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发展改革委、文化和旅游部等13部门今年10月联合发布《促进乡村旅游发展提质升级行动方案(2018年—2020年)》,提出了提升乡村基础设施、改善乡村人居环境的系列措施,涉及道路、停车场、垃圾和污水处理设施等方面,我来为大家科普一下关于发展乡村旅游基础设施?以下内容希望对你有帮助!

发展乡村旅游基础设施(基础设施建设得跟上)

发展乡村旅游基础设施

国家发展改革委、文化和旅游部等13部门今年10月联合发布《促进乡村旅游发展提质升级行动方案(2018年—2020年)》,提出了提升乡村基础设施、改善乡村人居环境的系列措施,涉及道路、停车场、垃圾和污水处理设施等方面。

业内人士指出,基础设施的提升、人居环境的改善,是乡村旅游提质升级的基础性保障。正如甘肃省平凉市庄浪县上寨村村主任张宗杰所说,乡村旅游和基础设施提升、环境改善相辅相成。农村环境的改善会为乡村旅游创造条件、打下基础;乡村旅游搞好了,也将极大地促进、带动农村环境的改善。在旅游资源开发中,可采取旅游开发与污染治理并举的措施,实现环境和旅游效益双丰收。

行动方案提出,推进垃圾和污水治理等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建立垃圾和污水处理农户付费制度;大力推进乡村旅游垃圾资源化利用与无害化处理;梯次推进农村生活污水处理;持续推进“厕所革命”。

山东省沂南县竹泉峪村原本是一个贫困小山村,如今变成了远近闻名的竹泉村旅游度假区。负责度假区运营的山东龙腾竹泉旅游发展有限公司运营总经理赵军,见证了竹泉村从“空心村”变为“旅游村”的过程。他对基础设施提升、人居环境改善的作用感触颇深。

赵军说,此次行动方案提出的这些措施对乡村旅游提质升级意义重大,也可以说是对乡村发展意义重大。一是可以有效改善当地环境。以沂蒙山区的乡村为例,过去的农村一直是生活垃圾随意乱扔,污水随处流,厕所多数为旱厕,有的甚至就是猪圈或牛栏的一角。实行垃圾、污水处理和厕所改进,可以从根本上改善农村的环境。二是可以改变村民的卫生习惯,提高生活品质。在地农民是乡村旅游的参与者,也是最终的受益者,只有让他们自觉参与,才能实现长效。

浙江安吉县鲁家村也是受益于“基础设施提升、人居环境改善”,进而发展乡村旅游的典型之一。此次行动方案出台后,鲁家村支部书记朱仁斌说:“此次行动方案提出了基础设施提升、人居环境改善的系列措施,这对于乡村发展来说意义重大。以鲁家村为例,2011年以前,我们村垃圾到处乱扔,竹林、河道、路边到处都是白色垃圾和生活垃圾,全村没有一个垃圾箱,污水直接排放,夏天臭气熏天,露天粪坑随着可见。这几年,村里通过美丽乡村建设,基础设施得到全面提升。美好的自然环境,吸引越来越多游客来到鲁家村乘坐小火车、逛农场、体验农事活动。”

此次行动方案对于“基础设施提升、人居环境改善”列出了很多政策措施。但要收获切实效果,不仅需要政策保障,也需要落实方法;不仅需要“硬件”投入,也需要“软件”升级。

赵军建议,要确保这些政策落地,第一,主体责任要明确,有相应的资金保障。以竹泉村为例,污水处理设备、垃圾清运车等均由企业出资购置,并设专人负责,每年资金投入超过百万元;对厕所改进,管理部门要引导、协助村民进行改造,并引导他们向相关行政主管部门申请补助。2015年以来,我们引导竹泉村近百户村民争取到“改厨改厕”补贴款项。第二,确保设施完好,形成常态化管护机制。不能流于形式、应付检查,日常要保持好,为乡村旅游点树立口碑、聚集人气,从而带来良好的经济效益。

朱仁斌结合鲁家村的经验谈道:“在垃圾处理方面,要对可回收、不可回收、厨余垃圾进行分类处理,同时进行不落地处理,每天固定的时间收集垃圾;在污水处理方面,要在全村范围内进行雨污分离、接入终端;在厕所改进等方面,要消灭全部的露天粪坑,村民家中全部建起水冲式厕所。尽管部分村民素质有待提高,但是通过反复宣传引导、示范带动可以逐步改变他们的观念。”

张宗杰建议,旅游与环境改善的协调共进,关键要顺应农民群众的美好生活期待,结合地貌、民风、产业特点,按照与景区风格相适应、与旅游要素相配套的要求,以农村垃圾、污水无害化处理和村容村貌提升为主攻方向,“三分建、七分管”,实行投、建、管、运一体化运营。

当前,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脱贫攻坚的深入实施,我国对乡村基础设施的重视程度、投入力度大大提升,各地乡村面貌逐步改善。此次出台的行动方案为乡村基础设施提升、人居环境和乡村旅游提质升级提供了政策保障。

往期精彩回顾

原题:《提升基础设施建设 改善乡村人居环境》

编辑:王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