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真传道论 下

论抽添第十一

吕祖曰。采药必赖气中之水。进火须借铅中之为。到底抽铅以成大药。添汞以补丹田。所谓抽添之

理何也。钟祖曰。昔者上圣传道于人间。以太古之民。淳而复朴。冥然无知。不可得闻大道。指谕

于天地升降之宜。交换在温凉寒暑之气。而节候有期。一年数定。周而复始。不失于道。天地所以

长久。比说于日月精华往来之理。进退在旦望弦朔之时。而出没无差。一月数足。运行不巳。不失

于道。日月所以长久。奈何寒往暑来。暑往寒来。世人不悟天地升降之宜。月圆复缺。月缺复圆。

世人不悟日月往来之理。恣纵无穷之欲。消磨有限之时。富贵奢华。算来装点浮生之梦。恩爱愁烦

。到底做下来生之债。歌声未絶。而苦恼早来。名利正浓。而红颜已去。贪财黩货。将谓万劫长存

。爱子怜孙。指望来生同聚。贪痴不息。妄想长生。而耗散元阳。走失真气。直待恶病缠身。方是

歇心之日。大限临头。纔为了手之时。真相上圣。悯其如此轮回。同归堕落。深欲世人明悟大道。

比于天地日月之长久。始也备说天地阴阳升降之理。次比喻日月精华往来之理。彼犹不达天机。罔

测量妙。因以内药比外药。以无情说有情。无情者金石。金石者外药也。有情者气液。气液者内药

也。大之天地。明之日月。外之金石。内之气液。既采须添。既添须抽。抽添之理。乃造化之本也

。且冬至之后。阳升于地。地抽于阴。太阴抽为厥阴。少阳添而为阳明。厥阴抽而为少阴。阳明天

而为太阳。不然。无寒而变温。温而变热也。夏至之后。阴降于天。天抽其阳。太阳抽而为阳明。

少阴添而为厥阴。阳明抽而为少阳。厥阴添而为太阴。不然。无热而变凉。凉而变寒也。是以天地

阴阳升降。而变六气。其抽添之验也。若月受日魂。日变月魄。前十五日。月抽其魄。而日添其魂

。精华已满。光照下土。不然。无初生而变上弦。上弦而变月望也。若月还阴魂。日收阳精。后十

五日。日抽其魂。而月添其魄。光照已谢。阴魄已足。不然。无月望而变下弦。下弦而变晦也。是

以日月精华。往复而变九六。其抽添之验也。自昔真仙上圣。以人心所爱者。无病长生。将金石炼

大丹。以人心所好者。黄金白银。将铅汞成至宝。本欲世人。明悟其理。无情之金石。火候无差。

抽添有数。尚可延年益寿。若以己身有情正阳之气。真一之水。知交合之时。明采取之法。积日累

月。气中有气。炼气成神。以得超脱。岂为今古难得之事。自有外药之说。今古圣贤。或陈说得闻

于世。世人又且不悟。欺已罔人。将砂取汞。以汞点铅。即铅干汞。用汞变铜。不顾身命。枉求财

货。互相推举。好道为名。其实好利。而志在黄白。不知铅汞之说。比喻内事。奉道之士。当深究

之。勿执外丹。与丹灶之术。夫人之铅。乃天地之始。因太始而有太质。为万物之母。因太质而有

太素。其体为水中之金。其用为火中之水。五行之祖。而大道之本也。既以采药为添汞。添汞须添

铅。所谓抽添。非在外也。自下田入上田。名曰肘后飞金晶。又曰起河车而走龙虎。又曰还精补脑

。而长生死。铅既后抽。汞自中降。以中田还下田。始以龙虎交媾。而变黄芽。是五行颠倒。此以

抽铅添汞。而养胎仙。是三田返复。五行不颠倒。龙虎不交媾。三田不返复。胎仙不气足。抽铅添

汞。一百日药力全。二百日圣胎坚。三百日胎仙完。而真气生。真气既生。炼气成神。功满忘形。

而胎仙自化。乃曰神仙。

修仙传精华版(修真传道论下)(1)

