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同学大家好,这节课我们讲解的知识点是萌芽阶段中国的教育思想——孟子教育学的产生和发展是我们教师招聘考试中的一个重点章节,自然萌芽时期的教育人物、教育思想也是特别重要的考点这部分知识在教师招聘考试中多以选择题、判断题等客观题形式出现接下来我们共同来学习一下吧,我来为大家科普一下关于孟子思想和教育的关系?以下内容希望对你有帮助!

孟子思想和教育的关系(教育学萌芽时期)

孟子思想和教育的关系

各位同学大家好,这节课我们讲解的知识点是萌芽阶段中国的教育思想——孟子。教育学的产生和发展是我们教师招聘考试中的一个重点章节,自然萌芽时期的教育人物、教育思想也是特别重要的考点。这部分知识在教师招聘考试中多以选择题、判断题等客观题形式出现。接下来我们共同来学习一下吧。

首先我们先看一下孟子的第一个思想——人性论,孟子的人性论就是我们常说的“性善论”。孟子认为人的本性是善良的,而他认为性善论的根据是什么呢?就是“四端”。所谓“四端”,其实出自“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简单来说就是“仁、义、礼、智”。正如孟子所说“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而且孟子认为“人之所不学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虑而知者,其良知也”。这些都在强调遗传的作用,认为“仁义礼智”、“良知”、“良能”都是人生下来就有的,所以我们说孟子所推崇的是性善论。在这里我们同学还需要再掌握一个知识点:最早提出“良知”、“良能”的人是谁?那答案就不言而喻了。

虽然孟子强调遗传的作用,但是他也不忽视教育的作用。他把教育作用分为两种,一是社会功能,一是个体功能。前者强调通过教育可以“行仁政”、“得民心”。并且在这里孟子还提出过这样一个论据:“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想必大家都早已耳熟能详了。后者个体功能指的是扩充善性。前面我们已经说过了,孟子主张“性善论”,而教育的个体功能就是通过教育使人更加的善良。

接下来我们来看一下孟子的教育目的。孟子第一次明确地概括出了中国古代学校教育的目的——明人伦。人伦是指人与人之间的一种相互关系。孟子认为我们应该通过教育使学生懂得并遵守维护社会尊卑、贵贱、男女、长幼、朋友关系的封建道德规范。所以在这里孟子提出了“五伦”,分别是“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这就是我们说的孟子的教育目的——明人伦。

孟子曾说过:“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其实这就是孟子在对人的道德修养方面所提出来的要求。孟子认为我们应该通过教育培养“大丈夫”的理想人格。并且孟子认为我们如何才能培养出大丈夫的理想人格呢?主要靠自身的内在修养。包括:持志养气(要有崇高的志向)、动心忍性(要在逆境中磨练自己)、存心养性(克制自己的欲望)、反求诸己(严于律己,经常反思)。

进而孟子也提出了四种教学方法:深造自得、盈科而进、教亦多术、专心致志。其中“深造自得”指的是教师要有独立的思考、独立见解。“盈科而进”指的是学习要一步一步的慢慢来,循序渐进。“教亦多术”指的是因材施教,针对不同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最后“专心致志”就是学习要专心听讲,不要三心二意。

以上就是我们今天所要学会的知识,接下来我们用一道题来检验一下大家的学习成果。

【单选题】以下哪一观点是出自孟子?( )

A.熟读精思 B.培养大儒

C.唯上智与下愚不移 D.明人伦

【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孟子观点。明人伦是孟子提出的中国古代学校教育的目的,孟子认为我们应该通过教育使学生懂得并遵守维护社会尊卑、贵贱、男女、长幼、朋友关系的封建道德规范。故本题选择D选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