使不是疑问代词,也可以前置。如:“余是以记之,以俟观人风者得焉。”(柳宗元《捕蛇者说》)其中的“是”是一般代词,但也前置了。

(2)否定句(一般句中必须有“不”、“未”“毋”、“无”、“莫”等否定词)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如:“古之人不余欺也。”

(3)借助“之”“是”将宾语提前。如:“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孜孜焉唯进修是急,未之多见也。”

(4)介宾短语中宾语前置。如:“不然,籍何以至此?”方位词、时间词作宾语时,有时也前置;例如:“业文南向坐。”(《史记.项羽本记》)意思是“业文面向南坐。”

举例:1.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

古之人不余欺也。 (不欺余)三岁贯汝,莫我肯顾。 (莫肯顾我)

我无尔诈,尔无我虞。 (我无诈尔,尔无虞我)

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 (时人莫许之)

先生……肩举驴上,而狼未之知也。 (而狼未知之也)

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曰…… (忌不信自)

2.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

大王来何操? (大王来操何)沛公安在? (沛公在安)

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吾与谁归)夫晋,何厌之有? (夫晋,有何厌)

沛公安在? (沛公在安)孔子云:“何陋之有?” (有何陋。“之”,宾语前置标志)

3.用“之”“之为”或“是”将宾语前置,用这种宾语前置的格式时,还可以在宾语之前加上“唯(惟)”,构成“唯(惟)……是……”或“惟…之…”的格式,强调宾语的作用就更大。

日居月诸,下土是冒。 (日居月诸,冒下土——日月曾经照临,阳光离去后露出了这片赤裸的土地)君亡之不恤,而群臣是忧。 (忧群臣)

率师以来,唯敌是求。 (唯求敌)余虽与晋出入,余唯利是视。 (余唯视利)

父母唯其疾之忧。 (唯其疾之忧唯其疾之忧)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不知句读,不解惑)惟弈秋之为听。 (惟听弈秋)皇天无亲,惟德是辅。 (惟辅德)

唯利是图。 (唯图利)唯吾马首是瞻。 (唯瞻吾马首)

孜孜焉唯进修是急。 (唯急进修——只急迫地进德修业)

4.介宾短语中宾语前置

不然,籍何以至此? (籍以何至此)全石以为底。 (以全石为底)

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 (长安君以何自托于赵)

夜以继日。 (以夜继日)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 (长安君以何自托于赵)

2.定语后置 通常定语应该放置于中心词的前面,但文言语句中却有很多句子将定语放在中心词之后。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其中的“利”“强”都是后置定语。文言中的定语后置有以下几种情况。

(1)中心词 定语 者或中心词 之 定语 者

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石钟山记》)

大阉之乱,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几人欤? 《五人墓碑记》张溥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愚公移山》〈列子〉

人马冻死者相望。 (冻死者人马相望)

当其时,巫行视小家女好者。 (当其时,巫行视小家好者女)

楚人有涉江者 (有涉江者楚人)

计未定,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 (求可使报秦者人)

村中少年好事者,驯养一虫。 (村中好事者少年)

(2)中心词 之 形容词(定语)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蚓无利爪牙,强筋骨)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居高庙堂则忧其民,处远江湖则忧其君)

四海之大,有几人欤? (大四海,有几人欤?)

带长铗之陆离兮,冠切云之崔嵬。 (带陆离长铗,冠崔嵬切云——佩着长长的宝剑,戴着高高的切云帽)

(3)中心词 数量词(定语)

吏二缚一人诣王。 (二吏二缚一人诣王)尝贻余核舟一。 (尝贻余一核舟)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遂率荷担者三夫子孙)

我持白璧一双,欲献项王;玉斗一双,欲与亚父。(一双白璧 一双玉斗)

比至陈,车六七百乘,骑千余,卒数万人。 (比至陈,六七百乘车,千余骑,数万卒)

一食或尽粟一石。 (一食或尽一石粟)

(4)中心语 之(而) 定语 者,“之”是定语后置的标志。

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 (铿然有声石,所在皆是也)