吕祖曰。出于金石者。外铅外汞。抽掭可以为宝。出于己身肾中所藏釞母之真气为铅。真一正阳一

合之药为汞。抽添可以生神。所谓真铅真汞。亦有抽添乎。钟祖曰。始也得汞须用铅。用铅终是错

。故抽之而入上宫。元气不传。还精入脑。所得之汞。阴尽阳纯。精变为砂。而砂变为金。乃曰真

铅。真铅者。自身之真气。合而得之也。真铅生真气之中。气中真一之水。五气朝元。而三阳聚顶

。昔者金精下入丹田。升之炼形。而体骨金色。此者真铅升之内府。而体出白光。自下而上。自上

而下。还丹炼形。皆金精往复之功也。自前而后。自后而前。焚身合气。皆真气造化之功也。若不

抽不添。止于日用采药进火。安有如此之功验。

吕祖曰。凡抽之添之。如何得上下有度。前后无差。钟祖曰。可升之时不可降。可抽之时不可添。

上下往来。无差毫厘。河车之力也。

论河车第十二

吕祖曰。所谓河车者何也。钟祖曰。昔有志智人。观浮云蔽日。可以取阴而作盖。观落叶浮波。可

以载物作舟。观飘蓬随风往来。运转而不已。退而作车。且车之为物。盖轸有天地之象。轮毂如日

月之比。高道之士。取喻于车。夫车行于地而转于陆。今曰河车。盖有说矣。人身之中。阳少阴多

。言水之处甚众。车则取意于搬运。河乃主象于多阴。故此河车。不行于地。而行于水。自上而下

。或后或前。驾载于八琼之内。驱驰于四海之中。升天则上入昆仑。既济则下奔凤阙。运载元阳。

直入于离宫。搬负真气。曲归于寿府。往来九州。无时暂停。巡历三田。何时休息。龙虎既交。令

黄婆驾入黄庭。铅汞纔分。委金男搬入金阙。玉泉干派。运时止半日工夫。金液一壸。搬过只片时

功迹。五行非此车搬运。难得生成。一气非此车搬运。岂能交会。应节顺时而下功。必假此车而搬

之。方能有验。养阳炼阴而立事。必假此车而搬之。始得无差。乾坤未纯。其或阴阳往来之。是此

车之功也。宇宙未周。其或血气交通之。是此车之檿也。自外而内。运天地纯粹之地。而接引本宫

之元阳。自凡而圣。运阴阳真正之气。而炼本体之元神。其功不可以备纪。

吕祖曰。河车如仧妙用。敢问河车之理。毕竟人身之中。何物为之。既得之。如何运用。钟祖曰。

河车者。起于北方正水之中。肾藏真气。真气所生之正气。乃曰河车。河车作用。今古罕闻。真仙

秘而不说者也。如干再索。坤而生坎。坎本水也。水乃阴之精。阳既索于阴。阳乃负阴而还位。所

过者艮震巽。以阳索阴。因阴取阴。搬运入离。承阳而生。是此河车。搬阴入于阳宫。及夫坤再索

。干而生离。离本火也。火乃阳之精。阴既索于阳。阴返抱阳而还位。所过者坤兑干。以阴索阳。

因阳取阳。搬运入坎。承阴而生。是此河车运阳入于阴宫。及夫采药于九宫之上。得之而下入黄庭

。抽铅于曲江之下。搬之而上升内院。玉液金液本还丹。搬运可以炼形。而使水上行。君火民火本

炼形。搬运可以烧丹。而使火下进。五气朝元。搬运各有时。三花聚顶。搬运各有日。神聚魔多。

搬真火以焚身。则三尸絶逃。药就海枯。运霞浆而沐浴。而入水无波。此河车之作用也。

吕祖曰。河车本北方之正气。运转无穷。而负载阴阳。各有成就。所用功不一也。尊师当为细说。

钟祖曰。五行循环。周而复始。默契颠倒之术。龙虎相交而变黄芽者。小河车也。肘后飞金晶。还

晶入泥丸。抽铅添汞而成大药者。大河车也。龙虎交而变黄芽。铅汞交而成大药。真气生而五气朝

中元。阳神就而三神超内院。紫金丹成。常如伭鹤对飞。白玉汞就。镇似火龙踊起。金光万道。罩

俗骨以光辉琪树一株。现鲜葩而灿烂。或出或入。出入自如。或去或来。往来无碍。搬神入体。且

混时流。化圣离俗。以为羽客。乃曰紫河车也。此三车之名。分上中下三成。三成者。言其功之验

证。非比夫释教之三乘车。而曰羊车鹿车大牛车也。以道言之。河车之后。更有三车。凡聚火而心

行意使。以攻疾病。曰使者车。凡既济自上而下。阴阳正合。水火共处。静中闻雷霆之声。曰雷车

。若心为境役。性以情牵。感物而散真阳之气。自内而外。不知休息。久而气弱体虚。以成衰老。

或者八邪五疫。返搬入真气。元阳难为抵当。既老且病而死。曰破车。

吕祖曰。五行颠倒。而龙虎相交。则小河车已行矣。三田返复。而肘后复飞金晶。则大河车将行矣

。紫河车何日得行。钟祖曰。修真之士。既闻大道。得遇明师。晓达天地升降之理。日月往来之数

。始也匹配阴阳。次则聚散水火。然后采药进火。添汞抽铅。则小河车当行。及夫肘后金晶入顶。

黄庭大药渐成。一撞三关。直超内院。后起前收。上补下炼。则大河车当行。若夫金液玉液。还丹

而后炼形。炼形而后炼气。炼气而后炼神。炼神合道。方曰道成。以出入凡入仙。乃曰紫河车也。

论还丹第十三

吕祖曰。炼形成气。炼气成神。炼神合道。始于还丹。所谓还丹者。何也。钟祖曰。所谓丹者。非

色也。红黄不可以致之。所谓丹者。非味也。甘和不可以合之。丹乃丹田也。丹田有三。上田神社

。中田气府。下田精区。精中生气。气在中丹。气中生神。神在上丹。真水真气。合而成精。精在

下丹。奉道之士。莫不有三丹。然而气主于肾。未朝于中元。神藏于心。未超于上院。所谓精华不

能返合。虽三丹终成无用。

吕祖曰。伭中有伭。一切之人。莫不有命。命中无精。非我之气也。乃父母之元阳。无精则无气。

非我之神也。乃父母之元神。所谓精气神。乃三田之宝。如何可得。而常于上中下三宫。钟祖曰。

肾中生气。气中有真一之水。使水复还于下丹。则精养灵根。气自生矣。心中生液。液中有正阳之

气。使气复还于中丹。则气养灵源。神自生矣。集灵为神。合神入道。以还上丹。而后超脱。

吕祖曰。丹田有上中下。还者。既往而有所归。还丹之理。奥旨深微。敢请细说。钟祖曰。有小孩

丹。有大还丹。有七返还丹。有九转还丹。有金液还丹。有玉液还丹。有以下丹还上丹。有以上丹

还中丹。有以中丹还下丹。有阳还阴丹。有以阴还阳丹。不止于名号不同。亦以时候差别。而下手

处各异也。

吕祖曰。所谓小还丹者。何也。钟祖曰。小还丹者。本曰下元。下元者。五藏之主。三田之本。以

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既相生也。不差时候。当生而引未生。如子母之相爱

也。以火克金。金克木。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既相克也。不失分度。当克而补未克。如夫妇

