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八般兵器

贺玉明

在数万年的漫长历史时期里,中华冷兵器械经历了一个由少至多,由劣到优的发展过程。其品种繁多,又足以令人眼花缭乱,故兵家又有“十八般兵器”之誉。十八般兵器究竟为何,亦是众说纷纭。但较普遍的说法则是“刀、枪、剑、戟,斧、钺、钩、叉,鞭、锏、锤、抓,棍、棒、镗、槊,拐子、流星等十八种。但实际上,单是流传至今的就不止这些,再加上失传的、鲜为人知的,就更要比这些多的多了。

古代常用兵器之一,属于长柄刺击兵器,由上古矛戈发展演变而成,有百兵之王之称。其种类繁多,有大枪、花枪、双头枪、钩镰枪等。枪术历史悠久,主要动作有“劈、砸、滚、翻,崩、挂、点、扎”等技法。

十八般武器之枪(十八般兵器枪)(1)

枪主要由枪头、枪杆、枪缨等三部分构成。枪头的顶端称为枪尖儿,两侧锐利的部分称为枪刃。枪尖的形状也不尽相同,有形如柳叶的名曰“柳叶枪尖”,形如鸭嘴的名曰“鸭嘴枪尖”,也有三棱形枪尖的称作“三棱透甲锥”等,但大多的枪尖儿还是以三角形为主。枪头的下端有“枪库”,用于安装枪杆,枪库的下沿儿还环有“枪缨”。

枪缨,长度不短于六寸,有棕制、有头发制,也有的用犀牛尾毛制成。演变至今的枪缨已成为了纯粹的饰物,但在古时的征战中则是用于挡血的物件。当刺中敌人时,炸开的枪缨会挡住喷出的热血。并使鲜血顺着枪缨淌落于地上,避免顺着枪库流向枪杆,致使双手湿滑,握着无力。故而,枪缨又有“血挡”之名。

枪杆,又名“枪柄”、“枪把”。古代作为兵器用途的枪杆大都采用金属材质,各种枪的长度亦不尽相同。虽古谚有云:“七尺花枪、八尺棍,大枪一丈零八寸”,但通常还是要根据习练者的身高而定。

在中国历史上曾出现过诸多的用枪名将,最有影响的有:三国赵云、隋唐罗成、大宋杨继业、岳飞及大明戚继光等几家。赵罗戚杨又被誉为是兵家的“四大名枪”。高超深奥者又属子龙枪为最,当年救阿斗于长阪坡上,单枪舞动如同银蛇飞舞、淋漓潇洒。银枪抖动,更是道道寒光、鬼泣神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