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无邪经典名句(思无邪的诗经并不像某些人以为的那样充满)(1)

用《诗经》起名字,正成为一种新时尚,给人特别诗意,特别有文化的感觉。徽因、思成、燕飞、静姝、炜彤、淑慎、洵美、如云、佩玉等等,随便一罗列,几十个上百个总是有的。

《诗》《书》《礼》《易》《春秋》,号称“五经”,是“四书”之外的最重要的儒家经典。今天就来说说《诗经》,《诗经》并不像某些人以为的那样充满“正能量”。

在《论语·为政第二》中,有这么一章。

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这一章是在评论《诗经》,孔子非常肯定地说,《诗经》,可以用一句话来概括,那就是“思无邪”。什么是“思无邪”呢?

用现代汉语来翻译,那就是“思想纯正。”(引自中华书局出版的杨伯峻的《论语译注》)。

“思想纯正”好像人人都懂,就是充满阳光,充满积极向上的力量,没有什么歪的,邪的,一点儿没有阴暗面。甚至好像完全可以用另外一个现在的流行词——“正能量”就可以概括。但是,这样只是在字面上理解概念是很危险的。

你也说“思无邪”,我也说“思无邪”,但到最后可能两个“思无邪”,只是字面上相同而已,到了更深层次,两者八竿子打不着,根本说的不是一码事儿。

要想弄清楚《诗经》的“思无邪”,还要从《诗经》的具体篇章说起,要对《诗经》有所了解才行。

关雎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芼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这一篇大家都很熟悉,都知道“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孔子说:“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确实是有“思无邪”的意思。

蒹葭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这一篇大家也比较熟悉,至少知道“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这样诗句。七零后八零后的很多人,可能和我一样,最早都是通过琼瑶的小说知道了这句诗。《蒹葭》虽然不像《关雎》最后是“钟鼓乐之”,而始终是一种“可望而不可即”的状态,但依然可以算得上是“思无邪”。

《关雎》和《蒹葭》通常是入选初中语文教材的篇章,所以我也就不做过多解释了。

接下来看看高中语文教材中常常要选入的《诗经》中的两篇。

氓之蚩蚩,抱布贸丝。匪来贸丝,来即我谋。送子涉淇,至于顿丘。匪我愆期,子无良媒。将子无怒,秋以为期。

乘彼垝垣,以望复关。不见复关,泣涕涟涟。既见复关,载笑载言。尔卜尔筮,体无咎言。以尔车来,以我贿迁。

桑之未落,其叶沃若。于嗟鸠兮,无食桑葚!于嗟女兮,无与士耽!士之耽兮,犹可说也。女之耽兮,不可说也!

桑之落矣,其黄而陨。自我徂尔,三岁食贫。淇水汤汤,渐车帷裳。女也不爽,士贰其行。士也罔极,二三其德。

三岁为妇,靡室劳矣。夙兴夜寐,靡有朝矣。言既遂矣,至于暴矣。兄弟不知,咥其笑矣。静言思之,躬自悼矣。

及尔偕老,老使我怨。淇则有岸,隰则有泮。总角之宴,言笑晏晏,信誓旦旦,不思其反。反是不思,亦已焉哉!

这一篇写的是什么呢?是一个女子对婚姻悲剧的控诉,“氓”是个始乱终弃的家伙。全诗表达了弃妇悔恨的心情与决绝的态度,深刻地反映了古代社会妇女在恋爱婚姻问题上倍受压迫和摧残的情况。这个好像就不那么“思无邪”了,至少不是“我们的生活充满阳光”了。

硕鼠

硕鼠硕鼠,无食我黍!三岁贯女,莫我肯顾。

逝将去女,适彼乐土。乐土乐土,爰得我所。

硕鼠硕鼠,无食我麦!三岁贯女,莫我肯德。

逝将去女,适彼乐国。乐国乐国,爰得我直。

硕鼠硕鼠,无食我苗!三岁贯女,莫我肯劳。

逝将去女,适彼乐郊。乐郊乐郊,谁之永号?

“硕鼠硕鼠,无食我黍!三岁贯女,莫我肯顾。”这个话大家都太熟悉了,这是对大老鼠的控诉。“逝将去女,适彼乐土。乐土乐土,爰得我所。”不但发誓要摆脱这大老鼠,而且要去那乐土,认定“乐土啊那乐土,才是我的好去处!”

这首揭露黑暗的诗歌,好像不大“思无邪”,尤其缺少“正能量”的意味。甚至可以说其中充满了怨恨之情。

看过了《氓》和《硕鼠》这两篇经常入选高中教材的《诗经》中的篇章,再来看另外一篇。

相鼠

相鼠有皮,人而无仪!人而无仪,不死何为?

相鼠有齿,人而无止!人而无止,不死何俟?

相鼠有体,人而无礼!人而无礼,胡不遄死?

为了方便大家理解,我把这篇的译文附在下面。

【译文】

你看这黄鼠还有皮,人咋会不要脸面。人若不要脸面,还不如死了算啦。

你看这黄鼠还有牙齿,人却不顾德行。人要没有德行,不去死还等什么。

你看这黄鼠还有肢体,人却不知礼义。人要不知礼义,还不如快快死去。

怎么样,看了《相鼠》这一篇,大大地刷新了很多人对《诗经》的认识吧。汉代的读书人也认为这一篇“嫌于虐且俚矣!”骂人骂得不但直白,不但粗俗,简直是露骨。那真是“过街老鼠,人人喊打。”那这首诗到底骂的是什么人呢?最主流的解释是“刺在位者无礼仪”。

这篇与《氓》和《硕鼠》相比,完全没有任何赞美歌颂光明的意味,只是一味地揭露和痛斥黑暗,那这个怎么能算“思无邪”呢?

由此看来,对孔夫子曰的“《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这句话有必要深入琢磨,到底“思无邪”是怎么回事了。孔子是如何理解和定义“思无邪”的呢?

解铃还须系铃人,还要从《论语》中,从孔子的言论中去寻找答案。

在《论语·阳货第十七》中,有这样一章:

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释义】孔子说:“同学们怎么不学诗呢?诗可以激发情志,可以观察社会,可以交往朋友,可以怨刺不平。近可以侍奉父母,远可以侍奉君王,还可以知道不少鸟兽草木的名称。”

这里的“诗”,最初就是指《诗经》,后世可以泛指为诗歌,进一步泛指为一切文学作品。这段话可以说是最早的诗歌理论。孔子用“兴观群怨”来概括诗歌文学的作用。

其他的不说,只说说这个“怨”。为什么“怨”这个在今天的某些人看来充满了“负能量”的东西,在孔子的观念中,也属于“思无邪”呢?

原来,这个怨是虽“怨”而不失性情之正。无论何时何地,一个社会之中,总会有善有恶,有美有丑,要善者美之,恶者刺之,这样才能达到惩恶扬善之目的,这才是真正的“思无邪”。而不能肤浅地将“思无邪”理解为一切揭露黑暗都是负能量,都要屏蔽之。

实际上,《诗经》的305首诗中,有大量揭露和批判黑暗的诗歌,这些诗在孔子看来,在古人看来,非但不是应该屏蔽的负能量,反而是真正的“思无邪”。

继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还真不能只是停留在口头上,人云亦云不行,道听途说也不行。还要踏踏实实地学习,真正理解了哪些是优秀传统文化,然后才有资格谈如何继承和弘扬。要不然一路在歪门邪道上疾驰,还自以为是在追求真理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