之相合也。气液转行。周而复始。自子至午。阴阳当生。自卯至酉。阴阳当停。凡一昼一夜。复还

下丹。循环一次。而曰小还丹也。奉道之士。于采药进火。以成下丹。良由此矣。

吕祖曰。小还丹既已知矣。所谓大还丹者何也。钟祖曰。龙虎相交而变黄芽。抽添铅汞而成大药。

伭武宫中。金晶纔起。玉京山下。真气方升。走河车于岭上。灌玉液于中忂。自下田入上田。自上

田复下田。后起前来。循环已满。日大还丹也。奉道之士。于中起龙虎而飞金晶。养胎仙而生真气

。以成中丹。良由此矣。

吕祖曰。大还丹既巳知矣。所谓七返还丹。九转还丹者何也。钟祖曰。五行生成之数。五十有五。

天一地二。天三地四。天五地六。天七地八。天九地十。一三五七九。阳也。共二十五。二四六八

十。阴也。共三十。自肾为始。水一。火二。木三。金四。图五。此则五行生之数也。三阳而二阴

。自肾为始。水六。火七。木八。金九。土十。此则五行成之数也。三阴而二阳。人身之中。共有

五行生成之道。水为肾。而肾得一与六也。火为心。而心得二与七矣。木为肝。而肝得三与八矣。

金为肺。而肺得四与九矣。土为脾。而脾得五与十矣。每藏各有阴阳。阴以八极而二盛。所以气到

肝。而肾之余阴絶矣。气到心。太极而生阴。以二在心而八在肝也。阳以九尽而一盛。所以液到肺

。而心之余阳絶矣。液到肾。太极而生阳。以一在肾而九在肺也。奉道之士。始也交媾龙虎。而采

心之正阳之气。正阳之气。乃心之七也。七返中元而入下田。养就胎仙。复还于心。乃曰七返还丹

也。二八阴消。真气生而心无阴。以絶二也。大药就而肝无阴。以絶八也。既二八阴消。而三九阳

可长矣。肝以絶阳助于心。则三之肝气盛矣。七既还心以絶肺液。而肺之九。转而助心。则三九之

阳长。九转还丹也。

修仙传精华版(修真传道论下)(2)