此四者,天下之穷民而无告者。 (此四者,天下之穷民而无告者此四者,天下

之穷民而无告者)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千里马)

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 (能面刺寡人之过者群臣吏民,受上赏)

荆州之民附操者,逼兵势耳。 (附操者荆州之民)

大阉之乱,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 ( 而能不易其志者缙绅)

国之孺子之游者。 (国之游者孺子)僧之富者不能至。 (富者僧不能至)

3.介宾短语后置 (状语后置) 文言文中,介词结构作状语往往都会置于句后作补语。如:“贫者语于富者曰”“于富者”就是置于句后作补语的介宾短语。

第一、用介词“于”组成的介宾短语在文言文中大都处在补语的位置,译成现代汉语时,除少数仍作补语外,大多数都要移到动词前作状语。如:“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荀子《劝学》)两个“于蓝”在翻译时,都要放在动词前做状语。

事急矣,请奉命求救于孙将军。 (请奉命于孙将军求救)

贫者语于富者曰…… (贫者于富者语曰)公与之乘,战于长勺。 (于长勺战)

以勇气闻于诸侯。 (以勇气于诸侯闻)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此所谓于朝廷战胜)

故燕王欲结于君。 (故燕王欲于君结)

臣头今与璧俱碎于柱矣! (臣头今与璧俱于柱碎矣)设九宾于廷 (于廷设九宾)

赵岂敢留璧而得罪于大王乎? (赵岂敢留璧而于大王得罪乎?)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青于蓝取之,而于蓝青)

李氏子蟠,......不拘于时,学于余。( 不于时拘,于余学。)

魏惠王兵数破于齐秦,国内空。 (魏惠王兵数于齐秦破,国内空。)

且立石于其墓之门 (且于其墓之门立石)

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 (至于负者于途歌,行者于树休。)

第二、介词“以”组成的介宾短语,在今译时,一般都作状语。如:“具告以事。”(《史记.项羽本记》)即“以事具告。”这种句子往往是承前省略了动词宾语,实际就是“以事具告(之)。”

形似酒樽,饰以山龟鸟兽之形。 (以山龟鸟兽之形饰)

具告以事。 (以事具告)何不试之以足。 (何不以足试之)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 (以桑树之)为坛而盟,祭以尉首。 (以尉首祭)

掭以尖草。 (以尖草掭)覆之以掌。 (以掌覆之)

咨臣以当世之事。 (以当世之事咨臣)

虽董之以严刑,振之以威怒。 (虽以严刑董之,以威怒振之)

还有一种情况要注意,介词“乎”组成的介宾短语在补语位置时,在翻译时,可视情况而定其成分。如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乎吾前生,其闻道也固乎吾先)名垂乎后世。 (乎后世名垂)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君子博学而日乎己参省)

4.主谓倒装 这种情况很少,往往是为了表示强烈的感叹

甚矣,汝之不惠! (汝之不惠!甚矣!)美哉室! (室美哉!)

大哉,尧之为君也! (尧之为君也,大哉!)灼灼其华。 (其华灼灼)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竹喧浣女归,莲动渔舟下。)

安在公子能急人之困也? (公子能急人之困安在也!“在安”,宾语前置)

美哉,我少年中国! (我少年中国,美哉!)

以上例子分别体现了谓语前的三种情况:疑问句; 感叹句;旧诗词合韵律。

省略句 文言文中,普遍存在着省略成分的情况,对省略成分的把握,有助于完整理解句子的意思。文言文中的省略句通常有:

1.省略主语。

(1)承前省。如:“永州之野产异蛇,(异蛇)黑质而白章。”

(2)承后省(也作蒙后省)。如:“沛公谓张良曰:‘(公)度我至军中,公乃入。’”

(3)自述省。如:“(予)爱是溪,(予)得其尤绝者家焉。”

(4)对话省。如:“(孟子)曰:‘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王)曰:‘不若与人。’”

2.省略谓语。如:“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

3.省略宾语。如:“可烧而走(之)也。”

4.省略介词宾语。如:“公阅毕,即解貂覆生,为(之)掩户。”

5.省略介词“于”。如:“今以钟磬置(于)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