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熠熠生辉的中国绘画史上,董其昌是一位具有深远影响力的大师。

他首先用禅宗的派别来比喻历代山水画的分化,提出著名的"南北宗论"。他擅长书法,平淡古朴的笔触仿佛清泉汩汩,令人心旷神怡,赞叹不已。他衷爱绘画,"行万里路,读万卷书",融所见、所读、所思于所画之中,宛如清风,雅致脱俗。他也是明代画家中富贵清闲两不误的代表。

后世人可以从很多视角去解读他,或好或坏,历史的个中缘由,又有谁能说得清呢。不管怎样,董其昌确是以书画闻名后世。今天,我们且以书画艺术的角度来审视这位大师,希望也能做到见贤思齐。

善书者不择笔而自有风骨(淡而不厌简而文)(1)

董其昌 《仿古山水图册》之八

董其昌,明代书画家,字玄宰,号思白,别号香光居士,松江府上海县董家汇人,当官后迁至松江府华亭县。

董其昌家境贫寒,家产仅薄田20亩。年轻时,董其昌一心走科举入仕的道路,潜心研究经史著作,学习写作八股文,但他却屡试不中,直至万历十七年终于考中进士(35岁),官至南京礼部尚书。

善书者不择笔而自有风骨(淡而不厌简而文)(2)

董其昌 《芳树遥峰图》

董其昌对书法艺术的追求,相传是他17岁参加松江府会考的事情。当时他写了一篇自己很满意的八股文,志得意满,以为一定可以拿到第一名,没想到因为当时考官嫌他在试卷上的字写得太难看,把文章稍逊一筹的第二名提升为第一名。此事使董其昌受了很大的刺激,从此以后他开始发愤学习书法,决心一雪前耻。

从师承上看,董其昌先以颜真卿为楷模,后来又改学魏、晋,对钟繇、王羲之的字体加以临摹。集众家之长于一身,然后自有变化。他强调师法古人,且要师意不师法,书法用笔古拙而清秀,自成意趣。

善书者不择笔而自有风骨(淡而不厌简而文)(3)

杜甫谒玄元皇帝庙诗 董其昌

写而优的董其昌也将他的笔墨认识贯彻到了他的绘画之中。他曾说"士人作画当以草隶奇字之法为之,树如屈铁,山如画沙,绝去甜俗蹊径,乃为士气。"绘画用了书法的笔法,自然而然就多了书卷气。董翁不但注意观察现实生活中的真山真水,还努力从前人的绘画中汲取丰富的营养。王维、董源、米芾、高克恭和"元四家"的绘画都为他所推崇。更是把李思训和王维视为"青绿"和"水墨"两种画法风格的始祖,因而有了中国山水画的"南北宗"之论。

后人简化理解"南北宗"之论,为南宗文人画高雅,北派院体画匠气。也许这并非董翁本意。画分南北只是画法的一个区分,而从内涵上讲,画不必分南北,雅俗皆可共赏。

善书者不择笔而自有风骨(淡而不厌简而文)(4)

董其昌 《赠稼轩山水图》

善书者不择笔而自有风骨(淡而不厌简而文)(5)

董其昌 《秋兴八景图》之《赵孟頫诗意》

《秋兴八景图》画册8开,作于万历四十八年。所选的这一幅绘远山兀立,湖面平旷,近岸怪石突兀,古松参天,丛林之中,亭台楼阁隐约可辨。水中两舟荡于湖心,一舟正扬帆待航。整幅画设色淡雅,明洁自然。

善书者不择笔而自有风骨(淡而不厌简而文)(6)

《葑泾访古图》董其昌

《葑泾访古图》是董其昌风格成熟期的作品,仿董北苑笔意。图中山壑重峦,古树高拔,笔致清秀。小桥溪水,村落人家,气韵恬淡,境界高逸。画坡石或用披麻皴,或用折带皴,淡墨枯笔,干湿皴擦,整幅画面有墨色苍润之感,古拙清秀。

善书者不择笔而自有风骨(淡而不厌简而文)(7)

《秋山黄叶图》董其昌

董其昌一生出仕入仕数次,在东林党阉党政治斗争及其复杂的情况下,能够明哲保身。也因为在湖光当督学时, 不肯接受贿赂而被当地势力怨恨,发生了"民抄董宦"事件。大丈夫当有所为,有所不为。而古人恰好是我们的一面镜子,从这面镜子中,我们可以知兴替,亦可以知得失。

朝书夕画,恬淡人生。

喜欢关注,雅俗共赏!

,