吕祖曰。七返者。以其心之阳。复还于心。而在中丹。九转者。以其肺之阳。本自心生。转而复还

于心。亦在中丹。七返九转。既巳知矣。所谓金液玉液。上中下相交。阴与阳往复。而还丹者。何

也。钟祖曰。前贤往圣。多以肺液入下田。曰金液还丹。心液入下田。曰玉液还丹。此论非不妙矣

。然而未尽伭机。盖肺生肾。以金生水。金入水中。何得谓之还丹。肾克心以水克火。水入火中。

何得谓之还丹。金液乃肺液也。肺液为胎胞含龙虎。保送在黄庭之中。大药将成。抽之肘后。飞起

肺液以入上宫。而下还中丹。自中丹而还下田。故曰金液还丹也。玉液。乃肾液也。肾液随元气以

上升。而朝于心。积之而为金水。举之而满玉池。散而为琼花。炼而为白雪。若纳之自中田而入下

田。有药则沐浴胎仙。若升之。自中田而入四文。炼形则更迁尘骨。不升不纳。周而复始。故曰玉

液还丹也。阴极阳生。阳中有真一之水。其水随阳上升。是阴还阳丹也。阳极生阴。阴中有正阳之

气。其气随阴下降。是阳还阴丹也。补脑炼顶。以下还上。既济浇灌。以上还中。烧丹进火。以中

还下。炼质焚身。以下还中。五行颠倒。三田返复。互相交换。以至炼形化气。炼气成神。自下田

迁而至中田。自中田迁而至上田。自上田迁而出天门。弃下凡躯。以入圣流仙品。方为三迁功成。

自下而上。不复更有还矣。

论炼形第十四

吕祖曰还丹既巳知矣。所谓炼形之理。可得闻乎。钟祖曰人之生也。形与神为表里。神者形之主。

形者神之舍。形中之精以生气。气以生神。液中生气。气中生液。乃形中之子母也。水以生木。木

以生火。火以生土。土以生金。金以生水。气传子母。而液行夫妇。乃形中之阴阳也。水化为液。

液化为血。血化为津。以阴得阳而生也。若阴阳失宜。则涕泪涎汗横出。而阴失其生矣。气化为精

。精化为珠。珠化为汞。汞化为砂。以阳得阴而生也。若阴阳失宜。则病老死苦。而阳不得成矣。

阴不得阳不生。阳不得阴不成。奉道之士。修阳而不修阴。炼己而不炼物。以己身受气之初。乃父

母真气两停。而即精血为胎胞。寄质在母纯阴之中。阴中生阴。因形造形。胎完气足。堂堂六尺之

躯。皆属阴也。所有一点元阳而巳。必欲长生不死。以炼形住世。而劫劫长存。必欲超凡入圣。以

炼形化气。而身外有身。

吕祖曰。形象阴也。阴则有体。以有为无。使形化气。而超凡躯。以入圣品。乃炼之上法也。隐形

留气。以气养形。小则安乐延年。大则留形住世。既老者返老还童。未老者定颜长寿。以三百六十

年为一岁。三万六千年为一劫。三万六千年为一浩劫。浩浩之刦。不知岁月之几何。而与天地长久

。乃炼形验证也。炼形之理。造化之机。有如此之验。可得闻乎。钟祖曰。人之成形。三百日胎完

。既生之后。五千日气足。五尺五寸为本躯。以应五行生成之数。或有大小之形。不齐者。一寸定

尺。长短合宜。心之上为九天。肾之下为九地。肾到心八寸四分。心到重楼第一环。八寸四分。重

楼第一环到顶。八寸四分。自肾到顶。凡二尺五寸二分。而元气一日一夜盈满者。三百二十度。每

度二尺五寸二分。计八十一丈元气。以应九九纯阳之数。心肾相去。以合天地悬格之宜。自身到顶

。共二尺五寸。又按五行。五五纯阳之数。故元气随呼而出。既出也。荣卫皆通。天地之正气。影

时顺节。或交或离。丈尺无穷。随吸而入。既入也。经络皆辟。一呼一吸。天地人三才之真气。往

来于十二楼前。一往一来。是日一息。昼夜之间。人有一万三千五百息。分而言之。一万三千五百

呼。所乎者自己之元气。从中而出。一万三千五百吸。所吸者。天地之正气。自外而入。根源牢固

。元气不损。呼吸之间。可以夺天地之正气。以气炼气。散满四大。清者荣而浊者卫。悉皆流通。

纵者经而横者络。尽得舒畅。寒暑不能为害。劳苦不能为虞。体轻骨健。气爽神清。永保无疆之寿

。长为不老之人。茍或根源不固。精谒气弱。上则元气已泄。下则本宫无补。所吸天地之气。浩浩

而出。八十丈元气。九九而损。不为己之所有。反为天地所取。何能夺天地之正气。积而阴盛阳衰

。气弱而病。气尽而死。堕入轮回。

吕祖曰。元气如何不走失。以炼形质。可夺天地之正气。而浩劫长存。钟祖曰。欲战胜者在兵强。

欲民安者在国富。所谓兵者。元气者。其兵在内。消形质之阴。其兵在外。夺天地之气。所谓国家

。本身也。其身之有象者。丰足而常有余。其身之无形者。坚固而无不足。万户长开。而无一失之

虞。一马误行。而有多失之虑。或前或后。乃所以炼质焚身。或上或下。乃所以养阳消阴。烧乾坤

自有时辰。假气液能无日候。以玉液炼形。仗甲龙以升飞。则白雪满于尘肌。以金液炼形。扫雷车

而下降。则金光盈于卧室。

吕祖曰。炼形之理。亦粗知矣。金液玉液者何也。钟祖曰。金液炼形。则骨朝金色。而体出金光。

金花片片。空中自现。乃五气朝元。三阳聚顶。欲超凡体之时。金丹大就之日。若玉液炼形。则肌

泛阳酥。而形如琪树。琼花玉蕊。更改凡体。光彩射人。乘风而飞腾自如。形将为气者也。奉道之

士。虽知还丹之法。而炼形之功。亦不为小矣。当玉液还丹。以胎仙升之上行。以河车搬于四太。

始于肝也。肝受之。则光盈于目。而目于点漆。次心受之。口生灵液。而液为白雪。次脾受之。则

肌若凝脂。而瘢痕尽除。次肺受之。则鼻闻天香。而颜复少年。次肾受之。则再还本府。耳中常闻

弦管之音。鬓畔永絶斑白之色。此玉液之炼形也。若夫金液炼形。始还丹而未还。与君火相见。而

曰既济。既还丹而复起。与真阴相敌。而曰炼质。土本克水。若金液在土。使黄帝回光。以合于太

阴。火本克金。若金液在火。使赤子同炉。自生于紫气。于水中起火。在阳里消阴。变金丹于黄庭

之内。炼阳神在五气之中。于肝则青气冲。于肺则白色出。于心则赤光现。于肾则黑气升。于脾则

黄色聚。五气朝于中元。从君火以超内院。下元阴中之阳。其阳无阴。升而聚在神宫。中元阳中之

阳。其阳无生。升而聚在神宫。黄庭大药。阴尽纯阳。升而聚在神宫。五液朝于下元。五气朝于中

元。三阳朝于上元。朝元既毕。功满三千。或鹤舞顶中。或龙飞身内。但闻嘹喨乐声。又睹仙花乱

弊。紫庭盘桓。真香馥郁。三千功满。不为尘世之人。一炷香消。已作蓬瀛之客。乃超凡入圣。而

脱质升仙也。

论朝元第十五

吕祖曰。炼形之理。既已知矣。所谓朝元者。可得闻乎。钟祖曰。大药将就。玉液还丹。而沐浴胎

仙。真气既生。以冲玉液上升。而更改尘骨。曰玉液炼形。及夫肘后飞起金晶。河车以入内院。自

上而中。自中而下。金液还丹。以炼金砂。而五气朝元。三阳聚顶。乃炼气成神。非止于炼形住世

而巳。所谓朝元。今古少知。茍或知之。圣贤不说。盖以是乃真仙大成之法。默藏天地不测之机。

诚为三清隐秘之事。忘言忘象之伭旨。无问无应之妙理。恐子之志不笃。而学不专。心不宁而问不

切。轻言易语。反增我漏泄圣机之愆。彼此各为无益。

吕祖曰。始也悟真仙而识大道。次以知时候而逹天机。辨水火真原。知龙虎不生肝肺。察抽添大理

。审铅汞非是坎离。五行颠倒之术。已蒙指教。三田返复之机。又谢敷陈。熟晓还丹炼形之理。深

知长生不死之术。然而超凡入圣之原。脱质升仙之道。本于炼气而朝元。所谓朝元。敢告略为指诀

。钟祖曰。道本无形。大原示朴。上清下浊。合而为一。太朴既分。混沌初判而为天地。天地之内

。东西南北而列五方。每方各有一帝。每帝各有二子。一为阳。而一为阴。二气相生相成而分五行

。五行相生相成而定六气。乃有三阴三阳。以此推之。于人受胎之初。精气为一。及精气既分。先

生二肾。一肾在左。左为伭。伭以升气而上传于肝。一肾在右。右为牝。牝以纳液而下传膀胱。糟

牝本乎无中来。以无为有。乃父母之真气。纳于纯阴之地。故曰谷神不死。是谓伭牝。伭牝之门。

可比天地之根。伭牝二肾也。自肾而生。五脏六腑全焉。其中肝为木。曰甲乙。可比东方青帝。心

为火。曰丙丁。可比于南方赤帝。肺为金。曰庚申。可比于西方白帝。脾为土。曰戊己。可比于中

央黄帝。肾为水。曰壬癸。可比于北方黑帝。人之初生。故无形象。止于一阴一阳。及胎完而有肠

胃。乃分六气。三男三女而已。一气运五行。五行运六气。先识者。阴与阳。阳有阴中阳。阴有阳

中阴。次识者。金木水火土。而有水中火。火中水。水中金。金中木。木中火。火中土。五者互相

交合。所以二气分而为六气。大道散而为五行。如冬至之后。一阳生五方之地。阳皆生也。一帝当

其行令。而四帝助之。若以春令既行。黑帝不收其令。则寒不能变温。赤帝不备其令。则温不能变

热。及夫夏至之后。一阴生五方之天。阴皆降也。一帝当其行令。而四帝助之。若以秋分既行。赤

帝不收其令。则热不能变凉。黑帝不备其令。则凉不能变寒。冬至阳生于地。以朝气于天也。夏至

阴生于天。以朝气于地也。奉道之士。当深究此理。日月之间。一阳始生。而五脏之气。朝于中元

。一阴始生。而五脏之液。朝于下元。阴中之阳。阳中之阳。阴阳之中之阳。三阳上朝内院心神。

以返天宫。是皆朝元者也。

吕祖曰。阳生之时。而五气朝于中元。阴生之时。而五液朝于下元。使阳中之阳。阴中之阳。阴阳

之中之阳。以朝上元。若此修持。亦有知者。如何得超脱以出尘俗。钟祖曰。若元阳之气。以一阳

始生之时。上朝中元。是人皆如此。若积气生液。以一阴始生之时。下朝下元。是人皆知如此。若

此行持。鲜能超脱。若欲超凡入圣。脱质升仙。当先龙虎交媾。而成大药。大药既成。而生真气。

真气既生。于年中用月。月上定兴衰。月中用日。日上数直事。日中用时。时上定息数。以阳养阳

。阳中不得留阴。以阳炼阴。阴中不得散阳。凡以春则肝旺而脾弱。夏则心旺而肺弱。秋则肺旺而

肝弱。冬则肾旺而心弱。人以肾为根本。每时一季。脾旺而肾弱。独肾于四时有损。人之多疾病者

此也。凡以甲乙在肝直事。防脾气不行。丙丁在心直事。防腩气不行。戊己在脾直事。防肾气不行

。庚辛在肺直事。防肝气不行。壬癸在肾直事。防心气不行。一气盛而一气弱。一脏旺而一脏衰。

人之多疾病者此也。凡以心气萌于亥而生于寅。旺于巳而弱于申。肝气萌于申而生于亥。旺于寅而

弱于巳。肺气萌于寅而生于巳。旺于申而弱于亥。肾气萌于巳而生于申。旺于亥而弱于寅。脾气春

随感。而夏则随心。秋随肺。而冬则随肾。人不知日用。莫晓生旺强弱之时。所以多疾病者此也。

若日月时。三阳既聚。当养阳而使阳不散。又况真气既生。以纯阳之气。炼五脏之气。不息而出。

本色一举而到天池。始以肾之无阴。而九江无痕。次以肝之无阴。而八关永闭。次以肺之无阴。而

金火同炉。次以脾之无阴。而玉户不开。次以真气上升。四气聚而为一。纵有金波下降。杯水不能

胜舆薪之火。水火相包。合而为一。以入神宫。定息内观。一意不散。神识俱妙。静中常闻乐声。

如梦非梦。若在虚无之境。风光景物。不比尘俗。繁华美丽。胜于人世。楼台宫阙。碧瓦凝烟。猪

翠绮罗。馨香成阵。当此之时。乃超内院。阳神方得聚会而还上丹。炼神成仙。以合大道。一撞天

门。金光影里以现法身。闹花深处。而坐凡体。乘空如履平川。万里若同展臂。若也复回。再入本

躯。神与形合。天地齐其长久。若也厌居尘世。寄下凡胎。而返十洲。于紫府太微真君处。契勘乡

原。对会名姓。校量功行之高下。得居三岛而遨游。永在于风尘之外。乃曰超尘脱凡。

吕祖曰。炼形止于住世。炼气方可升仙。世人不达伭机。无药而先行胎息。强留在腹。或积冷气而

成病。或发虚阳而作疾。修行本望长生。似此执迷。尚不免于疾病。殊不知胎仙就。而真气生。真

气生而自然胎息。胎息以炼气。炼气成神。然而炼气。必审年中之月。月中之日。日中之时。短句

静室。忘机絶迹。当此之时。心境未除者悉除之。或忘想不已。智识有漏。志在升仙。而心神不定

。为之奈何。钟祖曰。交合各有时。行持各有法。依时行法。即法求道。指日成功。易如反掌。古

今达士。闭目冥心。以入希夷之域。良由内观。神识自住。

论内观第十六

吕祖曰。所谓内观之理。可得闻乎。钟祖曰。内观坐忘。存想之法。先贤后圣。有趣者。有不取者

。虑心猿意马。无所停留。恐因物丧志。而无中立象。使耳不闻而目不见。心不狂而意不乱。存想

事物。而内观坐忘。不可无奈。奈何少学无知之徒。不知交合之时。又不晓行持之法。但望存想成

功。意内成丹。想中取药。鼻搐口咽。望有形之日月。无为之天地。留止腹口。可谓儿戏。所以有

士奇人。于坐忘存想一旦毁之。乃曰。梦里得财。安能济用。画地为饼。岂可充饥。空中又空。如

镜花水月。终难成事。然而有可取者。盖易动者心。难伏者意。好日良时。可采可取也。虽知清静

之地。心为事役。志以情移。毫末有差。天地悬隔。积年累月。而不见功。其失在心乱而意狂。善

视者。志在丹青之美。而不见泰华。善听者。志在丝竹之音。而不闻雷霆。耳目之用小矣。尚且如

此。况一心纵横六合。无所不该。得时用法之际。能不以存想内观。而致之乎。

吕祖曰。所谓存想内观。大畧如何。钟祖曰。如阳升也。多想为男。为龙。为火。为天。为云。为

鹤。为日。为马。为烟。为霞。为车。为驾。为花。为气。若此之类。皆内观存想如是。以阴阳升

之象也。如阴降也。多想为女。为虎。为水。为地。为雨。为龟。为月。为牛。为泉。为泥。为钱

。为叶。若此之类。皆内观存想如是。以应阴降之象也。青龙白虎。朱雀伭武。既有此名。须有此

象。五岳九洲。四海三岛。金男玉女。河车重楼。呼名比类。不可具述。皆以无中立象。以定神识

。未得鱼。则筌不可失矣。未获免。则蹄不可无矣。后车持重。必履前车之迹。大器已成。必为后

器之模。则内观之法。行持不可阙矣。丁可执之于悠久。不可絶之于斯须。若絶念无想。是为真念

。真念是为真空。真空一境。乃朝真迁化。而出昏忂。超脱之渐也。开基创始。指日进功。则存想

可用。况当为道日损。以入希夷之域。法自灭省。全在内观。

吕祖曰。若龙虎交媾。而匹配阴阳。其想也何似。钟祖曰。初以交合。配阴阳而定坎离。其想也。

九皇真人。引一朱衣小儿上升。九皇真母。引一皂衣小女下降。相见于黄屋之前。有一黄衣老妪接

引。如人间夫妇之礼。尽时欢悦。女子下降。儿子上升。如人间分离之事。既毕。黄妪抱一物。形

若朱橘。下拋入黄屋。以金器盛留。然此儿者。是干索于坤。其阳复还本位。以阳负阴而会本乡。

此女者。是坤索于干。其阴复还本位。以阴抱阳而会本乡。是坎离相交。而匹配阴阳也。若炎炎火

中。见一黑虎上升。滔滔浪里。见一赤龙下降。二兽相逢。交战在楼阁之前。朱门大启。浡哮烟焰

之中。有王者指顾于大火焚天。而上有万丈波涛。火起复落。烟焰满于天地。龙虎一盘一繞。而入

一金器之中。下入黄屋之间。似置在笼柜之中。若此龙虎交媾。而变黄芽之想也。

吕祖曰。匹配阴阳而龙虎交媾。内观存想。既已知之矣。所谓进火烧丹炼药者。所想如何。钟祖曰

。其想也。一器如鼎。如釜或黄。或黑形如车轮。左青而右白虎。前朱雀而后伭武。傍有二臣。衣

紫袍。躬身执圭而立。次有仆吏之类。执薪然火于器。次有一朱衣王者。乘赤马。驾火云。自空而

来。举鞭指呼。唯恐火小焰微。炎炎亘空。撞天欲出。天关不开。烟焰复下。周围四匝。人物器釜

。王者大臣。尽在红焰之中。互相指呼。争要进火。器中之水。无气而似凝结。水中之珠。无明而

似光彩。若此进火烧丹药之想也。

修仙传精华版(修真传道论下)(3)

吕祖曰。内观存想。止于采药进火而有邪。抑逐法逐事而有也。钟祖曰。云雨下降。烟焰上起。或

天雨奇花。祥风瑞气。起于殿庭之下。或仙娥玉女。乘彩凤祥鸾。自青霄而来。金盘中。捧玉露霞

浆。而下献于王者。若此乃金液还丹既济之想也。若龙虎曳车于火中。上冲三关。三关各有兵吏。

不计几何。器仗戈甲。恐惧于人。先以龙虎撞之不开。次以大火烧之方启。以至昆仑不住。及到天

池方止。或三鹤冲三天。或双蝶入三宫。或五彩云中。捧朱衣小儿而过天门。或金车玉辂。在王者

而超三界。若此肘后飞金晶。大河车之想也。及夫朱衣使者。乘车循行。自冀州入兖州。自兖州入

青州。自青州入徐州。自徐州入扬州。自扬州入荆州。自荆州入梁州。自梁州入雍州。自雍州复还

冀州。东西南北。毕于豫州停留。而后循行。所得之物金玉。所干之事凝滞。一吏传命。而九州通

和。周而复始。运行不巳。或游五岳。自恒山为始。或泛五湖。自北湖为始。或天符勅五帝。火王

命诏五侯。若此还丹之想也。及夫珠玉散掷于地。或雨露济泽于物。或海潮而满百川。或阳生而发

万壑。或火发以遍天地。或烟露而充宇宙。若此炼形之想也。及夫或如鹤之辞巢。或如龙之出穴。

或如五帝朝天。或五色云起。或跨丹凤冲碧落。或梦寐中上天忂。或天花乱坠。仙乐嘈杂。金光缭

绕。入宫殿繁华之处。若此皆朝元之想也。朝元之后。不复存想。方号内观。

吕祖曰。内观伭理。不比前法。可得闻乎。钟祖曰。古今修道之士。不达天机。始也不解依法行持

。欲求超脱。多入少出。而为胎息。冥心闭目。以行内观。止于定中出阴神。乃作清灵之鬼。非为

纯阳之仙。真仙上圣。于采药进火。抽铅添汞。还丹炼形。朝元合气。苦语详言。惟恐世人不悟。

而于内观。未甚留意。殊不知内观之法。乃阴阳变换之法。仙凡改易之时。奉道之士。勿得轻视而

小用。且前项之事。交会有时日。行持有法规。凡能谨节信心。依时行法。不差毫末。指日见功。

若此内观。一无时日。二无法则。所居深静之室。昼夜端拱。识认阳神。赶逐阴鬼。达摩面壁九年

。方超内院。世尊冥心六载。始出凡笼。故内观诚为难事。始也自上而下。紫河车搬入天宫。天宫

富贵。孰不钦羡。或往或来。繁华奢侈。人所不得见者。悉皆有之。奉道之士。平日清静而守潇洒

。寂寞既已久矣。功到数足。輒受快乐。楼台珠翠。女乐笙簧。珍羞美馔。异草奇花。景物风光。

触目如画。彼人不悟。将谓实到天宫。不知自身内院。认作真境。因循而不出入。乃困在昏忂。六

形住世。不得脱质以为神仙。未到天宫。方在内观。阴鬼外魔。因意生像。因像生境。以为魔军。

奉道之人。因而狂荡。入于邪中。或失身外道。终不能成仙。盖以三尸七魄。愿人死。而自身快乐

。九虫六贼。苦人安。则存留无处。

论魔难第十七

吕祖曰。内观以聚阳神。炼神以超内院。上踊以出天门。直超而入圣品。既出既入。而来往无差。

或来或往。而远近不错。欲住世。则神与形合。欲升仙。则远游蓬岛。皆自内观。以得超脱。不知

阴鬼邪魔如何制。使奉道之人。得以升仙。钟祖曰。奉道之士。始立信心。恩爱利名。一切尘劳之

事。不可变其大志。次发苦志。勤劳寂寞。一切清虚之境。不可改其初心。必欲了于大成。止于中

成而已。必欲了于中成。止于小成而巳。又况不识大道。难晓天机。所习小法。多好异端。岁月蹉

跎。不见其功。晚年衰老。复入轮回。致使后来好道之士。以长生为妄说。超脱为虚言。往往闻道

而不悟。对境生心。以物丧志。终不能出十魔九难之中。

吕祖曰。所谓九难者何也。钟祖曰。大药未成。难当寒暑。一年之内。四季要衣。真气未生。尚有

饥渴。一日之间。三飧要食。奉道之士。所患者衣食逼迫。一难也。及夫业缘夙重。应当今世填还

。浮世偷闲。犹恐高堂约束。于尊亲不忍拋离。欲清修难得闲暇。奉道之士。所患者尊长邀拦。二

难也。及夫爱者父母。惜者妻儿。恩枷情杻。每日增添火院愁车。无时休歇。纵有清净之心。难敌

嚣烦之境。奉道之士。所患者恩爱牵缠。三难也。及夫富兼万户。贵极三公。妄心不肯暂休。贪念

唯忧不足。奉道之士。所患者名利萦绊。四难也。及夫少年不肯修持。老大徒伤落魄。气弱成病。

顽心尚不省悟。命薄招灾。见世已经受苦。奉道之士。所患者殃祸横生。五难也。及夫急于求师。

不择真伪。或辨辞利口。或道貎古颜。始自谓遇得道仙流。人后方知好利时辈。奉道之士。的患者

盲师约束。六难也。及夫盲师狂友。妄指旁门。寻枝摘叶。终无契合。小法异端。互相指诀。不知

日月不出。出则大明。使有目者皆见。雷霆不震。震则大惊。使有耳者皆闻。彼以嚼火之光。井蛙

之语。荧荧唧唧。岂有合同。奉道之士。所患者议论差别。七难也。及夫朝为而夕改。坐作而立忘

。悦须臾而厌持久。始忧勤而终怠惰。奉道之士。所患者志意懈怠。八难也。夫身中失年。年中失

月。月中失日。日中失时。少则名利不忘于心。老则儿孙常在于意。年光有限。勿谓今年已过。而

待明日。今日尚不保明日。老年争再得少年。奉道之士。所患者岁月蹉跎。九难也。免此九难。方

可奉道。九难之中。或有一二。但徒劳而不能成功也。

吕祖曰。九难既已知矣。所谓十魔者。可得闲乎。钟祖曰。所谓十魔者。凡有三等。一曰身外见在

。二曰梦寐。三曰内观。如满日花芳。满耳笙簧。舌嗜甘味。鼻好异香。情思舒愓。意气洋洋。如

见不得认。是六贼魔也。如琼楼宝阁。画栋雕梁。珠帘绣幕。蕙帐兰房。珊瑚遍地。金玉满堂。如

见不得认。是富魔也。如金鞍宝马。重盖昂昂。侯封万户。使节旌幢。满门青紫。靴笏盈床。如见

不得认。是贵魔也。如轻烟荡漾。暖日舒长。暴风大雨。雷震电光。笙簧嘹喨。哭泣悲伤。如见不

得认。是六情魔也。如亲戚患难。眷属灾伤。儿女疾病。父母丧亡。兄弟离散。妻妾分张。如见不

得认。是恩爱魔也。如失身火镬。堕落高冈。恶虫为害。毒药所伤。路逢难当。于法身亡。如见不

得认。是患难魔也。如十地当阳。三清玉皇。四神七曜。五岳八王。威仪节制。往复翱翔。如见不

得认。是圣魔也。如云屯士马。兵刃如霜。戈矛閧举。弓箭齐张。争来杀害。骁捷难当。如见不得

认。是刀兵魔也。如仙娥玉女。罗列成行。笙簧嘹喨。齐举霓裳。双双红袖。争献金觥。如见不得

认。是女乐魔也。如几多姝丽。艳质浓妆。兰台夜饮。玉体轻裳。殢人骄态。争要成双。如见不得

认。是女色魔也。此十魔虽有。不认者是也。既认则着。既着则执。所以不成道者。良以此也。若

奉道之人。身外见在。而不认不执。则心不退。而志不移。梦寐之间。不认不着。则神不迷而魂不

散。内观之时。若见如是。当审其虚实。辨其真伪。不可随波逐浪。认贼为子。及起三昧真火以焚

身。一挥群魔自散。用紫河车。搬运自己之阳神。超内院而上天宫。然后可求超脱。今古好道之流

。有清净之心。对境改志。往往难逃十魔九难。空有好道之虚名。终不见得道之实迹。或出离尘劳

。幽居絶迹。志在伭门。于九难不能尽除。在十魔或者一二。非不得道也。于道中或得中成。获得

小成。于仙中或为人仙。或为地仙。若尽除魔难。序证验而节节升迁。以内观合阳神。指日而归三

岛。

论证验第十八

吕祖曰。嫌者病。而好道之人。求无病而长安。怕死者。而道之人。欲不死而长生。举世人在世中

。好道之人。欲升仙而游物外。举世人在地上。好道之人。欲超丹而入洞天。所以甘劳苦。守贫贱

。游心在清淡潇洒之中。潜迹于旷野荒僻之地。一向行持。不知功之深浅。法之交换。难测改易之

早晚。所谓下功之后。证验次序如何。钟祖曰。苦志行持。终不见功者。非道负人。盖奉道之人。

不从明师。所受非法。依法行持。终不见功者。非道负人。盖奉道之人。不知时候。所以不成。若

遇明师而得法。行大法以依时。何患验证不有也。

吕祖曰。所谓法者有数乎。所谓时者有数乎。钟祖曰。法有十二科。匹配阴阳第一。聚散水火第二

。交媾龙虎第三。烧炼丹药第四。肘后飞金晶第五。玉液还丹第六。玉液炼形第七。金液还丹第八

。金液炼形第九。朝元炼炁第十。内观交换第十一。超脱分形第十二。其时则年中法天地阴阳升降

之宜。月中法日月往来之数。日中有四正八卦。十干十二支一百刻。六千分。依法区分。自一日之

后。验证次序。以致脱质升仙。无差毫末。始也淫邪尽罢。外行兼修。凡采药之次。金精充满。心

境自除。以煞阴鬼。次心经上涌。口有甘液。次阴阳击搏。时时腹中闻风雷之声。次魂魄不定。梦

寐多有恐悸之境。次六腑四肢。或生微疾小病。不疗自愈。次丹田自暖。形容清秀。次居暗室。目

有神光。次梦中雄勇。物不能害。人不能欺。或如抱得婴儿归。次金关玉琐封固。絶梦泄遗漏。次

鸣雷一声。关节通连。惊汗四溢。次玉液烹潄。以成凝酥。次灵液成膏。渐畏腥膻。以充口腹。次

尘骨将轻。而变神室。出趁奔马。行止如飞。次对镜无心。而絶嗜欲。次真气入物。可以疗人疾病

。次内观明朗。而不暗昧。次双目童人如点漆。皱脸重舒。绀发再生。已老者永驻童颜。次真气渐

足。而似常饱。所食不多。饮酒无量。终不见醉。次身体光泽。神气秀媚。圣丹生味。灵液透香。

真香异味。常在口鼻之间。人或知而闻之。次日睹百步而见秋毫。次身体之间。旧痕残靥。自然消

除。涕泪涏汗。亦不见有。次胎完气足。以絶饮食。次内志清高。合乎太虚。凡情凡爱。心境自絶

。下尽九虫。上死三尸。次魂魄不游。以絶梦寐。神彩精爽。更无昼夜。次阳精成体。神府坚固。

四体不畏寒暑。次生死不能相干。而坐忘内观。以游华胥神仙之国。女乐楼台。繁华美丽。莫非人

世所有也。次功满行足。阴功报应。密授三清真箓。阴阳变化。预知人事。先见灾福。次触目尘冗

。厌与往还。洁身静处。胎仙可现。身外有身。是为神圣。次真气纯阳。吁呵可干外汞。次胎仙常

欲腾飞。祥光生于卧室。次静中时闻乐声。次常人对面。虽彼富贵之徒。亦闻腥秽。盖凡骨俗体也

。次神彩自可变移。容仪成而仙姿可比玉树。异骨透出金色。次行止去处。常有神祇。自来朝现。

驱用指呼。一如己意。次静中外观。紫霞满目。金光罩体。次身中忽火龙飞。或伭鹤起。便是神灵

。脱凡骨而超俗流。乃曰超脱。次超脱之后。彩云缭绕。瑞气纷纭。天雨奇花。伭鹤对飞。异香散

而玉女下降。授天书紫诏。既毕。仙冠仙衣之属具备。节制威仪。前后左右。不可胜纪。相迎相引

。以返蓬莱。于紫府朝见太微真君。契勘乡原名姓。校量功行等殊。而于三岛安居。乃曰真人仙子

吕祖曰。今日特蒙尊师。开说希夷大理。天地伭机。不止于耳目清明。精神秀媚。残躯有托。终不

与粪壤同类。然知之者未必能行。行之者未必能得。念生死事大。时光迅速。虽知妙理。未得行持

。终不成功。与不知无异。敢请指教交会之时。行持之法。如何下手。如何用功。钟祖曰。仆有灵

宝毕法。凡十卷。一十二科。中有六义。一曰金诰。二曰玉书。三曰真元。四日比喻。五日真诀。

六日道要。包罗大道。引喻三清。指天地阴阳之升降为范模。将日月精华之往来为法则。实五仙之

旨趣。乃三成之规式。当择日而授于足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